掙扎在縣城藥店的年輕人

在中國的縣城裡,藥店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些藥店不僅售賣藥品,還承載着人們對健康的期望和信任。

然而,在這個行業里,一些年輕人卻陷入了掙扎,他們面臨的選擇和困境令人深思。

藥店數量超過飯店

經過三年疫情的洗禮,在這個流行病高發的時節,每個人家裡的囤藥量都遠遠超過了自己所需要的。

而藥店在不知不覺中越開越多。

當我最近開始不舒服,隨手一搜附近藥房發現,在我家方圓五公里以內分布着295所藥房,出門散步,不到一百米,就能看見3家藥房.

藥店的密集程度,甚至超過了飯店。

這讓我不禁好奇:藥店遍地開花,難道當真是一本萬利的好生意?

為此,我們和一些縣城藥店的從業者聊了聊,試圖從他們的眼中,窺見急速擴張下,零售藥店的真實江湖。

無關情懷,藥店是一門生意

拿出那盒阿司匹林腸溶片時,慧慧遲疑了一秒。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她記得,課上老師清楚地講過:按照國家規定,處方類藥物,應當由執業藥師開藥。但她實習的這家鄉鎮藥店,沒有執業藥師,這盒藥該不該給?

慧慧瞥了眼正在門口給村民量血壓的店長,想到這幾天挨過的罵,還是把藥遞給了村民。

對方滿意離開,慧慧暗暗嘆了口氣。

大三暑假,剛進藥房實習時,她還期待滿滿。「穿着白大褂,等待上門的顧客。我會根據他們的病症,給他們推薦合適的藥。」在烏托邦的幻想里,她指導病人用藥,縱橫捭闔。

但抱歉,這裡是現實的藥店世界。沒有病人,只有客人,為病人考慮的善意最好痛快丟掉,讓客人為高毛利藥品買單才是王道。

她工作的藥店,位於江蘇連雲港市下面的鄉鎮。本地人口六七萬人,絕不算偏僻閉塞,從小學到高中,鎮上都有完整的教育配套設施。雖然和市區相比,這裡的零售藥房還不算擁擠,但逛了一圈下來,也有二十多家,私人單店為主,像他們這樣剛開業的連鎖藥房,要想殺出重圍並不容易。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在熟人社會的鄉鎮,藥店相當於衛生中心,承擔着半個醫院的職能。市中心醫院在二十公里外,不是束手無策的大毛病,村民們一般捨不得花錢去排隊掛號,遇到頭疼腦熱的小毛病,就會摸去私人藥店,打個吊瓶。

如果按照消費水平,將鎮上的藥店劃分等級,慧慧工作的這家藥店,是當地藥企旗下的連鎖品牌,毫無疑問處於金字塔尖。

剛開業時,不少客人還會帶着新鮮感過來,「我在市區見過你們家,某某藥只有你們有,現在都開到這裡了,那個藥還有嗎?」

但除了個別慢性病客人,大部分人來了一兩次,漸漸不再上門。

連鎖藥店定價固定,不能隨意調動,有些藥品相較私人單店更貴,在價格競爭中不占優勢。「比如萬通的二甲雙胍,治糖尿病,我們店賣37(元),鎮上的私人藥房賣17(元),整整相差20。」

即便店長聲稱便宜貨渠道不正,是藥廠淘汰次品,但對價格極為敏感的村民們,也不願買賬。

反觀隔壁鄉鎮的藥店,第一天開業,就靠着辦卡充值120就送100個雞蛋的活動,俘獲中年阿姨,吸金數萬。

「瘋狂送雞蛋」

「客人多的時候,一天十多個,少的話,也就兩三個。」 客流量少,要保證店鋪盈利,就得提高毛利率,比如推銷一些口服液,「像黃芪精,88元一盒,具體毛利率我不清楚,不過員工內部優惠價,27元就能買到一盒。」

