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經濟觀察》雜誌發布文章「中國十億人的飛行未知」引發熱議,文中指出中國有十億人從未乘坐過飛機。其實早在2019年,經濟學家李迅雷就曾撰文指出,國內還有10億人沒有坐過飛機。時隔四年,這一數據雖未得到官方認證,但已被行業內部廣泛接受。
文章引用航空旅行統計數據稱,從2016年至2020年,每年的民航乘客數量範圍在1.15億到1.53億之間。考慮到同一乘客可能會進行多次飛行,五年間實際乘坐過飛機的人數約為3.4億,這使得「中國有十億人從未曾乘坐過飛機」的說法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由於中國發展存在地區間的不均衡性,中國民航業的主要業務在北京、上海和廣州這三大城市,旅客吞吐量占全國總量的四分之一。另外,沿海地區的業務遠遠高於內陸,有數據顯示,中國東部地區的旅客吞吐量占全國總量的一半以上。
根據《2022年中國民用運輸機場生產統計公報》的數據,2022年中國內地(不包括香港、澳門和台灣)的運輸機場總共有254個。其中,年旅客吞吐量超過1000萬人次的機場有18個,200萬至1000萬人次的中型機場有30個,旅客吞吐量低於200萬人次的小型機場有206個。
雖然大型機場的數量最少,僅占總數的7%,但旅客吞吐量卻是最大的,占全國的52.8%;中型機場數量居中,占總數的12%,其吞吐量占全國的33.3%;而在全國超過200個的小型機場雖然在數量占比上超過八成,但其吞吐量僅占全國的13.8%。
有民眾不解,為什麼在中小城市中,大部分居民出行不願選擇乘坐飛機?
對此,航空旅行數據分析認為,這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機場規劃通常具有超前性,中小城市的中低收入人群無法立即為這些機場產生相應的航空出行需求。二是由於市場需求低迷,中小機場的航線數量有限,通往的城市數目也有限,有時票價甚至會比鄰近的大型機場更高,航班選擇的時間段更少,有些機場一天可能只有一架飛機起降。
目前,對絕大多數中國民眾而言,飛行仍然是新奇的體驗。中國民航局運輸司副司長靳軍表示,2019年中國民航行業完成旅客運輸量6.6億人次,連續多年位列全球第二,但人均乘機次數卻僅為0.47次,低於全球平均水平的0.87次,更遠低於美國的2.48次。
《經濟觀察》的文章指出,人均乘機次數與人均GDP有密切的關係。中國的人均GDP在2020年全球排名為第63,與人均乘機次數的第58名幾乎相當。
文章發表後引發熱議,有網友留言稱,我從來沒有坐過飛機,因為機場離我家太遠了。打車去機場的費用幾乎與我從廈門回老家的動車票相當。
有網友則稱,我之前是有坐飛機的,但從前兩年開始的疫情防控,再到去年的東航墜機事件至今未有結果,我就不再乘坐飛機了,國內的安全事故實在太多了。
有網友諷刺,飛機?飯都吃不飽了,還想坐飛機?飛機是快,但我們現在連工作都找不到,拿什麼坐飛機?飛機又貴又不安全,除非不得已,但凡有一絲可能,我也不坐。
還有網友直言,多少人連飯都吃不上了,坐什麼飛機?那些底層民眾到城市打工,有時為了省錢甚至露宿街頭,這些人他們捨得坐飛機?有些人維持生活都很困難了,他們會坐飛機四處旅遊?窮人家的孩子上學,工作,旅遊不選擇坐飛機,是因為他們不知道飛機舒服嗎?
本文由看新聞網原創、編譯或首發,並保留版權。轉載必須保持文本完整,聲明文章出自看新聞網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
本文網址:https://vct.news/zh-hant/news/8cc627e2-b8c6-4240-916e-a52b021c8cb6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