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聲|寒潮之下百餘人排隊安檢,地鐵安檢到底有無必要?

前些天,有網友拍了一段長春地鐵安檢的視頻,上面的畫面顯示安檢員完全是在「糊弄」。視頻經過進一步傳播和發酵之後,貌似官方加強了安檢力度,進一步規範了安檢流程。後續網絡傳出的視頻又顯示「地鐵站外有好幾百人排隊等待安檢,在凜冽的寒風中簌簌發抖……」

恰恰近日,這些年來最嚴重的寒潮籠罩全國,這樣的視頻和圖文在網絡上持續流傳,又一次激起了廢除地鐵安檢的呼聲。

中國是全世界安檢最嚴格的國家之一。進入機場、地鐵站、火車站都要安檢,有的城市甚至連部分醫院、學校也搞起了安檢。

關鍵是,許多時候安檢其實基本流於形式。這種「形式化安檢」進一步讓不少本來不反對地鐵安檢的人,也開始轉變態度,因為既然安檢變得形式化了,那麼安檢「有助於保障人身安全」這個最大的理由也就不復存在了,又何必再搞什麼安檢呢?

但也有人說,地鐵存在敷衍了事「形式化安檢」,恰恰說明應該堵住各種漏洞,進一步加強安檢,最好做到像機楊安檢那麼嚴格。這樣說的很可能是不經常坐地鐵的人。要知道,即便在形式化安檢的情況下,多地也經常出現「地鐵站外有好幾百人排隊等待安檢,在凜冽的寒風中簌簌發抖……」的情景。這當然說明目前這種相當不嚴格的安檢就已經嚴重影響地鐵的效率了。

倘若地鐵安檢的嚴格程度真的要與機楊安檢看齊,那麼許多城市每天的高峰期都將會成為一場不折不扣的災難。

但是地鐵安檢似乎從來都不缺乏支持者,同時「通過安檢來保障地鐵安全運營和乘客人身安全」也是一個很難加以反駁的理由。當地鐵安檢支持者祭出「安全第一、生命至上」這面大旗時,主張取消地鐵安檢的人似乎就不得不退避三舍了。也正因為如此,是不是應該取消地鐵安檢的討論,往往很容易變成意氣之爭、立場之分。

因此這裡存在一個很大的困難,那就是,儘管眾所周知,對於地鐵安檢存廢這個問題,本來應該考慮的是安全、效率和成本之間的權衡。但是從效率和成本的角度出發說明地鐵安檢應該取消的論證,無論多麼有力,可能也沒有辦法真的說服地鐵安檢支持者。

那麼,是不是存在超越地鐵安檢存廢之爭的途徑呢?這意味着,必須在很大程度上放棄從效率和成本出發的論證思路(儘管我自己向來喜歡這種思路)。不過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可能還要先澄清幾個相關的問題。

數據顯示,地鐵安檢有「大炮打蚊子」之嫌

安檢支持者經常強調,地鐵安檢關係到每一位乘客的生命安全。當事情沒有落到你的頭上時,你嫌安檢麻煩,一旦出了事情,你就什麼都完了。聽上去似乎有些道理。

關鍵是,這種說法的底層邏輯其實也意味着,地鐵安檢如果不能百分之一百地保障安全,那麼就會失去其存在的絕大部分意義。

那麼,地鐵安檢真的能保障地鐵完全安全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地鐵安檢有助於提高地鐵安全程度,這一點應該是沒有任何疑問的。在最一般的意義上,地鐵安檢制度的存在,可以從「事中」和「事前」兩個層面上降低地鐵的安全風險。

在「事中」層面上,當乘客進入地鐵站乘坐地鐵時,安檢能夠發現一些危險物品和違禁品。

北京地鐵公布的信息顯示,2008年至2018年期間,北京地鐵安檢共計檢查物品98億件次,查獲各類違禁品116萬件,平均每百萬件物品中查出118件違禁品。

另外在2019年,北京市地鐵運營公司共檢查物品13.17億件次,查出違禁品22.3萬件,檢出率為0.017%,其中日常用品(打火機油、氣,民用噴劑,普通刀具)占比為99%。