「何妨架上藥生塵」是已經死去的理想,成功的店員不會讓每一個客人空手而歸。

可是面對走進店裡的客人,慧慧始終張不開嘴。「如果是三四十歲的男人來買偉哥,五十塊錢一粒,我賣給他們,眼睛都不會眨一下。」但逐漸老齡化的鄉鎮,買藥的多是爺爺奶奶。

「他們每月的退休金只有幾百塊錢,六十多歲的老人為了生計,還會去附近的工地打工。」雖然慧慧所在的藥店是醫保定點,但結賬時會拿出醫保卡的老人,寥寥無幾,「70%的老人參加的是新農合,買藥時根本沒法報銷。」

因此,即便被店長嘮叨,慧慧還是堅持推薦性價比藥品,直到兩個月實習期結束,她離開了這家藥店。

可對於未來,她也依舊迷茫。「如果我再回來,我也許會改變的,畢竟活下去才最重要。」

吃提成過日子,舍不掉良心月入三千

鐵打的藥店,流水的店員。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守在店內的店員,身着乾淨的白大褂,看上去他們唯一的工作只是等着客人上門,閒適輕鬆。

熬了一年多的喬娜知道,這份工作既考驗腿腳功夫,又考驗嘴上功夫,考核嚴苛,累身又累心。

面試那天,店長承諾喬娜,他們是泰安的連鎖藥店,每天工作八小時,月休四天,底薪一千八,加上賣藥提成,一個月下來保底也有三四千。

到崗之後,喬娜才發現自己上當了。「工作了一年,我就沒見過那四天假期。」真實試用期底薪1750元,剩下的50元是全勤獎,休假需要走請假流程,扣除平均日工資。

執業藥師資格證,值點錢,但不多。在慧慧的藥店,能額外加一千塊錢工資,但在喬娜的藥店,只值兩百。

要想收入高,還得靠賣藥的提成和藥廠銷售的紅包。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為了開拓市場,銷售們會和店員約定,幫忙推銷藥品,藥廠會給到獎勵。定價不高的藥品,拿個五毛一塊,但價格較高的,比如兩千元一套的阿膠,能拿到三十。

除了提成和獎金的鼓勵,店長也會拿着KPI的大棒在後面催促店員奮進,以免有人想要摸魚划水,混個底薪。

「每個月的銷售任務大概會有三十多種藥品,比如,複方板藍根顆粒某某牌子的,必須要賣夠69袋,維生素C某某牌子的,必須得賣夠120盒,賣不夠的話,就得我自己花錢把藥買回來。每天,全市連鎖藥店的排名也會更新,倒數後三位的門店,店員會被扣錢,最多的一次,我一個月被扣了四百。」

胡蘿蔔加大棒,多重因素疊加,藥店的店員們不得不優先推銷高利潤的藥品和保健品。

「心血管藥、進口藥利潤低,別看進口藥價格貴,其實不賺錢,比如人血白蛋白,三四百一盒賣出去,店裡毛利率直接變成負的。倒是腸炎寧之類的常用藥,毛利率能在50%以上。」

藥店、還是超市?傻傻分不清

為了方便記憶,喬娜還會在分揀藥品時做一些隱秘標記,以便分清楚新藥、舊藥、任務單品、高利潤藥品。

喬娜的藥店位於醫院和養老院附近,顧客群體很穩定,多是患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病的老年人,他們習慣節儉,推銷難度大,但一招聯合用藥,就能讓八九成的老人成功買單。

「考慮到用藥風險,即便有毛利率比較高的藥,我們也不會給老人推薦,一般他們日常用什麼藥,我們就賣什麼藥。但我們會優先推薦保健品,進價幾十,能賣好幾百,比如鈣片、魚油,補鈣、降血脂,提高免疫力。」

除了辦卡促銷、聯合用藥外,藥店內還有一種比較隱秘的推銷方式——專家坐診。

所謂的專家,其實有些並非專業醫生,而是由藥廠培訓上崗的員工,他們會借着給老人看病趁機兜售。「你仔細看他們推薦的藥品,廠家那一欄都是一樣的。」

為了賣藥,藥店套路諸多,但實際上,這些收入並不能進入店員的口袋。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上個月,喬娜的藥店總營業額收入十四萬,因為不擅長推銷,她只拿到了兩千五。

曾經,店長不滿喬娜的業績,將她送到銷冠所在的分店學習。「(銷冠)天生適合吃這碗飯吧,進店的客人就算沒病,都得帶點東西回去,她一個月的收入有六七千。幹這行就得目標明確,奔着賺錢去。」

