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大報道:習近平將贏得第三任期,卻在輸掉世界?

10月16日,中國共產黨將召開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共領導人習近平預計會打破慣例獲得第三個任期,與此同時他的權力也將進一步集中。觀察人士說,地位得到鞏固的習近平在第三任期將繼續和加強目前「過度擴張(overreach)」的強勢政策。這樣的強勢政策已經引起美國和西方的抵制和抗衡,也必將招致更多的反擊。

隨着二十大的臨近,全世界的目光都在轉向中國。習近平能否順利贏得第三個任期?在第三任期內,他將以什麼樣的方式來統治中國?以及這樣的方式將對全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成為大家熱烈討論的話題。

在二十大召開前的這幾個星期,習近平的連任之路看起來並不通暢,他的國內外政策正遭遇着重大挫敗。在中國國內,嚴厲的「清零」政策造成民怨沸騰;多地爛尾樓導致民眾抗議不斷;對私營企業的打壓導致經濟滑坡、企業大批倒閉、失業率飆升。在國際上,在台灣、香港、新疆、南中國海以及烏克蘭戰爭等問題上,中國與西方,特別是美國的關係緊張。

因為這些問題的存在,有關習近平的地位受到挑戰的各種傳聞不斷,甚至有人懷疑他的第三任期並非板上釘釘。最新的一次傳聞,甚至指習近平被軟禁。但是分析人士認為,目前的這些挑戰並不足以動搖習近平在中共黨內的地位。

第三任期內的習近平權力將更加集中

10月3日,在亞洲協會(Asia Society)主辦的關於二十大的研討會上,美國政治風險諮詢公司「中國戰略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張克斯(Christopher Johnson)說:「有很多人不喜歡習近平,在體制內對他的埋怨聲也不斷。但作為一個分析師,我關注的是它是否有意義地推動了政策的轉盤,在我看來,到目前為止,我沒有看到它在發生。」

張克斯還說,自2017年習近平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納入黨章後,在中共體制內反對習的政策變得更加困難。他說:「因為當他擁有了主導意識形態的地位時,對他的攻擊就不再只是針對他個人或者是中共的總書記,而是在反對黨的路線。」

10月4日,在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主辦的另一場以二十大為主題的研討會上,該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李成認為,第三任期的習近平將會更加強大,權力也會進一步集中。

李成認為原因有三個。他說,到目前為止,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員和中央政治局委員的名單沒有外泄,顯示了共產黨內部的團結與紀律;黨代會的人員安排沒有出現大的意外;黨內也不存在可以挑戰習近平的可信力量。他說,所有這些顯示,習近平正在掌控着一切。

李成說,與前兩個任期不同,尤其是第一任,習近平必須通過與政治盟友合作來治理國家。在第三任期內,習近平會和自己的親信一起治理國家,不再需要政治盟友的認可,權力自然變得更集中。

李成還認為,在中國國內,習近平擁有廣泛的民意支持,因為很多中國人相信:習近平在任內幫助八億中國人完成了脫困,並提出了「共同富裕」的目標;主導了綠色發展,改善了環境污染;展開了中國軍事改革;更重要的是,中國人認為習近平通過打擊腐敗拯救了中國共產黨等。 

不過,李成所說的民意支持的每個原因,其他人都有不同的解讀。他們說習近平的「共同富裕」是中國人「永遠吃不到的畫餅」;中國的綠色發展之路仍然充滿挑戰;習近平借軍改的機會提拔了一批年輕的軍事將領,一方面是因應軍事形勢發展,另一方面基於扶植軍中勢力的需要。而他的打擊腐敗只是清除對手的手段。

習近平第三任期將繼續「過度擴張」

與習近平在中國國內相對穩固的地位相比,在國外,特別是在美國和歐洲等西方世界,習近平,甚至中國,卻是越來越不受歡迎。美國皮尤研究中心9月28日發表的最新民調顯示,全球民眾對中國的喜愛程度自習近平2012年上台以來不斷下降。

羅傑·貝克(Rodger Baker)是美國地緣政治風險分析機構-斯特拉福戰略預測公司(Stratfor)的高級副總裁。他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在過去的幾年裡,尤其是在新冠病毒爆發前一年左右,實際上,就是在新冠病毒危機期間,我們看到歐洲,甚至亞洲對中國的看法發生了相當大的轉變。他們的『戰狼』外交、對新冠病毒的立場、越來越咄咄逼人的做法開始讓所有人反感。」 

他說,由於各國還不能擺脫與中國的經濟聯繫或對中國的經濟依賴,北京目前還可以憑藉這點來塑造國際關係,但是,從政治角度來說,大家已經做出了轉變。

貝克認為,第三任期的習近平不會改變目前的強勢政策。 他說:「我不認為他會放鬆強勢政策,因為他鞏固權力的部分目的就是真正改變中國的政策。無論是對內,看看他的經濟政策,重塑讓黨領導一切的理念,或者回歸讓黨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的中心地位。對外,重申(reassert)中國在國際體系中的所謂的正當的大國地位等。」

