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旺達大屠殺是怎麼發生的?

1994年4月至7月的100天時間內,非洲小國盧旺達發生一場震驚世界的種族大屠殺,估計有80萬至100萬人被殺害,是20世紀最嚴重的種族滅絕事件之一。由於當時的該國政府長期沒有進行人口統計,以致至今無法得知具體的死亡數字。此事件最大的議論焦點是法國,因為法國政府被指控面對慘無人道的大屠殺,不但採取了「袖手旁觀」的態度,還可能推動了慘案的發生。

盧旺達官方舉行百日悼念活動

據報道,4月7日,盧旺達總統保羅•卡加梅(Paul Kagame)和第一夫人珍妮特•卡加梅(Jeannette Kagame)在首都基加利(Kigali)點燃了悼念1994年大屠殺的火炬。發生在30年前的這場大屠殺造成近百萬人死亡,受害者主要是該國的圖西族(Tutsis)民眾。

盧旺達
紀念盧旺達大屠殺三十周年 (Photo by Luke Dray/Getty Images)

數以千計的民眾出席了在盧旺達首都萬人室內競技場舉行的紀念儀式,其中有許多國際名人。整個儀式持續了大約兩個多小時。5000名受邀嘉賓中有30多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及國際組織代表,來賓也包括正在非洲訪問的法國外長。儀式期間,還貫穿着圍繞這一紀念主題的藝術表演。

據介紹,本次在盧旺達舉行的哀悼活動將持續100天。

 法國承認在盧旺達大屠殺中無所作為

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在紀念盧旺達種族大屠殺 30 周年之際播出的視頻中宣稱,「保留原來的說辭,法國承擔應所承擔的一切」。

2021 年 5 月 27 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前往基加利時就表示,他已開始「認識到法國在1994年4月至7月期間造成至少80萬人死亡的大屠殺中的責任。

法國總統馬克龍
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圖片:Thierry Monasse/Getty Images)

馬克龍說:「數十萬受害者被遺棄在這場地獄般的關門屠殺中。」但他指出,巴黎「沒有與胡圖族種族滅絕者同謀」。馬克龍沒有道歉,但表示希望得到倖存者的原諒。

據法國愛麗舍宮的說法,馬克龍認為,法國本可以與其西方和非洲盟友一起制止 1994 年盧旺達發生的種族滅絕事件,但法國「沒有這個意願」。

據法廣報道,歷史學家於 2021 年發表的一份報告得出的結論是,法國負有「沉重而壓倒性的責任」,而當時的社會黨總統密特朗 (François Mitterrand) 及其政府人員在面對巴黎當時支持的胡圖族政府的種族滅絕傾向時陷入「盲目」。

 兩族對立的盧旺達(Rwanda)

盧旺達位於中非東部,與烏干達、坦桑尼亞、布隆迪和剛果民主共和國接壤。人口1千多萬,主要由三個族群組成,84% 胡圖族,15% 圖西族,1% 特瓦族。以農業為主要生活來源。首都是基加利。

盧旺達
盧旺達

在盧旺達的歷史上,胡圖族與圖西族一直為了爭奪耕地及生存環節衝突不斷。

從一戰結束到1962年盧旺達獨立,盧旺達是比利時殖民帝國的殖民囯,少數民族圖西族始終統治著占約80%左右人口的胡圖族。但由於比利時殖民者將兩個族群之間的種族劃分加劇了社會緊張局勢。

在盧旺達獨立後,胡圖族在法國的支持下獲得了統治權,開啟對圖西族人實行一系列種族歧視政策,圖西族被視為下等人種。

為了易於識別與區分不同的民族,政府依然延續了比利時殖民帝國的規定,即公民身份證上都必須註明「種族類別」。很多圖西族人為了躲避迫害,被迫逃亡鄰國烏干達。

 圖西族發動內戰

1990年,由圖西族難民組成的反政府集團盧旺達愛國陣線(RPF)在保羅•卡加梅領導下從烏干達攻打盧旺達北部,旨在推翻由胡圖族領導的政府,由此開始了盧旺達內戰。

在內戰期間,非洲法語國家和法國支持胡圖族,烏干達支持圖西族。那時的盧旺達總統是朱韋納爾•哈比亞利馬納。

內戰中圖西族軍隊占領了盧旺達北方,驅逐北方的大量胡圖族人離開家園。而在胡圖族控制的南方,政府媒體不斷宣傳對圖西族人的仇恨,加劇了胡圖族對圖西族的敵意。胡圖族在政府軍的配合下定期公開屠殺圖西族人。

血腥對抗引起了世界輿論的極大關注,之後迫於國際壓力下,哈比亞利馬納與卡加梅於1993年簽訂了停火協議,這個協議叫作《阿魯沙協議》(Arusha Accords)。協議同意實現政治和經濟改革,兩族共同治理國家。

 空難成為屠殺導火線

1994年4月6日,載著時任盧旺達總統朱韋納爾•哈比亞利馬納的飛機在盧旺達首都基加利附近被擊墜,包括總統在內的12位機上人員全部罹難。盧旺達當局稱,是圖西族游擊隊策劃實施了這件暗殺,事件在胡圖族掀起憤怒浪潮。