不過,有自媒體提到的另一個數據則顯得有些奇怪,似乎不可能是真的:「據公安部門披露,在2022年一年,全國範圍內的地鐵安檢查獲了超過1000起攜帶危險品或違禁品的事件」。

在事前層面上,安檢制度的存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前防止乘客攜帶違禁品前往乘坐地鐵。這裡又有兩個機制,一是對潛在違法犯罪分子有震懾作用,二是對普通乘客有勸阻或提醒作用。儘管「事前攔阻」在地鐵站外的違禁品的具體數據無法準確統計,但是很可能不是小數目。

而在現實世界裡,由於地鐵安檢事實上已經趨向「形式化」,上述機制大打折扣。

例如,現在有的地方地鐵對不帶包的乘客通常不檢查即放行,而且即便進行手檢,也有許多部位未能覆蓋到。有些城市還試行了「大包必查、小包抽查」,但是小包的標準並不明確。又如,經常可以觀察到有人越過欄杆遞接未經安檢的物品的現象。

對此,有專家指出,地鐵安檢也有「木桶效應」,其效果由最薄弱的環節決定。若有一個地方檢查不嚴,則整個安檢都會失去意義。

當然,地鐵安檢支持者可能不同意這個觀察結論。他們強調,目前的種種漏洞,恰恰說明必須進一步加強安檢。

是的,地鐵安檢如果像機楊安檢那麼嚴格,地鐵也許會更加安全一點。可那樣的話,即便不考慮成本,也意味着地鐵本身將失去其存在的意義——如果「乘坐地鐵10分鐘,安檢排隊1小時」,那還需要地鐵嗎?

保障安全是系統工程,安檢並非核心因素

地鐵安檢支持者還有另一個明顯的誤區。他們似乎將安檢等同於「安保」。這種誤解一方面會導致他們忽略了安檢只是地鐵整個安全保障體系中的一個環節,另一方面還可能導致他們誤以為反對地鐵安檢就是反對地鐵的一切安全保障措施。

更重要的是,無論是從一般分析的角度來看,還是從國外和中國香港地鐵運營的實際經驗來看,安檢很可能並不是地鐵安全保障體系的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

如前所述,地鐵安檢能夠從「事中」、「事前」兩個層面上通過多種機制減輕安全風險,但是地鐵安檢所扮演的這個角色,是完全可以替代的,而且有多種方法可以替代。

一個直觀的替代方法是在「事後」層面上的,即加大對違規者的處罰——允許乘客不經安檢直接進站上車,但是一旦發現有人攜帶了違禁品,則加以嚴厲的懲罰(比如說巨額罰款等)。這種懲罰為公眾所知後,也同樣可以發揮事前震懾潛在違法犯罪分子和勸阻普通乘客不要攜帶違禁品的作用,進而把違禁品提前攔阻在地鐵車站之外。

另一個直觀的替代方法利用第二方監督,即要求乘客發現任何可疑物品立即報警,同時在進站口、地鐵站廳和地鐵車廂內等場所加強安保(警力)巡查,及時回應乘客的求助和報警。

地鐵安全保障體系,只有安檢,是不可能正常運轉的,但是沒有安檢卻是仍然可以良好運轉的。在地鐵安檢支持者眼中,安檢就是全部或最主要的安全保障措施。但是事實上,地鐵安全保障體系,僅僅從參與者這個角度來看,就至少還要包括在各處巡查的保安、地鐵公司在現場服務的站務人員、監看閉路電視的後台工作人員(或者還有警察),等等。

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地鐵安檢能夠起到的作用有點類似於防盜門——如果說得更不客氣一點,可能只相當於有的人在自家的防盜門上再加裝的一把鎖。

在分析的層面上,地鐵安檢可能還會有一個副作用,即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為地鐵安全保障體系的其他環節的工作人員的「懈怠」提供理由:既然已經在安檢了,我們不妨輕鬆一點。於是安檢的存在,反而有可能增大安全風險。

從國外和中國香港地區的實際經驗來看,取消安檢確實不一定會影響地鐵安全保障。這方面有太多的例子,不必一一列舉。

但是本文開頭提到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是不是存在超越地鐵安檢存廢之爭的途徑呢?