9月29日,中國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在中宣部主辦的「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的一番講話或許可供佐證。馬朝旭在講話中列舉了中國在台灣、香港、新疆、南中國海、抗疫、人權以及孟晚舟事件等議題上的強勢作為,並把這種國際上被廣泛稱為「戰狼外交」的做法概括為「敢於亮劍,堅決鬥爭」。

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21世紀中國項目主任謝淑麗(Susan Shirk)把中國在南中國海的軍事擴張,對日本和台灣的威嚇,對意見不同國家的經濟脅迫,對香港的控制以及在經濟、技術和軍事上挑戰美國的做法稱為中國的「過度擴張」(overreach)。她說,這種「過度擴張」不只限於對外政策,習近平在國內打壓私企的做法,嚴格的清零政策都是「過度擴張」的例子。

10月6日,謝淑麗在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為她的新書《過度擴張,中國如何偏離了和平崛起之路》(Overreach: How China Derailed Its Peaceful Rise)舉行的發布會上解釋說:「過度擴張」的意思是「以一種以誇張的方式行事或將事情推向極端,做太多或試圖獲得太多而走得太遠,最終給自己帶來損害的做法」。他說,習近平「過度擴張」的做法不僅損害中國自身的利益,也增加了中國與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衝突的幾率。

謝淑麗指出,中國的過度擴張應該開始於習近平的前任,被人認為是溫和的胡錦濤時期,只是習近平任期內做得更過。她也認為,在習近平的第三個任期,這些強勢的做法還會繼續,甚至得到加強。

不過,她強調說,並不是習近平的個性或是背景導致了中國的「過度擴張」,而是中國個性化的政治系統運作的結果。

她說: 「中國官員和政客,為了在這個自上而下的高壓體系中保護自己的職業生涯,必須相互競爭,以證明他們對黨和習近平的忠誠。他們這樣做的方式是『追隨』習近平的政策,讚揚他並執行他的政策,甚至超出他的預期。在第三個任期內,隨着時間的推移,對忠誠度的迷戀和跟風的動力可能會變得更糟。」

她說,「清零」政策執行過程中,地方政府步步加碼的做法就很好地體現了這個「過度擴張」做法帶來的問題。

西方對中國的反擊將繼續

正如謝淑麗所說,中國的各種「過度擴張」的做法已經帶來適得其反的效果。

由於中國當局在新疆對維吾爾穆斯林和其他少數民族進行大規模鎮壓,美國、歐盟、英國、加拿大以及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先後發表聲明,對中國進行制裁或譴責。

在被中國視為國家利益核心的台灣問題上,美國全面加強了與台灣的關係。拜登總統曾多次承諾,美軍將保衛台灣。日本政府正在研究從2023年度開始,制定合併各省廳安保相關費用的「國防關係預算」框架,以應對「台灣有事」等可能發生的情況。繼今年8月,美國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訪問台灣之後,美國有更多的議員訪問台灣,預計,未來有更多國家的議員訪問台灣。

中國在與印度接壤的邊界、南中國海展示了軍事力量,促使中國的鄰國尋求與華盛頓和彼此建立更密切的關係。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得到提升,澳大利亞與美國和英國建立三邊安全合作關係。

中國與俄羅斯的不設限的緊密關係,在烏克蘭戰爭問題上拒絕譴責俄羅斯,更令中國的亞洲鄰國擔心「今日烏克蘭就是明日亞洲」,日本和澳大利亞等國都增加了國防開支。

因為中國對新冠疫情的嚴厲「封控」以及其他措施造成的影響,一些國家政府和國際企業正在努力將其供應鏈從中國轉移,中國的製造業有可能遭到重創。

斯特拉福戰略預測的高級副總裁貝克說,美國和西方已經對習近平的留任以及中國未來的發展途徑作出預測,並已經作出了方向性的改變。他不認為這樣的方向性改變未來會出現大的變動。其實在2018年習近平推動修憲,結束國家主席的兩屆任期限制以來,西方國家就一直預測習近平會謀求第三任期,甚至終身任期。

貝克說:「我們已經看到美國不僅加強了與盟友的關係,而且在整個印太地區也在推進一些隱約的聯盟。它不會迫使各國在美中之間做出選擇,而是在利益一致的地方找到空間,美國加入進去。美國和歐洲也在技術方面展開更加緊密的合作,並試着把自己從中國供應鏈中移開。美國的做法比較激烈,歐洲稍弱一些。但是這樣的趨勢會繼續。這樣的做法針對的目標是中國要實現從崛起大國到一個真正大國所依賴的關鍵技術。」

據報道,拜登政府即將宣布一套新措施,限制中國獲得用於超級計算機的美國技術,削弱北京研發新一代先進武器和部署自動化大規模監控系統的能力。

11月,德國總理奧拉夫·朔爾茨(Olaf Scholz)和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將與習近平舉行會晤。但是分析人士認為,他們與北京積極接觸的政治空間將受到各自國內輿論惡化以及對中國發展軌跡擔憂加劇的限制。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