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節的中國年輕人:我們要的是公平與尊嚴

2023年的五四青年節,中國年輕人正面臨着各式各樣的升學、工作與生活壓力,除了青年失業率逼近20%外,近來也頻傳集體相約自殺事件。中國年輕人告訴美國之音,他們真正需要的是尊嚴與公平的對待,每當一種卑微的自我傷害、甚至是自我摧毀式的控訴行為出現的時候,它預示的很可能是在不遠的將來,就會有一種排山倒海式的憤怒表達,比如白紙運動。

中國年輕人現狀

兩年前從福建一所「雙非」大學(指非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非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的其它本科高等學校)畢業的阿寶,至今沒有工作,也沒有收入,他每天窩在圖書館讀書,一天只吃兩餐,真的沒錢了就去當一下外賣小哥,他說這是為了「二戰考研」(第二次考研究所)在做準備。阿寶深知自己並非來自一流大學,所以光拿大學文憑在外面的企業也找不到工作,所以必須要「考研」才有希望。他說,現在除了考試,其他的都不敢多想,但自己也不曉得哪一年才能考上,更不用談什麼未來買房的夢想。

另一位就讀音樂專科的淑敏,已經大學畢業四年,她現在在深圳從事音樂相關的服務業,包括當音樂家教,偶而也接一些商演工作,一個月的薪資大概四、五千塊人民幣。她對美國之音說,這樣的薪資在很多城市生活或許還過得去,但在深圳來講非常低,生活壓力很大。

淑敏說,她大部分的同學都有工作,至今仍失業的也有,但不多,只是大家的薪資都不高。她認為,有工作的同學最後都是向「低薪」妥協,她自己也是;而還沒有找到工作的人,是一些不願意向低薪妥協的人,因為他們從小就被灌輸要好好念書,長大了才有出息,覺得自己辛辛苦苦在大學奮鬥了這麼多年,如果最後只換來一份不體面的工作,代表過去所有的努力都白費了,想起來就令人「不甘心」,所以不願屈就,但持續找不到足以匹配的工作的結果,只是令失業的同學對人生越來越悲觀。

去年自山東大學畢業的小華現在也沒有一份正式的工作,她說她的同學有一半的人都沒有工作,即便有工作的人進到企業以後,只做兩、三個月就被公司以未通過考核解僱了,所以很多人變成只好繼續考研究所,一年沒考上就考第二年、第三年,「備考時間變得很長」。

小華表示,她現在做的是國有企業的實習工作,但其實是連薪水都沒有的,只有一點交通費和保險費的津貼,大概1000多塊人民幣而已。她認為,這種實習計劃只是政府為了美化青年失業的問題而已,除非政府有補貼,否則根本不夠年輕人生活,對年輕人不具吸引力,「實在是沒辦法了才去做」。

炫富文揭社會不公

中國除了苦於找不工作的年輕人對自己的前途感到無助悲觀外,另有一批年輕人出生自富有家庭,而不忘在網上炫富。三月底,有一名微博帳號為「北極鲶魚」的網友發文,她自稱是一名中共退休官員的孫女,家中有高達9位數的存款,並稱「我家那麼多錢都是韭菜供的,我怎麼能不喜歡呢」。該帳號已被封禁。

出生在江蘇、去年取得香港城市大學哲學博士的青年學者徐全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該炫富文在中國網絡引發軒然大波。中國年輕人之間最近流行着一句話:「他在羞辱你,但是他講的從來都是實話」,意思是大多數的人都是在基層戮力打拼,即使辛苦一輩子也累積不到九位數的存款。徐全說,該網友的發言在年輕人心裡留下深重的創傷,「因為她揭開了中國社會非常敏感的貧富不均以及不公平的問題。」

他表示,現在中國年輕人要的不僅僅是一份工作收入,他們還要的是一個公平競爭的機制與尊嚴,雖然彼此出生的起點不同,但是年輕人可以透過自身的努力與公平的機制,達到在社會上向上流動的目標,從而實現自己人生的飛躍,從基層變成中產,然後他們的下一代也可以透過自身的努力,從中產變成社會精英 。

徐全說,這位暴露家中有九位數存款的年輕人,恰恰顯現出中國兩種截然不同的年輕人狀態,一種是在體制的優越感所帶來的舒適環境中甘之如飴的年輕人,另一種是近來頻傳集體相約自殺的年輕人。他說,從那些尋短的年輕人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他們對於這個社會、對於自我人生深深的不滿、失望,甚至是控訴。」

相約自殺事件頻傳

四月初中國知名景點張家界天門山玻璃棧道,4名來自不同省份的年輕人有3人翻越了安全護欄跳崖身亡,另一人被及時阻止後緊急送醫,但因此人跳崖前已服毒,經搶救無效死亡。他們的年齡介於22歲到33歲之間。

