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再次負增長:為何補貼100萬,年輕人也不願生娃?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以此求劍,不亦謬乎?」凡是違反自然規律,欲強行為之,即便打着為國為民的旗號,最終的結果也往往不可預測。

經濟學教授,科普作家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2023年中國出生人口902萬,死亡1110萬,人口再次負增長。如何提高社會的出生率,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問題。

最近有個平台有一個熱烈的討論:生一個寶寶補貼100萬,你們願意生嗎?回答的人數超過2000人,其中有一個回答最逗:生是會生的,但不是現娃,而是期娃,政府得先付個20萬做首付。而且還不保證最終交娃,也就是可能會出現爛尾娃。

這個回答雖然是個笑話,但背後隱藏的思想和時代問題卻不小。

「計劃生育」的想法又回來了?

作為一個出生在七十年代末的中國人,我對我小時候家鄉的計劃生育工作印象極深。

八十年代中,在故鄉的大街以及房屋上,經常可以看到計劃生育的宣傳標語。宣傳標語以鄉鎮府為圓心畫圓,半徑越短,會相對文明,比如鄉鎮府所在的那條街上刷的是「實行計劃生育,貫徹基本國策」;離開鄉鎮府所在的那條街,標語就變得更實在,比如「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種樹」;而離開了鎮上,到了下面的行政村,這些標語就變得簡單粗暴多了,比如「引下來、流下來,就是不能生下來」等等。

現在回想起來,連我這樣的小孩子,都已經能夠細緻分清楚引產、流產、結紮、上環這些現在看起來略顯生僻的術語來。

可見,在當年,生育這件事是被作為公共領域的事物給管起來的。生育,從古至今,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都是個人的天然的權利,但到了這個時代,它已經成為受到管制的一個領域。我的一個初中老師,私下裡給我們講他們那一代人的痛苦時,就把不能更多地生育子女列為他一生最痛苦的事件之一。

可以這樣說,我的童年時代留給我記憶最深的一個場景,就是隔一段時間,我們中學對面的派出所門前的樹旁就有一批用手銬銬起來的愁眉苦臉的村民。他們被銬起來的原因都一樣,那就是交不起超生罰款。

然而,時光流轉,一切變化得都太快。如今的計劃生育宣傳標語,主要都是在鼓勵生育,主打幸福牌,比如「一胎少二胎好,小有伴老有靠」「三個孩子就是好,不用國家來養老」「一個兩個都是養,再來一個又何妨」等等。

計劃生育這個詞語雖然沒有全部談出人們的生活,但它的含義已經與昔日大大不同了。現如今,人們經常討論的是,政府應該如何補貼一個願意生育二胎和三胎的家庭。如果我那位初中老師如今還在世的話,一定會感嘆他生不逢時。

經濟學視野下的生育:生小孩是投資還是「消費」?

人是一種愛遺忘的動物,而且也不願意深入追問凡事背後的意義,他們大多只是按照本能來討取生活,並追求在這種生活中讓自己滿足。而追問觀念的根源,常常是出力而不討好的事。

從根本上說,對於生育問題,之所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態度,基本上是不同的觀念所致。當然,除了觀念之外,當面臨自己的現實選擇時,則還要受到養育子女的成本收益的影響。

就比如說,當聽說我的同事選擇不育甚至不婚時,我的一個阿姨義憤填膺地說:「你的這些同事就是太自私!」讓人哭笑不得的是,她的女兒也選擇不生育,理由是我的這位阿姨不願意給她帶孩子。

在我們上一代人眼中,生育當然是為國家民族做貢獻。那一代人還延續着上一代的觀念,對於生兒育女,延續血脈有着某種執念。生兒育女是的確是關乎我們的群體生存的事情,這大概也是西方社會在經濟取得一定發展水平之後發現生育率下降,對於生育作出補貼的原因所在。

細細替那些認為生育是社會義務,是個體理應為國家出一份力的人想,他們之所以有這樣的看法,可能有兩個原因,前一個比較務虛,後一個比較務實。首先,人口繁衍是維繫一個民族延續下去的最基本條件,而對於中國人來說,還存在着多子多福的傳統觀念。但不得不說,這種觀念已經越來越不被如今的年輕人所持有,如果給他們講多子多福,恐怕只會被他們笑話思想太老套。

其次,後一代的人口多,自己這一代的退休金就更有保障。這樣的原因大部分人都不會說出口,事實上,這也只是那些關心國家大事的人才會想的,一般人多半不會這樣想。

但只是談論社會義務,對於生育孩子這個決策而言,顯然是觸及不到根本。

在傳統的農業社會,養育子女就是在投資一項資產,子女長大成人,就是家裡的一項勞動力。倘若他們有出息,那就是這項資產有了額外的收益。所以,多子多福本質上是農業社會的寫照。那是大家都掉入到一個低水平囚徒困境後內卷的必然結果。

現代社會,養育子女更多是一種消費行為。也就是說,我們養育他們主要不是為了他們將來為我們帶來物質利益,而是通過養育他們而獲得心理的滿足。通過養育子女,而享受人倫之愛。但是,養育子女與享受其他消費品一樣,也存在炫耀性的一面。我們當然不希望我們的孩子比別人的差,於是就有了雞娃,就有了拼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取得各種意義的成功,而一旦不能如願,就會覺得失敗。

時代和人們的觀念已經有根本變化

我們的這種教育子女的觀念,多多少少也使得生育以及之後的養育子女變成了一項風險性事業。而既然存在風險,最好的止損辦法就是少生乃至不生。

我們再看看那些主張對生育孩子大幅進行補貼的經濟學家,他們的理由又是什麼?歸結起來,他們的理由就都很務實:第一,人口越多,創新人才越多,經濟才會越發繁榮,社會才會越發有競爭力;第二,人口下降,勞動力供給持續減少會導致企業的生產成本增加,進而導致國家在製造業上的優勢喪失;第三,還是養老金,也就是說,我們國家現收現付制的養老金制度將難以為繼。

然後,他們就來算一筆賬,那就是補貼給年輕人,讓他們生育孩子。這個補貼定為多少,大家的爭議很多。

如果按照純粹的經濟分析,這個定價也沒有什麼難度。只要計算清楚更多人口會給國家的未來帶來多少收益,然後把這些收益貼現到今天,看看值多少錢,然後把這筆錢補貼給生育更多孩子的家庭,似乎就可以了。但實際上,這個問題很難計算得清楚,因為未來到底是什麼樣子,我們誰都無法清楚地知道,所以這個收益到底是什麼,是一個謎。

其實,今天主張補貼生育的人,與當年主張計劃生育的人,他們的思維並沒有什麼根本的區別。他們都認為,一切都是可以控制的,只要我們按照我們的理想設計好,那麼,未來就會很美好。

40多年前,我們相信社會的生育水平能夠通過計劃有效的控制,結果誰又能想到經過幾十年的經濟發展會出現如今這樣的低生育率的結局呢?甚至當初在討論放開生育限制時,還有專家認為我們國家的生育將會迎來井噴的時代。但放開生育這些年,我們卻沒有看到這樣的現象,原因是什麼?

這些專家的頭腦中的觀念還停留在過去,他們忘記了時代和人們的觀念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舟已行矣,而劍不行,以此求劍,不亦謬乎?」凡是違反自然規律,欲強行為之,即便打着為國為民的旗號,最終的結果也往往都不可預測,甚至得不償失。

 文章來源:風聲OPINION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