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趙國才配得上趙括

說趙括是兩千年一遇的奇才,還真不是風涼話。 

最起碼往上追溯到公元前兩千年,往下順推到公元後兩千年,都沒有再出過。不說後無來者,至少是前無古人吧? 

一個人什麼實戰經驗也不具備,什麼實際才能也沒體現,居然能一步到位直接接管大國統帥權,親自領導和指揮一場事關國運的生死大決戰,這樣的事情在整個人類的歷史上恐怕都極為罕見。 

為什麼獨獨是他?追問這個問題其實比關注最後的結果有意義得多。 

趙括,以「紙上談兵」而貽笑天下。 

趙括起家的基礎有兩個,一個是姓趙。身在趙國而姓趙,這個血統足以讓廉頗、李牧等異姓名將羨慕嫉妒恨。孩子是自家的好,將軍當然也是自家的用着放心。這樣才能保證趙家江山世世代代不變調,趙家血統千秋萬代耀人眼。想那阿Q之流,哪怕僅僅是提個趙字都要挨嘴巴,「你哪裡配姓趙」。 

二是老爸的名聲。一般人都相信「虎父無犬子」,趙括的爸比是一代名將馬服君趙奢,無論是口碑、人緣還是戰績,那可都是槓槓的。 

但是,古往今來具備類似條件的人也可以說成千上萬,為什麼就只有趙括一個人橫空出世、一出山就處於決定整個歷史大走勢的關鍵位置上呢? 

一步升天的熬法有很多種,有的靠裝逼,有的靠賣傻,還有的靠扮酷。趙括就是一個善於扮酷的頂級高手。他「紙上談兵」到能駁倒老爸的地步,到後來名聲甚至大到連秦國都知道,足以說明他能開出的兵書書單早已嚇尿無數人。這樣一個特殊人才用來穩定趙國內部,讓平民黔首引以為傲,或者供嘴炮大師們當做「鎮國神器」,原本也是極好的策略。 

但趙國到底是趙國,幾朝前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為趙國贏得了巨大的改革紅利,眼下正是揮霍紅利的時候,豈能放過與強秦比試肌肉的時機!可惱的是老朽廉頗採取龜縮戰術還美其名曰韜光養晦,倒不如換一生猛後生來「大加撻伐」,說不定一舉奠定我大趙江山,號令天下,就連蠻夷胡狄都要來邯鄲參加萬國大會,接受我大趙國的垂恩賞賜。 

國策既定,趙括自然就要被推上歷史舞台了。所以說吹牛放風這事,玩得久了,就玩成了真的。趙括由一個誇誇其談的小年輕,一躍而成為全軍統領,這背後當然少不了趙家門客的口舌之勞。你想想,要不是門客們的極力鼓吹,「趙奢難不倒趙括」這樣的家庭內幕會鬧得全趙國盡人皆知? 

一般人無論再怎麼裝腔作勢吹牛自嗨,一旦真正被推到一個重要位置,多半還是要自我掂量一下的。譬如濫竽充數的那個南郭先生,就絕不可能捧一把芋直接吹到老大的鼻子下面去。兩千多年後的「武林高手」「氣功大師」「太極掌門」們平時再怎麼吹上天,一旦真有人上門來約架,還是得報警,否則被人家三兩下就打趴下,你就是再說什麼「術高莫用」也沒人信了。 

但趙括這個人與眾不同就在這裡,無論是什麼情況下上位的,但上位了他就玩真格的。不好聽的說法叫不自量力,但正能量的說法未嘗不是勇於任事、「責任意識強」。 

自嗨得久了,底氣和魄力都直線飆升,分分鐘就爆表了。趙括環顧海內外,豪氣震死牛:既然歷史選擇了老子,那我就撅起蹄子死命刨,讓你們看看千古一傑的風采! 

