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新社:為什麼中國的洪災屢破記錄?

河南省會鄭州以及幾十個中國其他城市連日來遭遇極端強降雨襲擊,造成地鐵系統淹水、水庫與河流出現潰壩或潰堤,引發土石流和住房坍塌,導致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法新社發自北京的一篇分析報道指出,中國政府曾經誇耀其大大小小的水壩系統可以抵禦每年一度的洪澇災害,但是近年來的強降雨和洪災仍然導致成百上千的民眾死亡和成千上萬的房屋泡湯。 

為了了解為什麼中國仍然年年洪災,法新社提出並回答了下列5個問題: 

水壩管用嗎? 

中國自古以來就依賴水壩、河堤和水庫來控制水流。中國應急管理部曾表示,去年長江上的水壩和水庫攔截了大約300億立方米的洪水,從而緩解了包括上海在內的下游地區的洪水泛濫。但是中國龐大的水道管理機制還不足以管控所有的洪水,而且幾十年前修建的水壩能否繼續抵禦洪水也存在疑問。 

星期二(7月20日)晚,中國軍方曾發出警報,河南省的伊河灘攔水壩「在破紀錄的強降雨襲擊下隨時可能坍塌」。隨後士兵對攔水壩實施爆破泄洪,同時用沙包對其他沿岸護坡進行加固。 

去年,華東安徽省政府被迫炸毀滁河上的兩座水壩,以便將暴漲的滁河水泄入農田之中。 

而對三峽大壩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的結構質量的擔心時不時都會出現在人們的腦海中。三項大壩建築在長江上游一個地震斷層密集的地段。 

氣候變化有什麼影響? 

中國水壩承受的負擔會因為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越來越常見而加重。 

新加坡地球觀測研究所所長本傑明∙霍頓(Benjamin Horton)接受法新社採訪時表示,隨着地球大氣變暖,它就會醞存更多的水汽,這將使強降雨更加劇烈。 

根據中國水利部的數據,去年中國有53條河流水位達到歷史新高,而且當局也曾警告三峽大壩面臨自2003年啟用以來最大的洪峰。 

中國官員表示,在這次洪澇災害最嚴重的鄭州,三天下了平常一年的降雨量。 

綠色和平組織東亞區全球政策高級顧問李碩向法新社表示,洪災「是向中國發出的警告,即氣候變化已經出現在這裡」。 

「海綿城市」會有助益嗎? 

中國的快速發展和迅速的城市化進程也加劇了洪災的誘發。 

城市的擴大使得越來越多的土地鋪上了不透水的水泥,這在下大雨時加劇了水流在水泥地面上的迅速囤積,而且根本沒有地方可以讓水流走。 

新加坡的霍頓還補充說,中國一些大湖都已經戲劇化地變小了。 

政府應對的措施之一就是始於2014年的「海綿城市」計劃。 

該計劃試圖用帶微孔的材料取代城市地面不透水的水泥,建設透水的人行道、更多的綠地、下水地帶以及水庫,以防止水流在地面囤積。 

新加坡國立大學水政策研究員塞西莉亞∙托塔加達(Cecilia Tortajada)接受法新社採訪時表示,這樣做的「目的是讓雨水流入下水道或綠地,從而較少影響已有建築的地方」。 

洪水讓誰受災最重? 

但是海綿城市並不能讓那些處於泄洪下游的農村社區有任何受益,因為他們在泄洪區的房屋和農田會遭受嚴重的傷害。 

綠色和平組織的李碩說,「雖然中國超級大城市的居民基本上免於水位上升的影響,長江沿岸很多的窮鄉僻壤卻被置於洪水衝擊的第一線。」 

整個的村莊常常在人員撤離之後被泄洪的洪水淹掉,以保護人口密度超高的城市。 

新華社的報道說,在鄭州周邊的農村地區,大約有兩萬公頃的農田連帶田裡的莊稼遭到雨水重創,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100萬美元。 

還能做什麼? 

中國以增加洪水觀測和將居民提前撤離的方式來降低洪災給人帶來的傷害。 

根據新華社的報道,安徽省安慶市除了使用常規的天氣監測技術外,還使用與河水監測照相機相連的虛擬實景眼鏡,通過5G網絡將影像傳輸給監查員。 

中國應急管理部去年指出,去年夏天6月到8月因夏季洪災而死亡或失聯的人數下降到219人,這比過去5年的平均數減少了一半多。但是,經濟損失卻上漲了15%,達到1790億元人民幣(約合260億美元)。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托塔加達表示,歸根結底,預防洪災也需要針對氣候變化的全球行動。 

「雖然各個國家的準備工作都做得更好了,但是世界作為一個整體卻沒有怎麼準備,」她向法新社表示。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