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洲大陸絕跡超過3000年後,外號「塔斯馬尼亞惡魔」(Tasmanian devil)的袋獾,最近重新引進了澳洲!
袋獾是澳洲極具象徵性的瀕危動物,早在數千年前於澳洲大陸本土消失殆盡,當前全球僅在澳洲的塔斯馬尼亞,可以找到野生袋獾的蹤跡。
不過在最近,澳洲自然環境保護組織Aussie Ark公布了一項最新的復育行動,表示已將26隻塔斯馬尼亞惡魔送到澳洲大陸一處動物庇護所,將展開階段式的繁殖、復育、野放評估與試驗。
小惡魔擁有臭脾氣
袋獾是世界上現存的肉食性有袋哺乳動物。因為叫聲刺耳而被當成是惡魔的化身,因此也叫做「小惡魔」。
別看「小惡魔」安靜的樣子萌萌的,讓人心生憐憫,但是它們的脾氣可壞透了!經常動不動就和同伴撕咬、大打出手。因為它的壞脾氣,被視為對人類有威脅,因此曾被過度捕殺,導致一度瀕臨滅絕。幾千年前,他們就在澳洲大陸絕跡了,只能在塔州看到他們的身影。
面部腫瘤病導致數量銳減
袋獾一般晝伏夜出,以獵捕其他動物或吃腐肉維生,野外平均壽命僅約6年。在過去,袋獾曾因被認為可能咬殺家畜,而遭人類大量獵捕,導致其數量銳減。雖然後來有關保護法規讓數量一度回升,但1990年代以來,一種叫做「袋獾面部腫瘤病」(DFTD)的未知疾病,讓袋獾遭遇物種危機。
這種不明傳染疾病,會讓袋獾面部與口腔內部,長出大小腫瘤,進而影響袋獾正常進食,最終導致飢餓死亡,且至今仍無法找到根治辦法。
2006年,科學家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小惡魔之間的癌症是種群內部傳染的!它們互相撕咬就能彼此傳染癌症!真是太可怕了!
據估計,1990年代中期以來,塔斯馬尼亞惡魔的野生數量已從15萬銳減至2萬5000隻,並遭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瀕危」。為了拯救這個物種,科學家們展開了研究。
「小惡魔」需要格外保護
「小惡魔」的悲慘情況需要大家格外關心,它們提供了科學家們一個研究癌症的最好樣本。同時也驚醒了人類為什麼要保護生物多樣性!
自然界的生物環環相扣,我們根本無法預知少一個物種之後會產生什麼可怕的結果。所以這次把「小惡魔」放歸澳洲大陸顯得特別重要。這次,自然環境保護組織Aussie Ark在新州Hunter region的Barrington Tops,放生了11隻小惡魔。今年早些時候,他們也在同一個保護區放生了另15隻袋獾,總共放生了26隻。按照計劃,明年他們還要繼續放生20隻。
恢復澳洲生態的第一步
澳洲這片土地保存了其它地方不存在的古老動植物。不過,澳洲的生態系統非常脆弱,一旦稍有失去平衡,就會導致巨大災難。這也是為什麼澳洲是世界上物種滅絕率最高的國家! 這次把「小惡魔」放歸澳洲野外是該保育組織「野生化」澳洲使命的第一步。
眾所周知,去年的林火造成了大批野生動物和植物死亡,許多考拉也無家可歸。澳洲的自然環境保護組織還要努力去恢復被破壞的生態環境。環境保護專家認為,重新引入「小惡魔」到澳洲大陸,可幫助控制負鼠和小袋鼠的泛濫,以及減少野貓和狐狸的數量。因為這些動物的泛濫,讓很多澳洲本土的小型動物都生存艱難。「小惡魔」回山後,將有助本土的小型動物的恢復。
Aussie Ark的總裁Tim Faulkner說,釋放這些小怪獸是該國生態恢復的一個重大里程碑。
保守生態專家有疑慮
但對於這項被Faulkner稱作「歷史性」第一步的計劃,也有更保守的意見抱持疑慮。澳洲迪肯大學的生態專家裡奇指出,任一物種再引入到任一生態系統,其實都存在一定風險,對動植物都可能造成程度不一的影響。
據悉,在2012年,袋獾引入塔斯馬尼亞東岸的瑪麗亞島,造成了當地幾個短尾水薙鳥 (Short-tailed shearwater)群落的消失。儘管袋獾確實讓瑪麗亞島另外2種會獵食短尾水薙鳥的外來物種——貓與刷尾負鼠(Common brushtail possum)——數量得到壓制,但袋獾也被發現會開始吃海鳥的蛋與雛鳥。
不過,當前澳洲方舟與多個保育團體合作的袋獾計劃,雖然終極目標是期待能讓袋獾回歸它們早在千年以前就已為家的澳洲大陸,但當前仍只是在庇護所適應觀察的初步階段。
對於未來進度,Faulkner也樂觀地稱:「我真的相信隨著時間流逝,塔斯馬尼亞惡魔會成為澳洲大陸尋常的一份子,3000年前他們就在這裡了,對於生態環境來說,這千年不過一眨眼。」
本文由看新聞網原創、編譯或首發,並保留版權。轉載必須保持文本完整,聲明文章出自看新聞網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
本文網址:https://vct.news/zh-hant/news/6d0b8bd0-5948-46e5-9c9c-7f36b643abbb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