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因素疊加 港珠澳大橋難逃「鬼橋」命運

港珠澳大橋開通5年來,由於多個因素所致,使用量一直不理想,被稱為「鬼橋」。

美國之音4月21日報導,港珠澳大橋2018年開通後,由於港澳間來往在疫情後趨冷、雙方口岸離市中心太遠,加上「港車北上」需擁有香港與中國牌照等因素,導致整體使用率偏低,甚至被不少媒體形容為「鬼橋」。

報導指出,港珠澳大橋使用率不高的主因是,港澳口岸離市中心太遠,交通配套也不理想,如澳門只有兩條接駁巴士,都要繞路才會到達口岸,即使從市中心搭計程車到口岸至少也要20分鐘;香港的交通配套則好些,但從九龍市區到口岸至少也要30分鐘。

港珠澳大橋開通後,俗稱「金巴」的港珠澳大橋穿梭巴士,其票價僅為船票價的三分之一,更應刺激大橋使用量。但事實並非如此。曾在澳門工作5年的香港工程師張信偉,坐過一次金巴後,便決定改為坐船。

他說,「我可以在船上睡飽,然後直接換乘地鐵回家。相反,坐金巴的話,我要坐車到人工島口岸,然後在口岸大樓步行很久才可以上車,車程只有四十分鐘便要下車,然後又要坐接近一小時巴士才可以回家,如果是下班後乘坐的話會很辛苦。」

港珠澳大橋被認為是「鬼橋」的另一個原因是,投資與回報相差很遠。僅香港段就耗資1,177億港元,不僅嚴重超支,使用量也不符預期,2019年車輛使用量僅152萬輛。

為了刺激使用量,去年2月實施「澳車北上」後,去年7月又推出「港車北上」。不過,「港車北上」需要申請人士同時擁有香港和大陸駕照才能獲批,首輪雖有1.7萬人申請,卻僅1,600人獲批。

報導說,目前的使用量引人質疑興建港珠澳大橋的必要性。前不久復活節連假四天,港府入境事務處3月29日發布的數據顯示,假期首日透過港珠澳大橋及港澳客輪碼頭離港約12萬人,比羅湖或落馬洲支線少3萬多人。同一天透過大橋及碼頭從澳門到香港僅5.4萬人,不到總入境人數的15%。數據顯示往來港澳的人使用港珠澳大橋者並不多。

箇中原因在於香港人與澳門人已經改變他們心中的旅遊地。香港人現在更偏好到歐美日韓旅遊,或是到深圳廣東消費。澳門人則在疫情後習慣轉往中國,認為大陸消費選擇多,價錢便宜,服務態度好,吸引力高於香港。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