解構《流浪地球2》的意識形態密碼

根據中國知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小說改編的電影《流浪地球2》在今年春節檔取得得了票房和口碑的雙豐收。在海外影評網站IMDb上,美國人給的評分也有7.8,這個分數還是相當不錯的。中國國內這段時間對這部電影和另一部電影《滿江紅》的討論非常多。不過,從中國官方的宣傳看,顯然更偏愛《流浪地球2》,北美市場和大陸同步上映此片。

上周我和家人去影院看了它,過去在國內看過《流浪地球》,但早已忘了講什麼。我女兒不喜歡看中國的的電影和電視劇,她在家看的電影基本都是美國的,偶爾也會有其他國家如韓國的。我曾建議她找一兩部中國電影看看,她都拒絕了,去影院看《流浪地球2》,也很勉強。但在放映完後我問她好不好看,她回答還可以。我想她可能是對影片中的特效或者故事情節比較滿意,至於影片要表達的思想內涵以她的年齡應該理解不了。影片長達2小時40分,我自己前一小時完全不在狀態,看得昏昏欲睡,有我前一晚沒睡好覺的原因,但敘事的拖沓催生了我的睡意。

來看《流浪地球2》的觀眾幾戶都是華裔——我用「幾乎」,是他/她們看起來都是中國人,有沒有其他亞裔,不敢確定。放映室的座位坐了不足1/3,大概有二、三十位吧,但以我所在地區的華裔人口,以及影片放映了幾天,我覺得相當可以了。不過這也反映一個事實,即中國的電影尚未真正打入美國市場,看中國電影的主要還是華裔,特別是大陸移民,這跟好萊塢電影在中國的受眾是完全不可比的,儘管據說這部電影在美國的票房排進前十。

《流浪地球2》在中國國內受歡迎的程度和它在海外的放映亦引起海外輿論的關注。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研究中國與亞太問題的專家柯嵐安——這是個地道的英國人——近期特意撰文,從劉慈欣的科幻小說切入,分析中國的全球戰略。他認為,劉的小說在敘事中顯露出某種「中國特色」的性質,而這種性質將影響中國對未來的設想,乃至影響全球秩序的塑造。他把其中包含的價值觀特徵,概括為「悲觀的樂觀主義」、「新社會主義」和「天下」。他最後指出,當中國科幻小說的設想超越了地緣政治二元論,開始思考人類與技術的關係,科學與政治的關係,並由此影響到全球秩序布局之時,我們(西方)也應該開始思考我們想要的全球秩序。

雖然柯嵐安討論的是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但在《流浪地球2》中,也相當程度地展示了他所說的這些價值觀特質。我想在這一基礎上,從兩個維度來探討這個影片透示出的中國官方要達到的目的或者意圖。

官方要用科幻電影搶占國際話語權

第一個維度,中國官方大力扶持科幻電影走向海外的目的。

近年來,習近平一直強調要向國際社會講好中國故事。但在如何講好中國故事的問題上,文宣部門負有重要之責,可這恰恰也是中國的一塊軟肋,同中國經濟、科技在全球占有的地位是高度不相稱的。中國的形象之所以在國際社會很差,話語權沒有掌握在自己手上是關鍵,這其中又和文宣部門講不好中國故事緊密相連。

但這不能怪中國的作家和藝術家,因為官方為講好中國故事設置了諸多限制,讓他們自縛手腳。在文化藝術的諸種表現形式和手法中,相對而言,電影對國家形象的改善和話語權的提高能夠起到比較快的效果,原因在於電影運用了多種感官形式特別是視角衝擊力是其他藝術不可比的,美國正是通過好萊塢電影的輸出,讓全球觀眾浸淫在好萊塢的大片中,從而不自覺地接受美國的文化和價值觀的薰陶和洗禮,讓美國文化行銷世界。

中國崛起,文化和價值觀是短板,要改善這種狀況是個長期過程,但如果中國的電影藉助經濟和科技力量能夠在國際占有一席之地,也可以承載輸出中國文化的使命,部分彌補價值觀的不足。而在電影的種類中,反映中國當下現實和中共歷史的影片是很難通過意識形態審查的,即便能夠通過官方審查,在國際社會叫好,它起到的作用可能恰恰是加重西方觀眾對中國的惡感,顯然這不是官方需要的。向西方展示傳統中國的面貌,過去以張藝謀為代表的電影倒是在國際社會一度走紅,可惜在國內引發很大爭議,被批判為用中國的落後和醜陋去取悅西方,官方當然也不希望向國際社會展示這樣的中國形象。所以,比較好的選擇就是科幻電影,既然規避意識形態的糾纏,又能展示一個全新的面向未來探索的中國。

