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禍國殃民的「浮誇風」又出現了!

「浮誇風」是1958-1960年間大躍進時期的產物。當年,以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和盲目攀比等為主要標誌的「左」傾錯誤嚴重泛濫。

一晃幾十年過去了,在全民教育普及,人人講科學,講市場規律、自然規律的今天,我原以為當年那種「肥豬賽大象」的曠世奇聞不會再出現,沒想到如今卻又有捲土重來的趨勢。

日前,媒體報道了兩則令人震驚的新聞。

2月19日,《半月談》發文痛批一些地方的農業試驗田測產造假現象。半月談在文章中,某些地方的水稻畝產今天達到1200公斤,明天其他地方也許就能突破1300公斤,高產數據你追我趕,各種「記錄」不斷刷新。

為什麼數據能夠不斷刷新?真的是這些地方下功夫了,用心做事了?通過半月談的進一步報道,我們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這一切居然都是假的!

有些地方刻意擴大水稻種植間距,在水稻收穫前,再悄悄把種在其他地方的同一個品種移植到事先預留好的間距中間去。

有的則是渾水摸魚,比如提前把水稻藏在附近,等到現場檢測場面比較雜亂時,將事先準備的水稻混入測產的稻穀中去。

有的則是喪心病狂,為了實現高產出完全不顧投入成本,比如大量使用化肥、增產劑,安排大量技術人員精細管理。

有的則空手套白狼,直接玩起了文字遊戲,比如直接把秸稈和葉子都算在稻穀實際產量內。

為何各地總是盯着水稻不放?說得好聽點是「浮誇風」,說得難聽點就是為了利益無所不用其極。

畢竟,一旦數據上的產量上去了,那相關企業就可以推銷自己的產品了,順便套取各種補貼資助;而專家們則可以因此收穫各種讚譽和大獎,再拿到高額的諮詢費,可謂名利雙收;某些政府部門和人員則可以將這些當成政績,以實現政治上的進步。

同一天,《新京報》報道了甘肅通渭縣政府召開會議有組織地主導弄虛作假一事。

日前,自然資源部公開通報了這起典型案例。原來,為了確保耕地保有量不低於耕地保護目標任務,去年12月,甘肅通渭縣政府召開會議有組織地主導弄虛作假,將林地錯誤調查為耕地,涉及面積8900畝。

良田好土變成了建設用地,寸草不生的地方卻是基本農田,堂堂一個縣的縣政府居然公開造假、帶頭造假,這膽子不是一般的大!

善良的人就是都有人性,邪惡的人千奇百怪。

為了所謂的面子,不顧里子;為了一己之私,公然弄虛作假。

半月談在文章中還說到「科研手段怎成政績工程」,個人覺得說得很有道理,但這句話只觸碰到表象,沒有深入內里,因為在現實中,很多我們意想不到的東西,都正在慢慢演變成某些人的政績工程。

2021年4月,央視曝光了洛南縣扶貧造假一事。

2020年2月,國家級貧困縣陝西洛南縣扶貧攻堅取得成就,率先摘除了貧困縣的帽子。而回過頭來看洛南縣為了摘掉這頂帽子所使用的手段,令人震驚。

為了迎接上級驗收檢查,當地將五保戶集中安置點匆忙修繕完畢,安裝的水管全是擺設。等到洛南縣摘帽脫貧後,五保戶的生活卻無人問津。

本來飲水安全是脫貧攻堅的基本底線,結果當地村民家裡的水龍頭全部都是擺設,竟然出不來水。

面對央視記者的質疑,當地不僅沒有意識到問題和錯誤,反而反問記者「誰是你親戚」?洛南縣水利局工作人員更是直接搶奪記者手機。

更有意思的是,當地的一位領導竟然曾為此去北京領獎。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浮誇風」案例,尤其需要我們警惕和重視,因為它暴露出了太多問題。

首先,浮誇風一旦在社會上形成風氣,那各級組織的公信力將會受到很大影響。

因為大家都知道,弄虛作假已經公開化了,會導致什麼後果。可正是大家知道、你知道、我知道、社會知道,但就是某些領導不知道,也許是明明知道,卻還要假裝不知道。長此以往,當這種不良風氣成為常態,影響到的是黨和國家的形象,甚至衍生出各種社會問題。

其次,這種不良風氣很容易導致上層制定政策偏航。

通常情況下,國家政策的制定來自於兩個方面,一個是調查研究,另一個是專家論證,其中調查研究占據重要作用。

可現實生活中,有些調查研究的結果已經嚴重偏離實際情況,要麼是坐在辦公室里憑空臆想出來的,要麼來自所謂的「第三方」,要麼就是草草應付了事。殊不知,調查結果出現偏差,弄虛作假,對政策的制定是非常致命的。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最後,很容易產生各種不良社會矛盾與問題。

弄虛作假和浮誇風很容易使政策制定者產生誤解,因此導致各級決策者在制定政策時判斷失誤,非但沒有讓群眾獲得應有的便利和利益,反而會引起群眾的反感,不利於社會的健康和諧發展,之前洛南縣在脫貧攻堅中的弄虛作假就是最好的例子。

才吃兩頓飽飯就不知道自己姓啥了,這是萬萬不可取的!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顧禮先生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