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藉機傳遞政治信號?在爭議與批判聲中北京冬奧會開幕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4日宣布北京冬奧會開幕,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下,定向邀請的觀眾沒有坐滿全場,而由於國際社會指責中共對維吾爾人進行種族滅絕,外交抵制也讓國際政要參與北京冬奧的人數,遠不及2008年的夏季奧運會。儘管如此,中共仍把握機會在奧運舞台傳遞自身設定的政治信號。這場冬奧會將如何改變國際格局與中國自身?

 「我宣布,北京第24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脫下深色口罩的習近平,臉上笑容不多,儘管鳥巢上空的煙火燦爛依舊,場內燈光秀更加炫麗,都掩飾不了這一次的北京冬奧會遭到許多國家的外交抵制,眾多國際人權團體更形容,這是一場種族滅絕運動會。

從2008年到2022年,中共在外交上反擊國際社會的態度更加激烈,但軟的一手也沒有改變。

開幕式上,主辦方不僅安排了漢、蒙、維、藏、回等56個民族接力傳遞升起五星紅旗,而且在最後點燃聖火的一刻,還刻意由兩名運動員同握着一個火炬,其中一位是來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運動員迪妮格爾·衣拉木江,她將參加越野滑雪賽事。

美國國家廣播公司在轉播中說,中國這樣的安排,是針對美國政府及許多組織與個人指責中國西北部維吾爾人等少數民族族裔,正面臨種族滅絕的處境。

維吾爾運動員當火炬手 中共借樣板洗白譴責

對流亡波士頓的維伍爾人牙里坤(Kamaltürk Yalqun)來說,這樣似曾相識的場面,不用看轉播,想到都傷感。

他接受本台訪問時就說,自己有些驚訝,「維吾爾人過去從來沒有在這樣一個重要的舞台,賦予過這麼樣的一個任務,這是史無前例的。但這是中國一貫會用的伎倆,就是個『樣板』,中共只是想藉此洗脫國際社會的譴責,這是中共的『政治把戲』。」

牙里坤在2008年北京首次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時,曾擔任火炬手,那一年,他也為中國舉辦奧運會感到驕傲,但北京在2008年奧運會後對維吾爾人實施嚴厲高壓管制政策,他的父親被控顛覆罪判處15年,一家人骨肉分離。

體育不該政治化?孫又揆:奧運處處是政治

專研批判性體育理論的陶森大學(Towson University)運動管理學系講師孫又揆(Daniel Sun)接受本台採訪時則指出,中國藉由國際運動賽事傳達自己的政治信號,他一點都不意外,他更說,像是奧林匹克運動會這種國際賽事,從場址的選擇、到比賽競技是以國家為主體,處處都是政治。

「政治和體育要真的分開是非常困難的,尤其是以奧運的特性,它的操作從頭到尾都是有政治的牽扯,你說奧運不要政治化,基本上這是不可能的。」孫又揆告訴記者。

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給和平一個機會

在中國不斷對內高壓、對外強勢的情況下,國際奧委會仍把主辦奧運賽事的桂冠給了北京,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在開幕式上的致詞,和他標榜國際奧委會是政治中立、不干涉中國內政、避談中國人權的立場一致。

「在我們這個脆弱的世界,分裂、衝突與不信任持續升高之際,我們向世界展示,我們可以是激烈的競爭對手,但同時也能和平而尊重地生活在一起,這是可能的。」巴赫說。

巴赫所說的美好願望,就像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響起英國知名樂團披頭士的著名歌曲《想像》(Imagine)一樣,只能靠「幻想」支撐,歌詞裡那個沒有殺戮或犧牲、想像全人類都生活在和平之中的願景,並不現實。

中俄肩並肩 拒絕世界指點

在美國的外交抵制下,這一次在開幕儀式上最受矚目的國際政要就屬俄羅斯總統普京了,不知是否因為一下飛機就和習近平會面的行程安排太過緊湊,美國國家廣播公司的鏡頭捕捉到,普京在開幕式上打瞌睡,直到烏克蘭隊進場時,畫面中的他才看似睜開眼睛。

在俄羅斯與烏克蘭邊境持續緊張對峙、戰事一觸即發之際,普京的親自出席,為在國際社會上更顯孤立的習近平雪中送炭。

俄羅斯和中國周五發表了聯合聲明,聲明中呼籲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停止擴張,同時莫斯科表示,完全支持北京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灣獨立。這是否意味着新冷戰?

孫又揆則說,北京冬奧會當前的國際背景,和1980年代冷戰末期的對峙格局不同,儘管民主與獨裁國家的陣營又一次重新整隊,但他不認為美、中兩國會在這場運動賽事後重演當年美、蘇持續對峙的格局。

從2008年到2022年,中國藉由再一次舉辦奧運活動,要傳達什麼樣的信息?

加州大學歐文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專研中國史的歷史教授華志堅(Jeffrey Wasserstrom)就說,「在習近平主政下,包括在新疆、香港議題上,中國展現了他作為一個崛起的大國,越來越沒有意願接受多元意見,以及容忍不同。」華志堅在華盛頓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一場活動上分析說。

身兼北京冬奧組委會主席的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在開幕式致詞時不忘習近平名言:「讓我們偕手同行,一起向未來,譜寫『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嶄新篇章。」

不斷為世界各種議題指明方向的習近平,想要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詞彙在冬奧會唱響,但華麗的口號卻無法回應世界對人權問題的關切,人類又如何共命運呢?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