有安檢列車和無安檢列車,你願意為前者多付費嗎?

主張取消地鐵安檢的人通常強調地鐵重大安全事件——特別是恐怖襲擊——是小概率事件,因而安檢意味着「為小概率風險付出極高的效率成本」,得不償失。這種論證思路其實是相當有力的,但是本文將放棄它。

從分析的角度,假設地鐵安檢涉及的人可以分為兩類:好人(即普通乘客)和壞人(最極端的「壞人」是恐怖分子)。好人和壞人都有可能攜帶違禁品,於是就有以下四種情況:

(1)壞人攜帶了違禁品,根據上文的分析,在目前的「形式化安檢」下,有一定可能檢不出來;

(2)好人攜帶了違禁品,根據上文的分析,在目前的「形式化安檢」下,也有一定可能檢不出來;

(3)壞人沒有攜帶違禁品;

(4)好人沒有攜帶違禁品。

考慮到地鐵安檢支持者以「生命無價」為立論支點,不妨先承認:由於存在上面第(1)、(2)種情況,地鐵安檢似乎是有必要的。此時,什麼樣的安檢執行狀態是最理想的?

套用經濟學中的分離均衡的思路,如果能夠做到只在上面第(1)、(2)種情況發生時才進行安檢,那麼當然是最理想的。但是這種均衡在理論上可能是不存在的,在現實世界中也基本上不可能實現。

這可能是「既然要安檢,就必須讓所有人都按最嚴格標準安檢,不然安檢將沒有意義」的根本原因。

於是又重新陷入了要求取消安檢一方強調效率和成本、支持安檢一方強調生命無價的僵局。要打破這個僵局,也許需要在視角上有一個轉變,即從效率-成本視角,轉為行動-演化視角。

這個轉變是這樣的。在上面從經濟學中借用的分離均衡概念上再退一步。承認反對安檢者和支持安檢「都有道理」,然後進行嘗試,讓更好的制度安排有機會在演化過程中浮現出來。

更具體地說,也許可以採取類似這樣的實施方案:選擇一個城市的某一條新建地鐵線路,在地鐵站分設兩個進站口,一個需要安檢,另一個不需要安檢,同時對地鐵列車也加以隔斷,一端為安檢車廂,另一端為非安檢車廂。然後,讓支持安檢的人和反對安檢的人,分別進站,分開乘車。

另外,還要在列車分隔部位採用加固材料並裝備快速分離裝置,以儘量保證萬一非安檢車廂發生重大安全事件,不會涉及安檢車廂。

然後,可能需要讓乘坐安檢車廂的乘客適當多支付票價,因為他們的預期安全係數提高了,為他們提供服務成本也上升了。

不難注意到,這個實施方案的基礎是,目前的「形式化安檢」可能無法實現安檢支持者的目標,同時因為更加嚴格的安檢不可能執行,因此這個方案會給他們帶來很大的改進。另一方面,它也可以給反對安檢者帶來改進。至於地鐵站廳、列車設計和建造方面,當然會增加一些成本,但是應該會比現在的效率損失要小(請原諒,又提到了效率)。

順便提一下,在理論方面,這個方案還受到了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提出的「黑天鵝」概念的啟發。「黑天鵝」事件指的是不可預測且無法事先預防其發生的影響巨大的突發性小概率事件。如果試圖去預防小概率的「黑天鵝」事件的發生,就會陷入誤區。有鑑於此,塔勒布提出,相比預防「黑天鵝」事件的發生,更重要的是為「黑天鵝」事件的出現做好準備。

當然,上述設想非常不成熟甚至顯得有點兒戲,但是或許可以提供一點思路。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風聲OPINION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