朱韋納爾·哈比亞利馬納
朱韋納爾·哈比亞利馬納

在哈比亞利馬納遇刺後,一個由塞內斯提•巴戈索拉上校所領導的軍事委員會隨即控制了國家。在軍事委員會的指示下,胡圖族人所組成的武裝民兵組織聯攻派和總統衛隊開始對胡圖族和圖西族的反對黨人士以及一些圖西族重要人士進行殺害。二十四小時內所有溫和派領袖皆慘遭殺害,包括時任總理阿加特•烏維林吉伊馬納。

一天之後,處於真空狀態的盧旺達政府開始號召全國胡圖族對圖西族進行報復,指責他們是遇刺事件的幕後主使。大規模的屠殺行動從首都基加利開始,很快擴散到全國每個角落,屠殺行動由政府軍和胡圖族武裝分子組成,他們使用槍支、刀具和其他殘酷手段大規模屠殺圖西族人,一些同情圖西族的無辜平民也被波及。

從4月6日至7月中的百餘天裡,共約有80至100萬人被屠殺,其中大部份是圖西人,另外還有200萬人流離失所。

 殘殺相鄰 屍體遍野

整個屠殺行動在總統衛隊與胡圖族軍事領導人的直接指揮下進行,他們在首都設立路障,每個經過路障的人都必須出示國民身份證,其中包括種族,任何持有圖西人身份證的人都立即被屠殺。

盧旺達大屠殺
盧旺達大屠殺

與此同時,地方武裝民兵還開始搜查城市中的房屋,不分男女地屠殺所有的圖西人,包括嬰兒和老人,並搶劫他們的財產。

政府電台連續播報號召令,煽動鼓勵所有胡圖族行動起來,找出身邊的圖西人並將他們殺死。

除了城市之外,在農村地區的地方政府都按照基加利的命令行事,在當地領導人的命令下,農村地區的大多數屠殺是由普通平民實施的。圖西族和胡圖族並肩生活在他們的村莊中,家庭彼此了解,這使胡圖族很容易識別和瞄準他們的圖西族鄰居。

大多數圖西族人都是被彎刀,獵槍和斧頭等熟悉的勞作工具砍殺,而拒絕執行殺戮命令的村民經常被貼上圖西同情者的標籤,也被殘忍地殺害。很多與圖西族相處很好的胡圖族人最後都不得不加入到了殺人的行列。

一些倖存者稱,那時候,所有胡圖族人就像發瘋一樣的野獸,一家一家地搜索砍殺,圖西族人基本都是無處可逃,滿門被滅,哭聲震天,到處都是發臭的屍體。

 以強姦打擊圖西族婦女的意志

在整個屠殺過程了,性暴力異常殘暴,一些胡圖族婦女也參與襲擊。據統計大多數圖西族婦女,均被盧旺達解放軍和盧旺達國防軍的士兵(包括總統衛隊)以及胡圖族平民強姦。有些人被反覆強姦後殺害,有些幸運地活了下來。

聯合國特別報告表明,幾乎所有12歲以上的女性倖存者都是強姦的受害者。

盧旺達大屠殺
盧旺達大屠殺

胡圖族極端分子從醫院釋放了上千百名患有艾滋病的患者,並將他們組成「強姦小隊」,強姦導致很多活著的圖西族女人患上艾滋病。

與胡圖族溫和派一樣,與圖西族結婚或藏身的胡圖族婦女也成為這些「強姦小隊」攻擊的目標。

學者德格尼•塞吉的報告估計,被強姦的婦女和女孩人數在25萬至50萬之間。

 圖西族奪回政權

盧旺達政府在全國範圍實施大屠殺當日,人在烏干達的愛國陣線(RPF)領袖卡加梅向軍事委員會及聯合國維和部隊提出警告,若他們不採取行動阻止大屠殺,自己只能選擇重新發動內戰。

卡加梅
盧旺達總統保羅•卡加梅(圖:維基)

幾天之後,內戰再度爆發,聯合國維和部隊多次要求雙方停火,但卡加梅認為除非殺戮停止,否則沒有停火的條件。

由於大屠殺造成從首都到地方一片混亂,政府軍毫無系統作戰能力,圖西族軍隊在成千上萬九死一生的難民支持下,一路挺進節節勝利,不到三個月就占領了首都基加利,收復了全國,取得最終勝利,大屠殺也因此結束。

1994年7月19日,盧旺達愛國陣線控制該國後,立即成立了由胡圖族總統巴斯德•比齊蒙古領導的民族團結新政府。圖西族的保羅•卡加梅擔任副總統兼國防部長,他被認為是實權人物。

2000年3月,比齊蒙古辭去總統職位,卡加梅繼任總統,直到今日。

值得提一下的是,2004年4月7日,比齊蒙古因創建民兵組織、煽動暴力和貪污等罪名被判15年有期徒刑,2007年4月6日獲總統卡加梅特赦。

 新憲法明文取消「民族」概念

盧旺達新政府成立後,基於大屠殺的教訓和對部族主義危害的認識,為了避免悲劇的再度發生,盧旺達民族團結政府組織修改了憲法,將反對分裂主義和部族主義的內容寫入憲法,並在身份證登記中取消了「民族」一項。

