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陷入通縮 美媒稱向全球經濟發出警訊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中國日益加深的經濟萎靡進入了一個可能較為危險的新階段。政策制定製定者面臨的最終挑戰是如何防止價格下跌導致生產減少、工資降低和需求受抑的螺旋式自我強化。

該報道稱,這是中國兩年來首次陷入通縮。

據周三(9日)公布的數據描繪出更加黯淡的中國經濟前景。由於面對一系列問題,中國經濟復甦勢頭正在減弱。出口加速下滑,青年失業率屢創新高,房地產市場陷入長期低迷。

現在,從鋼鐵和煤炭等大宗商品到蔬菜和家用電器等日常必需品及消費品,中國正經一場不同尋常的商品價格下跌。這與世界上其他大多數國家在放寬抗疫限制時的情況恰恰相反,目前許多國家仍在努力抑制通貨膨脹。

7月份,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下降0.3%。不過,這可能只是暫時的。剔除波動較大的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通脹率從6月份的0.4%升至7月份的0.8%,為1月份以來的最高水平。

危險在於,如果價格下降的預期變得根深蒂固,就會進一步削弱需求,加重債務負擔,甚至使經濟陷入一個使中國政策制定者慣用的刺激措施難以擺脫困境的陷阱。

通縮對於中國這樣債務負擔沉重的國家來說尤其危險,因為這會增加借款人的償債成本,並可能促使他們減少消費和投資。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的數據,中國的債務總額在2022年達到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近三倍,這一比例高於美國。

據該報道,目前,中國的政策制定者表示,他們對物價下跌持樂觀態度,反駁了有關通縮將持續下去的說法。

中國國家統計局統計師董麗娟周三對CPI數據進行了解讀,認為隨著上年同期高基數影響逐步消除,CPI有望逐步回升。

中國的困境與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形成了鮮明對比,在西方國家,通脹飆升促使包括美聯儲在內的多國央行提高利率,試圖在不引發經濟衰退的情況下給經濟增長降溫。

美國6月份CPI同比上漲3%,為兩年多來最慢升速,歐盟6月份同比通脹率為6.4%,低於5月份的7.1%。

據華日報道稱,中國物價的下降可能有助於緩解全球其他地區的通脹壓力,因為中國出口商品會變得更便宜。但這也帶來了風險:大量中國製造的低價商品或將衝擊外國競爭對手,並導致發達國家的人失業。

對於中國來說,沒有出現通脹反映出國內經濟的失衡,其特點是供應充足而內需低迷,經濟學家稱,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中國政府為家庭提供的社會保障支持太少。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