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站名英文改拼音,這種自信是否可取?

很多網友反映,全國不少地鐵站,已普遍把英文翻譯改成了拼音。最明顯的是,過去都是「xxStation」,現在都變成了「xxZhan」。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福州地鐵一號線福州火車南站,採用的是拼音式翻譯,曾引來熱議。

有人專門到某大城市地鐵公司的官方微博留言,建議把「Zhan」改回「Station」,「誰能看得懂啊?只會讓不懂中文的乘客誤解。」但地鐵官方回復稱,「根據國家《地名管理條例》《漢語拼音方案》等相關規定要求,先期在地鐵部分車站進行了更換。」

這個回應非常規矩,但它並不能打消網友的疑慮。

一個在上海、廣州乘坐過地鐵的外國人,到了中國的其它城市就可能發蒙。他所熟悉的「Station」和表示東南西北的方位詞,都變成了純粹的拼音。《地名管理條例》確實強調了地名的統一性原則。但是,你在指路牌上,用xi來代替West,有多大意義?

因為所有的牌子上都有漢字,對能夠看得懂漢字的中國人來說,拼音是多餘的;而對那些在街頭一臉茫然的老外來說,看到North才真的是「找到了北」。

改革開放四十年後,絕大部分受過初中教育的中國人,也都知道了「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英文是什麼,不會產生任何困惑。在車站和路牌中,把West改名為「Xi」,除了對文件負責外,沒有實際意義。

在現實中,我們看到那些拼音,可能會比看英文要耗費的時間還長,類似「Shengwu Yiyao Jidi」這樣的拼音,會讓人長大嘴巴糾正發音,才能琢磨出它是「生物醫藥基地」的意思。過去經典的「關莊」和「管莊」,本來用「Guanzhuang」和「Guaanzhuang」來區分,這也是方便外國人的,因為英語中就是這樣區分「山西、陝西」的。

現在,新的標準是在拼音上標音調。這有着語文教科書一般的嚴謹,但也存在着傲慢。舉例而言,對南方各省的人來說,要搞清楚聲調非常困難。即便是我這樣的河南人,在高中的時候對語文試卷第一題中經常出現的聲調,也感到恐懼。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天津地鐵站名

據媒體報道,類似天津地鐵站以及其它城市地鐵站的更名,已經過幾輪,趨勢就是不斷統一和標準化。但是,經過這一輪「改革」,它仍然是混亂的。很多車站已經改成拼音,但還在後面加上括號,標註原來的英文,或許再過幾年,括號和裡面的英文才會消失吧?

把英文改成拼音,無疑更標準化和統一了,但網友不認賬。除了容易造成混亂之外,人們還有更深層的擔心:去英語化,是不是意味着文化上會走向封閉和保守?有網友就激憤地表示,不如把衛生間標示為「Maokeng」(茅坑)算了。

這種調侃當然有點過分,卻也非常精準地反映出這次「統一名稱」讓人擔心的地方。大城市在文化上,有着某種風向標和示範意義,大家真正擔心的是城市在文化上會走向封閉。「去英語化」,不是文化自信的表現,而是相反。

實際上,國際化大都市地鐵的指示牌和語音播報,遵循的都是方便原則。在廣州有普通話和粵語,也有英文播報,在上海;有普通話,也有英文播報。在東京的地鐵上,站名是日語和英語雙語,而語音播報有時是日、英、漢三種語言。

車站導示,從來不會對本地人造成困惑,區別只是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方便「外來者」。使用拼音,一點都不「更愛國」。實際上,現代語言學者發明漢語拼音,本身就是和國際接軌的結果。

最初的目的,不僅是方便外國人學習漢語,也方便中國人學習掌握自己的語言,因為人們認為方塊字太難了。

語言總是流動的,即便是最「保守」的辭典編纂,推出新版的時候也會考慮吸收新詞,一些外來詞也會被收編。這才是「統一」的正確姿勢,它應該是遵循方便交流原則,而不是總想回到「更簡單」「更標準」「教科書一般準確」的狀態。

(全文轉自微信公眾號南湖小船)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