憲法規定,所有盧旺達國民都是盧旺達人,不再有圖西族、胡圖族、特瓦族的區分。自此,盧旺達終於終結了有60多年的在身份文件上註明民族身份的歷史。

 1995年,盧旺達制定了新憲法,憲法中明確了民族間相互平等的原則。

2003年5月26日,盧旺達再次以全民公決的形式通過了又一部新的憲法。在這部憲法的條文規定:「禁以種族、族群、部落、宗族、地區、性別或其他可能造成歧視的類別為基礎建立政治組織。」整個盧旺達新憲法中沒有一處出現圖西族、胡圖族、特瓦族的文字表述。

 國際領袖扮演的角色

在盧旺達大屠殺發生前,法國一直支持盧旺達的胡圖人政府。在大屠殺開始之後,法國幾乎就是袖手旁觀,甚至默許、放任胡圖族政府發動盧旺達大屠殺。而法國領導的國際維和部隊無力控制混亂局面,在內戰最激烈的時候,宣布撤離盧旺達。

根據盧旺達政府通過的法案,2004年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調查法國在大屠殺事件當中所扮演的角色。2006年11月,法國國防部同意解密一百多份與大屠殺有關的機密文件。

但至今沒有證據顯示法國直接參與屠殺。

1994年,在盧旺達總統死亡,內戰再起之後,美國時任總統克林頓宣布不打算派軍介入此次衝突。英國立即表示與美國共同進退。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在大屠殺發生前呼籲相關各方盡一切努力阻止大屠殺發生,卻在大屠殺發生期間力求保持中立色彩。

直到胡圖族軍隊被擊敗,卡加梅奪取政權後,世界領袖們才回過神來關注那百萬無辜亡魂,紅十字國際委員會開始組織人道救援,美英法等國開始反思。

美國被國內外輿論批評沒有對阻止屠殺作出任何努力。四年後,1998年,克林頓訪問了盧旺達並為他的不作為向全世界、向盧旺達人民道歉,他說由於當時美國沒有「足夠迅速地採取行動」,造成大約80萬人的死亡。如果美國介入的話,這種悲劇就不會發生。

 輿論認為,國際社會對此次屠殺反應遲緩,未能及時採取有效的干預措施。是因為這些大國領袖本不希望占人數比例很小的圖西族分擔政府權力,超乎他們預料的是,胡圖族屠殺了百萬異族人都沒有保住政權。大屠殺的結果令美英法當局失去顏面。

2005年7月,身為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前往盧旺達參加大屠殺紀念活動,在參觀了盧旺達大屠殺紀念館後再次坦誠自己負有責任,沒有阻止這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的發生,實在是他「個人的失誤」。

他還感慨地說:「這座紀念館真實、痛苦地再現了當年大屠殺的狀況,對世界歷史是一個重要的貢獻,全世界都不會忘記這場災難。」

 盧法兩國的外交關係

在哈比亞利馬納擔任盧旺達總統時,曾積極配合法國的非洲政策,因此和法國維持著相當友好的關係。1990年,愛國陣線發動盧旺達內戰時,時任法國總統密特朗調派600名傘兵支援盧旺達政府軍,並於戰爭初期幫助政府軍奪回大片已由愛國陣線拿下的地區。

1993年2月,法國部隊更是與盧旺達政府軍聯手,與卡加梅的愛國陣線部隊交戰,這場戰役中盧法聯軍戰敗,愛國陣線所控制的面積因此增加一倍。

1994年大屠殺後期,法軍展開綠松石行動,控制了盧旺達的一塊地區,該任務由聯合國主導並由法國執行,目的是為提供當地流離失所者、難民和人身安全受到威脅的平民一個安全的庇護區。

許多盧旺達人則認為該任務的實際目的是為了保護胡圖族人免於受到愛國陣線的攻擊,其中包括不少親身參與大屠殺的族人。

據報道,愛國陣線奪取政權後,大約有200萬胡圖族人出逃,擔心遭到圖西族人報復。

大屠殺結束後,法國和盧旺達新政府的關係依舊緊張,盧旺達指控法國支持大屠殺的參與者,法國則為自己的介入辯護。

2006年,法國法官對外發布了一份有關於盧旺達前總統哈比亞利馬納遭暗殺一事的報告,報告中直指卡加梅下令擊落哈比亞利馬納的專機。該法官隨即向卡加梅的九位親信發布通緝令。

卡加梅對於該指控提出強烈抗議,並隨即宣布盧旺達與法國斷交。

直到2009年末,雙方才正式恢復邦交。

到底是誰暗殺了盧旺達前總統哈比亞利馬納,至今是個不解的迷,有分析認為,暗殺命令來自前政府的軍事委員會內部,一些極端的胡圖族人希望通過暗殺總統來挑起胡圖族人對圖西族人的憤怒。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