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爆買風潮 難反映中國實際內需消費力

中國雙11購物節在疫情及促內需政策背景下登場,各電商紛紛端出牛肉吸引目光。但國內學者分析,中國民眾爆買目的不同,以此作為分析中國內需強的指標還不夠精確。 

2018年開打的中美貿易戰煙硝味還在,COVID-19疫情緊接而來,雙重打擊中國經濟。中共19屆五中全會後公布的「十四五規劃」就稱要「全面促進消費」。各界推測,未來的中國經濟,內需將是重點。 

今年的雙11購物節,就在上述背景下登場。其中,由中國電商巨擘阿里巴巴主導的天貓雙11購物節,除擴大參與銷售的品牌,甚至連房地產、汽車都加入線上銷售的行列,電商平台除了延長購物的時間,更宣稱首播購物節開跑後,百項品牌就創下人民幣成交破億的紀錄。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副教授李志強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分析,中國前3季的投資、出口、消費等「三駕馬車」中,消費的表現最弱。他研判,中國今年的雙11購物節購買力免不了雷聲大雨點小,COVID-19疫情所帶來的衝擊仍不容忽視。 

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經濟所所長劉孟俊接受中央社採訪時表示,中國偏好以購物節活動作為指標,但這些活動通常是從線下消費轉線上,許多大筆金額的消費,往往就是保險費等服務型商品。此外,許多消費者因預期雙11購物折扣多,所以平常忍著不消費,直到這波才爆買,因此若以此作為分析中國內需政策成效的指標,「還不夠精確」。 

但劉孟俊也認為,雙11的線上購物模式,也讓中國潛在的內需購買力得以參與消費,將位處偏鄉的民眾拉進數位消費的風潮中,儘管以雙11購買力作為分析中國實際內需能力的指標仍需進一步評估,但對廠商來說,「行銷目的是有達到的」。

對於中國將主打內需的政策,李志強分析,除非官方作出結構性改變,否則按照中國仰賴投資及出口來帶動成長的模式,短期內很難靠消費拉抬經濟。此外,雖然「十四五規劃」大力著墨新型基礎建設、5G科技產業發展,但這類產業生產的財富容易流向國營企業及政府,民眾所得不易藉此提升,也就很難刺激消費的欲望。 

另外,李志強分析,中國大陸官方拉抬科技業,也可能加速中國貧富不均的問題。雖然教育可以緩和貧富差距,但需要長時間經營,即便中國的大學生人數逐漸成長,長時間下來可形成中產階級,但農民工群體仍可能面臨被邊緣化的危機,這是各國發展時都會面臨的情況,「只能仰賴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來提供保障」。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