喬娜總結了這段學習的經歷:道德感太強的人,難以在藥店活得自在。

「(銷冠)是單親媽媽,帶一個孩子,養活四個老人。別人加不了的班,她加。中秋節夜裡要有人守店,給五十塊,沒人去,她去。」23歲的喬娜已經體悟了世間冷暖,感嘆着,「都挺不容易的。」

一地雞毛的價格戰,越來越卷的藥店

俗話說,「三個劫道的,不如一個賣藥的。」爆發式增長的縣城藥店,店主們應該沒少賺?但開了十年藥店的王叢,只覺得日子越來越難熬。

她的藥店開在廊坊三河,位於縣城中心地帶。2013年,她和丈夫盤下店面時,縣城也就只有二十多個同行,「我們這個縣城很小,從城南到城北開車也就10分鐘。」但今年,這裡的藥店已經有一百二十多家。十年之間,小城零售藥店總量猛增了一百家。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2013年,王叢從老醫師手中接手店鋪時,縣城藥店正在野蠻生長。

一開始,附近的居民會摸上門來,找他們輸液,還會有人半夜敲後門,要十塊錢一片的保健藥。因為毫無行醫經驗,膽小的夫妻倆只能砍掉這部分業務,即便如此,僅靠賣藥,一天的營業額也有兩千多。

後來,兩人靠着從藥店智匯買來的課程,系統學習了藥品知識,給客戶提供用藥指導,在縣城熟人中慢慢積累信譽度,「有人會專門騎二十分鐘的車,從鄉下來找我們買藥。」生意最紅火時,店鋪一天的營業額足有八千多,是縣城藥店銷售額的第一。

但時間來到2018年,王叢發現風向變了,大量連鎖藥店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

店鋪數量增多,自然也意味着競爭愈演愈烈,激烈的價格戰從線上打到線下。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新開的藥店,習慣低價常用藥單品引流,高價保健品獲利,再配合上辦卡促銷活動,吸引顧客。

「比如感康這個藥,我們賣12.5,但是其他店鋪可能賣到9.9元一盒。縣城不大,大家都是做的熟人生意。熟客好養,但熟客也最容易受傷。如果他習慣了在我這裡買12.5元一盒的感康,那麼去了9.9元的店裡,肯定懷疑我殺熟,以後也就不來了。」

越來越卷的低價競爭,沒有誰能獨善其身。不接招,客人就會被搶走;接招,門店淨利率會直線下滑。

為了能夠降低藥品價格,獲得更多的騰挪空間,王叢選擇加入本地的連鎖藥店,通過規模化採購,在藥品種類和價格上獲得競爭優勢。

但即便如此,賽道擁擠,店鋪營收依然難見起色。從前的風光一去不回,如今只能勉強營收平衡。「房租每年都在漲,一開始四萬多,現在已經漲到七萬八了。」

資本市場認為隨着醫藥分流以及門診統籌的落地,會有越來越多的病人,流入藥店,但王叢暫時感受不到希望和暖意。

在她看來,零售藥店要想擁有門診統籌資質,需要通過極為嚴格的審核程序,比如門店得配備專業執業藥師,有24小時的監控系統,且能夠保存相關視頻資料兩年。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對於自負盈虧的縣城藥店來說,這樣一筆投入不算小,但激烈的市場競爭,卻不一定能讓自己獲得相匹配的回報。

藥店人該何去何從?

在一家一家的藥店裡,顧客拿着錢尋求治癒,店員看着錢期待的是收入。而理想的藥店到底是什麼樣的?

慧慧希望,病人能夠為自己的服務付費,而不是為藥品的溢價買單;王叢夢想,能夠再回十年前,靠自己有人情味的服務,能夠留住附近的鄉親。

或許在經歷一番大浪淘沙之後,藥店行業終將重回專業化的道路,但在那之前,擺在這些藥店人面前的仍有一個迫切的問題:如何堅持下去?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我一度想要把良心切掉,來換我一個月拿三千,現在想想幸好沒有那麼做,我相信只要我努力提升自己,顧客會越來越接受我,我要做一個有良心的藥店人。」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五環外事務所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