作為一種類型電影,科幻影片能夠滿足觀眾對未來的好奇和想象,它也是好萊塢的強項,好萊塢通過製作眾多的科幻大片,征服全球。但是科幻電影不是有錢或者好的故事能拍好的,它的技術難度很高。好萊塢的科幻大片建立在美國有一套成熟的電影工業體系的基礎上,背後的支撐是美國發達的工業技術。這也是其他電影大國無法追趕好萊塢的原因。

然而現在,中國要來挑戰。中國有兩方面優勢,一是科幻小說市場繁榮,出現了像劉慈欣和郝景芳為代表的在國際上有很大知名度的科幻作家,這對科幻電影起到直接的推動作用;二是中國的工業技術在快速追上美國,甚至在某些方面超過美國,為科幻電影的拍攝和製作提供了技術支持。《流浪地球2》導演郭帆談到這點,雖然承認中國的科幻片和整個電影工業同好萊塢的差距還有25到30年,後期特效與好萊塢也存在10到15年的差距,目前只能達到後者的中游水平,但他認為,這個差距正在縮短,全球化、互聯網的發展和新技術的使用,中國可以通過十年來追趕美國。比如《流浪地球》有75%的特效是由國內團隊完成,但到《流浪地球2》,這一比例提高至90%。在很多人看來,《流浪地球2》特效的製作和運用,並不亞於好萊塢的科幻大片。

故從電影工業的角度看,《流浪地球2》顯示出中國官方欲通過科幻電影這一類型,搶占國際電影市場,以此輸出中國文化,進而同好萊塢分庭抗禮,掌握國際話語權。

《流浪地球2》呼應習近平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第二個維度,影片的意識形態密碼。

這部影片講述人類為應對太陽急速老化膨脹以致吞沒太陽系的危機,決定並執行將地球遷移至半人馬座α的計劃即「流浪地球」計劃的故事,為此美、俄、中、印提出了自己的危機應對計劃,美國是方舟,俄羅斯是逐月,中國是移山,還有一個數字生命計劃,地球聯合政府最後選定了中國的移山計劃作為應對太陽危機的唯一計劃。

可以對《流浪地球2》的這個主題作多個角度的解讀。由於篇幅所限,我只分析前文提到的柯嵐安討論的「天下」。「天下」觀是中國儒家想象的一種關於「天下」秩序的安排,習近平提出的、作為中國外交的最高目標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實際上是這種「天下」觀的現代翻版。儒家「天下」觀的核心內容是用儒家的禮法來規定天下秩序,故儒家雖主張天下大同,但這個大同秩序是由中國主導的,中國處於天下的中心。

影片的敘述圍繞「太空電梯危機」和「月球墜落危機」兩大事件,再配以550W/MOSS為核心的人工智能與數字生命的暗線來展開,前者正是美國主導的方舟計劃的一部分,後者正是中國主導的移山計劃的一部分,最終移山計劃勝出。這不正好暗示現實中的中美競爭嗎?外國觀眾可能要問,人類出走太陽系,為什麼一定要設計帶着地球去流浪?電影會告訴人們,這反映了中國人的故鄉情節,地球是人類的故鄉,所以不能放棄地球。然而,故鄉情節的背後實際真正要傳達的是,地球和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以及中國人的責任意識,在危機面前人類必須同舟共濟,中國人又尤其要成為責任之榜樣。而中國人的責任意識正通過中國主導的移山計劃來體現。

我多次說過,習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並非要重置世界秩序,因為中國自認為是全球化和最大受益者,沒有動力去推翻這個秩序,他的真正目的,是要中國主導這個秩序,至少和美國共同主導,成為名副其實的「G2」體系。習認為中國開始有力量做到這一步,這當然就和美國的利益發生根本衝突,此即美中對抗不能緩和的緣由。《流浪地球2》再好不過地揭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真正意涵。

科幻電影雖是虛構,但也可以成為現實政治的載體。對《流浪地球2》,不能僅僅把它看作普通的科幻電影,它承載了中國官方的使命和意識形態的企圖。人們在觀看這部影片,為它的特效製作震撼時,需要注意這個「密碼」。

(全文轉自美國之音)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