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了又如何?

跨年夜,自然少不了世界格局、中美鬥爭。

很有意思,但並不稀奇。

雖然是和平年代,但是關於民族鬥爭的宏大敘事充滿了高級感,在簡化敘事邏輯的同時,對眼下的困難又賦予了崇高的意義,這讓人們易於理解又樂於接受。

但是這種敘事邏輯並不專屬於我們。

如你所知,至少還能舉出四個國家都熱衷於這樣的敘事邏輯,其中以半島北邊那個民族最為邏輯嚴密。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然而,贏,並不等於美好的未來。比如,我們反問一下,贏了又能如何?

如果贏了,國產光刻機就能占領全球市場了麼?

如果贏了,諾貝爾獎獲得者從此中國人就占領半壁江山麼?

如果贏了,人口出生率就能上漲了麼?

如果贏了,亮亮麗君一樣的年輕人就能順利了麼?

如果贏了,人民幣就能通行全球,像美元一樣收割世界了麼?

如果贏了,我們就擁有更廣闊的表達空間麼?

很可笑的一個事故是,我昨天的文章只是因為裡面有兩處寫「正制全利」竟然在機審的時候直接咔嚓掉。我估計是因為這個詞,把兩處咔嚓,順利發表。

而且我昨天統計2023年的完成量,原計劃每周寫一篇,實際只完成30多篇,感到自己很差勁。後來我才想起還有消失的帖子,一數,還有20來篇。

所以,面對宏大敘事,先別激動。問問自己,如果贏了,你的境遇會發生什麼改變?

以上反問,我並不是否定我們發展至今的巨大成就。相反,我們是一個優秀的民族,短短四十年,我們篳路藍縷抵達今天,這證明了我們的成功。

我要說的是,贏了對手並不解決我們自身的問題。何況這個所謂「贏」究竟如何定義?是gdp超過了,是戰場上打勝了,還是國民幸福程度更高?

國家之間的鬥爭有沒有?當然有。兩個企業之間都會鬥爭,何況國家。但是如果把一切問題的根源都歸結於別的國家,不面對自己的問題,而是強調仇恨思維。那就是誤國誤民。

自己的問題還得認真去面對,腳踏實地去奮鬥。贏不能解決闌尾樓問題,不解決失業率問題,不解決貨車司機等勞動者境遇問題。

我知道就算贏了,我們小區清潔阿姨的命運不會改變。

我是指她們要在寒風中在垃圾桶旁邊晚上要站到十點(沒有凳子),而早上從六點開始要站到九點。

我tmd匪夷所思,這是為什麼?

原來因為大多數業主並不做分類,而是一股腦兒的丟進垃圾桶。而街道又對小區有垃圾分類考核,管不了芸芸眾市民,總能管物業公司。

於是物業公司就把壓力傳給最底層的清潔阿姨。

阿姨在寒風中接過沒有分類的垃圾袋,一個一個分類。沒有凳子,值守到晚上十點,月薪3000。而且有一次閒聊,我才知道竟然三個多月沒有發工資,阿姨還自覺站在寒風裡。

你問為啥不辭職呢?我問你她辭職又怎樣?馬上還有別人來填滿這個坑位。

貨車司機不是很卷麼?快遞小哥不是被算法剝削麼?但是辭職又怎樣?

我們的快遞和物流不是照樣及時送達,而且非常廉價。

我知道在香港點個外賣都很費錢,我知道在美國卡車司機和酒店洗衣工都能住上house。我以前同事的妹妹在美國,丈夫就是卡車司機,妻子是酒店洗衣工,住着大house,開着兩輛車。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因為他們不需要用經濟發展權利補貼社會。

與有些奧派不同,我堅決主張公會合理。勞動者擁有的是勞力資本。金錢資本可以競爭與聯合,勞動力資本當然也可以競爭與聯合。

社會的活力在於人與人的聯結,社會張力的平衡只能依賴於社會團體之間的競爭與溝通。只有鼓勵勞動者之間的聯結,才有可能讓一切勞動者都獲得平等的經濟發展權利。

只有自己能夠最有效最持久的為自己鬥爭,但關鍵是我們得容忍和允許他們團結、表達。

我並不喜歡這些底層勞動服務不正常的廉價,最終會為社會的割裂積蓄仇恨。

贏不能解決民族命運,贏也不解決家庭和個人命運。

我很小的時候在我外婆家住過一段時間。村子裡有一家人非常苛刻和霸道,對鄰居一家動輒挑剔和辱罵,這家人惡狠狠的就是要超越鄰居的富足,比孩子的學習,比財富的積累。連鄰居曬穀子稍微超過地界就會被潑水。

後來,鄰居一家人都離開了村子。這家人的旁邊無人居住了,這家人似乎不再有仇恨和要超越的對象。但是他們的孩子依然讀書不好,他們家依然並不富有,依然在全村人緣最差。

如果你來自農村,回想一下,你基本上都可以回憶起你們的村子裡可能有這號人。

2024年,祝福大家正確認識個人命運的關鍵。遠離零和博弈思維,腳踏實地的奮鬥。同情和理解你身邊的人,愛你身邊的人,關心每一個鮮活的同胞個體。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阿羅漢不約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