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流河》作者齊邦媛去世 享年100歲

 3月28日凌晨1時,《巨流河》作者齊邦媛去世,享年100歲。

齊邦媛1924年2月19日生於遼寧鐵嶺,武漢大學外文系畢業,1947年到台灣,1968年赴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研究,1969年出任中興大學新成立之外文系系主任,1988年從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任內退休,受聘為台大榮譽教授迄今。

齊邦媛曾任美國聖瑪麗學院、舊金山加州州立大學訪問教授,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客座教授。教學、著作,論述嚴謹;編選、翻譯、出版文學評論多種,對引介西方文學到台灣,將台灣代表性文學作品英譯推介至西方世界,卓有貢獻。

 歷時四年,齊邦媛在其80歲時寫作完成《巨流河》,其以縝密通透的筆力,從大陸巨流河寫到台灣啞口海,以一個奇女子的際遇見證了縱貫百年、橫跨兩岸的大時代的變遷。

本書有兩條主線:一是借着父親齊世英的經歷,串聯起一代錚錚鐵漢們在侵略者炮火下頭可拋、血可灑的氣概與尊嚴;一是從自己誕生、童年寫起,戰火中逃離至重慶,八年間受南開中學與武漢大學教育,受業於名師,得文學啟蒙,大學畢業後落腳台灣展開學術事業,成為台灣文學推手。

 齊邦媛生前說,「當我記下了今生忘不了的人與事,好似看到滿山金黃色的大樹,在陽光中,葉落歸根」。

齊邦媛雖然生於中國,卻心繫台灣文學,並稱這是「我們的文學」,這樣的主張曾受到「大中國主義者」指責。有人直接問她:「你會說台灣話嗎?」

齊邦媛
2011年台灣大學舉行83周年校慶大會,作家齊邦媛獲頒台大名譽博士學位。(中央社)

儘管常常被責難,但齊邦媛對台灣文學有明確的定義,她認為:「自從有記載以來,凡是在台灣寫的,寫台灣人和事的文學作品,甚至敘述台灣的神話和傳說,都是台灣文學。世代居住台灣之作家寫的當然是台灣文學;中國歷史大斷裂時,漂流來台灣的遺民和移民,思歸鄉愁之作也是台灣文學。」

書評家果子離認為,在齊邦媛這種定義之下,「文學之路無限寬廣,有容乃大,就算被譏評為血統不純,又如何呢?」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