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是為何輸成這樣──2022地方選舉系列之一

有了2018年九合一選舉慘敗的經驗,這次民進黨再敗對民進黨人的衝擊,感覺似乎不若4年前來得大。事實上,選前的民調科學數據就是輸,只是蔡英文的施政滿意度一直維持得不錯,對手也沒有如4年前韓國瑜那般明星級的候選人帶領,操盤者一直想「沖沖看」,希望蔡英文的支持度能夠移轉給黨籍提名人,但很顯然,一切事與願違。

表面上來看,藍綠得票數與得票率比起四年前近100萬票,將近10%(39%比49%),這次的差距有略微縮小,但是在新北市與台中市,在投票率普遍下降情況下,票數差距卻更大。其中,新北上次輸29萬票,這次輸了45萬票,台中上次輸20萬票,這次輸了28萬票。但如果再進一步分析,侯友宜與盧秀燕的票數比起四年前都沒有任何增長,甚至還稍稍下滑,關鍵是民進黨的票數滑落更多。這意思是,民進黨的支持者不見了,不僅遠遠少於2020年總統大選,在條件相近的情況下(面對同一個候選人),甚至還不如2018年慘敗時的狀況。

敗選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原因是,一向靠議題打選戰的民進黨竟然從頭到尾都沒有議題。民進黨原本打算以陳時中台北市為領頭羊,將這場選舉定義為過去兩年防疫成績的信任投票;不過,國民黨早有備而來,先以兇猛的炮火困住陳時中,使其不見任何外溢效應,影響所及,也錯過了檢驗侯友宜與盧秀燕這國民黨兩大諸侯的機會。

不同於總統大選里的政黨取向投票方式,地方選舉里的候選人條件更為重要。當候選人輪來輪去就是幾張老面孔,政黨又無法以鮮明的議題設定領導這場選舉,就失去號召中間與年輕選民投票的機會。投票結果顯示,陳時中在台北市的年輕選票完全被黃珊珊分掉,也沒得到中間選民的青睞;連高知名度都陳時中都無法脫困,更遑論在新北、台中苦戰的林佳龍與蔡其昌。

第二、在這次選舉里,民進黨在台北安排英系支持的陳時中,新北由正國會的老大林佳龍掛帥,台中則由新潮流的蔡其昌出征,表面上巧妙地平衡了了民進黨內的三大派系,但這種以派系平衡為思考的選舉布局,很顯然忽略了選民的需要。年輕人也要問:當43歲的蔣萬安已經掛帥角逐首都市長,民進黨的年輕人在哪裡?

尤其在派系完全主導個別候選人的選戰布局後,不同的思維與戰術布局就無法進入到候選人團隊。選民看不到昔日民進黨破釜沈舟一定要贏的決心,卻看到這種老大僵固的心態幾乎與坐地分贓無異;若說中央大選因為有「抗中保台」的光環罩著民進黨,讓選民難以不支持它,如今不趁這地方選舉好好懲罰民進黨,更待何時?

第三、中央一黨獨大的優勢,使得民進黨的公職與支持者持續「內卷化」而不自知。表現在選舉上,就是支持者過於樂觀,例如集體出征高嘉瑜與王世堅這兩位「說話不中聽」的公職,甚至要求黨中央開除倆人黨籍;結果,王世堅竟成為台北市中山大同區第一高票當選的市議員,還因此擠下表現極為優異的梁文杰。

這種「內卷化」的現象也表現在高虹安的議題上。事實上,當高虹安的新聞連篇累牘地出現在媒體之時,已有不少人擔心這不但「打高」了高紅安,也擠壓其他該被討論監督的議題(諸如盧秀燕的「空氣」支票,侯友宜的恩恩案以及蔣萬安父親章孝嚴的中國關係)。但這種綠營名嘴與支持者的內卷現象,其實又與民進黨無力設定議題互為因果,到最後整個黨失去正常的選戰節奏,只能亂槍打鳥;被名嘴與鍵盤俠推著走,這應該是民進黨有史以來打選戰的第一次。

民進黨敗選的原因有很多,最不需要的是去檢討選民,說什麼選民「挺貪污」、「不在意政績」、「這是對選民的智力測驗」,那些話只會繼續惹怒你要爭取的選民。「人民的選擇永遠是對的,如果你認為人民的選擇可能出錯,就請你再看一次人民的選擇。」4年前,《上報》社評曾經這樣提醒民進黨;4年後,民進黨再度遭逢慘敗,這段話對他們依然貼切。

(全文轉自上報)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