4月24日凌晨,四川省德陽市什邡公安發布警情通報,在4月22日傍晚有3名來自不同外省的年輕人,在什邡市鎣華鎮的一個森林深處服毒自殺身亡。身份證上的信息顯示,三人均是90後。

除此之外,天津市也傳出在3月19到3月23日的5天內有7名學生輕生。成都自本學期開學後也已出現了十幾起學生輕生案例。

徐全表示,在白紙運動爆發之前,中國大學生曾經用一種集體在地上狗爬的方式,來表達對於大學校園清零封控的不滿跟抗議,當時很多中國媒體都覺得這是一種行為藝術,認為是年輕人在標新立異,沒有想到過不了多久,白紙運動就爆發了。

徐全說:「所以每當一種卑微的自我傷害,甚至是自我摧毀式的一種控訴行為出現的時候,它預示着很可能在不遠的將來,就是一種排山倒海式的憤怒的表達,所以我覺得這一點是應該引起中國官方深思的。」

年輕人失業率高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3月份全國失業率為5.3%,但16至24歲的青年人失業率卻高達19.6%。很多年輕人找不到工作,乾脆跑到寺廟拜拜,把謀職的希望寄托在神明身上。

中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4月24日啟動實施「2023年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推進計劃」,推出10項具體行動,意在「千方百計促進青年就業創業」,以解決今年預估將會有破紀錄的1160萬大專畢業生投入就業市場的問題。

這10項行動包括「就業政策落實」、「公共部門穩崗擴崗」、「創業服務支持」、「離校未就業畢業生服務攻堅」等行動。其中,官方將在畢業生離校前發出公開信,提早公布服務管道。離校後並對未就業的畢業生展開實名幫扶,針對性提供職業指導、崗位推薦、培訓或見習機會。

中國一位不願具名的大學教師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透露,中國高校有一項「就業指標」,學生畢業後必須要回報就業狀況,如果學生的就業率不高,會影響到明年度的招生名額,所以就業回報 「灌水」的不少。

這名老師表示,按照領導的說法,對於沒有找到工作的學生,老師「必須要持續不斷地給他做思想工作」,因此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很多老師為了「績效」只好不實回報,他們會請學生至少交個證明回來,「有沒有工作是另一回事」,然後老師再拿去給親戚朋友蓋公司章,「就這樣應付過去了」,所以大學畢業生的實際失業率,一定比數據上的更嚴重。

穩就業措施

為了解決青年失業問題,廣東近來就有一項「三鄉行動」引發關注,預計到2025年底,將動員30萬青年下鄉工作,包括「累計組織10萬名青年下鄉幫扶、聯繫服務10萬名青年返鄉實踐、培訓服務10萬名青年提升興鄉技能」,高校畢業生和研究生都在招募人選之列。外界認為,此舉也能避免因失業引發的動亂,並縮小城市與鄉村之間的貧富差距。

中國國務院辦公廳4月26日也發布了《關於優化調整穩就業政策措施全力促發展惠民生的通知》,強調要多措並舉,穩定和擴大就業崗位,將動員各類企業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募集不少於100萬個青年見習崗位。

台灣世新大學助理教授吳巨盟表示,中國年輕人找不到工作的原因,首先是跟中國在1999年之後的高校擴招有關,因為擁有本科學歷的大學生數量大幅提升,超過了原先就業市場的需求,以致很多人一下子找不到工作。其次是產業結構改變,疫情封城造成很多外商企業撤離中國市場,對中國就業市場帶來了相當大的挑戰。第三個是教育系統的問題,也就是學生所學的專業跟市場所需人力可能無法完全的搭配。

他說,另一個則跟年輕人的就業態度有關,他們因為生活壓力大,對人生感到悲觀,所以很多人選擇「躺平」、「佛系」過活。

吳巨盟表示:「我覺得這個情況如果沒有持續因應的話,中國大陸會出現相對的社會不穩定,甚至帶來政治的不穩定。」

雖然中國政府的就業計劃在短期內或可解決青年失業的問題,但是否具有可持續性仍值得觀察。不過,接受美國之音採訪的中國年輕人異口同聲表示,在穩就業之餘,他們也希望能獲得一些心理疏導和社會關懷的資源,因為曾有研究顯示,中國的隱形抑鬱症人數有將近一億人,但很多人都羞於啟齒,不願主動就醫,但中國社會在這方面的輔導機制並不完善,以致無法及時干預或介入治療,造成年輕人的生活壓力與精神壓力都特別大。

26歲的安徽人陳宇鎮現在已經「潤」到美國了。他對美國之音說,中國政府應該要有一些社會福利組織,不管是由政府還是民間主導的都好,以緩解中國年輕人的課業與就業壓力。他還說,如果中國年輕人的生活壓力實在太大的話,「可以的話就儘量潤到其他國家,這也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