反對趙括掛帥的當然也不少,主要有趙母和藺相如。按道理說,這兩個人的話語權不可謂不重,一個是「知子莫如母」的母,一個是國之所倚的相國。但趙孝成王不為所動,恰恰體現了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王者氣質。這也反過來證明了趙括這個人的影響力還真難有出其右者。 

琢磨一下趙母否定趙括的理由頗有意味,趙母說:「當初我侍奉他父親,那時他是將軍,由他親自捧着飯食侍候吃喝的人數以十計,被他認作朋友的數以百計,大王和王族們賞賜的財物全都分給軍吏和僚屬,從接受軍令的當天起,就不再過問家事。現在趙括一下子做了將軍,就面向東接受朝見,軍吏沒有一個敢抬頭看他的,大王賞賜的金帛,都帶回家收藏起來,還天天訪查便宜合適的田地房產,可買的就買下來。」 

趙母拿趙奢趙括父子做比較,突出了趙奢的謙恭、嚴謹、清廉,這固然是創業時期好幹部的標準形象。但她不懂得「時者,勢也」這個更大的道理。趙孝成王早就不再是守成之君的格局,他要的恰恰就是趙括這樣的開拓進取型領導幹部。你想想,都要霸成天下了,你一個大將居然親自捧着飯食去伺候人,成何體統,簡直丟了我們趙家人的臉! 

反顧趙括就不一樣,受命第一天就大喇喇抖了起來,威風八面氣象萬千,軍吏都不敢抬頭看他一樣,大國上將就該是如此這般的大氣勢,大威風,大場面。所以說,趙孝成王和趙括在內在氣質上和戰略風格上是一拍即合的。 

趙括一接管兵權,立馬就廢了前任廉頗的舊規矩、舊官佐,當然,也否決了他的舊戰法。他要的是大干快上的戰績,要的是彪炳史冊的壯舉,要的是震鑠古今的傳奇。廉頗韜光養晦的烏龜戰術雖然已經被多次證明有效,但豈能配得上千古一將趙括的雄才大略,又豈能配得上趙孝成王雄霸天下的偉人格局。 

這步棋走到這裡,其實勝負已分。當初秦國做出畏趙括如猛虎的姿態,放出種種「最怕是趙括」的傳言,要的就是這個療效。事實上,只要大腦稍微正常一點的人都知道,作為虎狼之國的秦國,最不缺的就是將才,白起更是千年難遇的一個頂級高手,又怎麼可能畏懼一個毫無實戰經驗的趙括?放出這種風來,擺明了就是拿趙國人當傻子玩。 

但沒有一個傻子不傻得躊躇滿志。趙括這廂正在「革故鼎新」「頂層設計」,人家那廂已經偷偷換來了鬼見愁的名將白起。此消彼長,一進一退,人家撤了狼換上虎,你這廂撤了狼換上豬。 

結果大家都知道了,趙國輸得慘不忍睹,趙括一條小命白白斷送倒還不足掛齒,可憐40餘萬趙國青壯年被大屠夫白起活活坑殺。 

趙孝成王的大國霸業夢想歸於笑談,趙括的「紙上談兵」更是遺羞萬年。但一些人卻還熱衷為趙括辯解,說他雖然最終失敗,但在節節敗退的過程中居然沒有發生內訌,足見趙括「治軍有方」。更有人借白起的話說趙括是個人才,因為自己雖然團滅了趙軍,但秦軍也折損了近半。 

這兩種說法其實就像趙括的紙上談兵一樣可笑,沒到滅頂之災來臨之前不譁變,不過證明着掌權者的冷酷,哪裡算得了成績?歷史上多少暴政和虎狼將領,都有通過殺人如麻來維繫暫時安穩的本領。 

至於眼高於天的白起會稱頌手下敗將趙括,誰信?倘若真有此事,也肯定是他故意說給秦王聽,用以證明自己勞苦功高,團滅趙兵並非真的易如反掌。如此而已豈有他哉! 

事後來看,趙括是個徹頭徹尾的悲劇,也是趙國走向覆滅的節點人物。但是,就當是的時勢來說,選擇趙括這樣一個志存高遠、「戰略上蔑視敵人」、膽量上敢捋虎鬚的帥才,既是趙王放眼全局急於領導天下的雄偉決策,也是既怕秦國又恨秦國的趙國民眾的心之所向。可以說.趙大元帥的披掛上陣是舉國上下一致的選擇,是順應民心與君心的選擇。 

所以說,只有趙國才配得上趙括,也只有趙括才配得上那個時段那種背景下的趙國。

(全文轉自非常魏道,文章現已被刪除)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