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周三(30日)承認,香港近月出現人才流失、有機構或企業的高層人員離港,可能是不爭的事實。
林鄭月娥周三在記者會上稱,她身為行政長官,沒人比她更重視香港的國際地位,但在「生命至上」的大前提下,香港需要實施防疫措施,這或多或少會影響到企業和個人。
林鄭月娥稱,港府已採取一系列短期措施,包括:4月1日起取消針對九個國家航班的「熔斷」機制,增加防疫酒店的房間供應等,讓海外人員往來香港可稍為恢復。
她並提到,周一(29日)已跟國際商務委員會130多名成員開視訊會議,回應他們的關注,這項工作將繼續進行。她強調,香港是中國大陸與外國的橋樑,若外商來港後無法進入大陸也會打擊來港意願,因此必須同步爭取與中國大陸及海外恢復通關。
《華爾街日報》早前報導,香港爆發第5波疫情後,實施嚴格的出入境管制措施,讓許多從國外到香港工作的金融界人士難以兼顧事業和家庭,促使其中一些人決定辭職回國,或詢問公司可否轉往新加坡等其他地區任職。
民調:4個港人有1個計劃移民
香港過去兩年半受社會運動、港區國安法及疫情影響,移民潮有上升趨勢。香港民意研究所上周五(25日)發表的最新民意調查顯示,近4分之1受訪者有計劃移民。
影響受訪者永久離開香港意欲的因素為何?調查顯示,85%憂慮個人自由或人身安全變差;79%憂慮家人前途、下一代教育或香港的經濟前景變差;另有50%憂慮香港的疫情或防疫措施變差。
不滿防疫政策失誤 有港人決意移民英國
一名年約50歲任職大機構中層職位、化名陳小姐的香港市民向美國之音表示,她近兩年來有意移民,今年1月也已成功獲批BNO5+1移民簽證,但最終決意移民英國,是因為港府應對第5波疫情的措施朝令夕改,長期封關造成人才外流、外資撤離、經濟蕭條,對個人自由及經濟前景失去信心。
「經濟和人權自由,這兩大(因素)影響了我這個(移民)決定。」陳小姐說。
陳小姐表示,第5波疫情讓人看到港府的防疫措施缺乏前瞻性及自主性,要「輕零」或「與病毒共存」一直舉棋不定;長期封關、停市、停業,不能遏止疫情擴散,反而造成100多萬人確診、7千多人死亡。
她質疑港府為何不吸取西方國家的防疫經驗,又認為西方國家陸續解封,經濟及社會日常生活逐漸回復正常,移民英國的經濟前景可能比留在香港好。
本文由看新聞網原創、編譯或首發,並保留版權。轉載必須保持文本完整,聲明文章出自看新聞網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
本文網址:https://vct.news/zh-hant/news/aad5fe6b-f1b4-4778-a1e9-3eb14c571ac0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