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着孩子的筆尖,不如盯着老人的腳尖

有一支筆,在這個暑假出了名。海南一所高中一個班級50多名同學,「被」老師發了一支點陣筆,筆頭旁邊的攝像頭能捕捉特殊紙張上的筆記,將筆記實時傳送,什麼時候寫,寫了什麼,老師都一清二楚。暑假作業必須用這支筆來寫,發的時候是免費的,用壞了,得賠償799元。

據網友統計對比,這種筆不算是創新, 此前有「馬良筆」「智能紙筆」「智能筆」……名字不同,功能類似,都是盯着中小學生的筆尖。盯着學生筆尖的產品也不是只有筆,之前有各種「神燈」,這些檯燈都長着「眼睛」,通過帶有識別功能的攝像頭,能讓不在身邊的父母看出小朋友哪個字寫錯了;有的檯燈還能自動閱讀,把書放在燈下,檯燈就會自己讀出來。功能更強大的是頭盔,眼睛有沒有看着老師,上課有沒有走神,它都知道。萬變不離其宗,這些產品都想把小朋友上課、寫字、閱讀時的情況記錄下來。現在可好了,假期也發筆,有同學悲憤吐槽「想在假期最後幾天創造奇蹟」完成作業是不可能的了。

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不斷進步,不斷+東西,大到交通、農業工業、金融、醫療等領域,小到一盞燈一支筆一張紙。知道家長捨得對孩子的教育投資,產品就不斷出現。因為「雙減」,一些教育類公司從此前的培訓,轉向硬件開發。技術助力教育無可厚非,但認字、閱讀這種認知基礎行為,還是靠小孩自覺完成,大家適當引導助其產生求知興趣,這是人的成長規律。

有人將影響兒童大腦發育的、破壞兒童學習興趣的、違背兒童成長規律的教育稱為「偽教育」。其實,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只講這一個道理也就夠了。回想自己的童年,哪個願意被家長和老師死死盯着,蹲「無形的監獄」。即將成年的高中生,何時寫作業、如何寫作業、怎麼寫的,都被老師記錄下來,他們未來又有多大的勇氣去創新突破?這些都讓人打出串串問號。

此外,依照個人信息保護法,未成年人的信息被列為敏感個人信息。只有在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並採取嚴格保護措施的情形下,個人信息處理者方可處理敏感個人信息。試問那些公司對收集和處理信息有嚴格的規定嗎,對獲得的數據有嚴密的保護措施嗎?

法律規則、倫理道德、科技向善,隨着技術的增速發展,相關內容近幾年已經討論很多,但是邊界和內涵依舊不清晰。科技不向善,誰來規範、制止、處理?

技術儼然成為社會發展的「背景」,科技思維也日漸成為人們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路徑依賴,甚至侵入了人類的情感領域。技術決定論往往占上風,注重即時效果,追求因果分明。技術與資本嫁接,追求流量、獲利最大化。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在享受技術提供便利的同時,也時時被困擾。閒聊說要參加同事婚禮,手機上的短視頻平台就會推送各種婚禮視頻;買了個空氣炸鍋,各色工具、菜譜相關視頻一下子就冒了出來;提到郊外野餐,帳篷、野外炊具一準出現。

8月中旬,四川彭州山洪造成4死9傷,這個不向遊客開放的山溝,是社交媒體、短視頻平台不斷推廣的網紅打卡地。一位從事算法研究的科研人員,在得知這一因果後,非常受震動。他知道研究成果用於給用戶推送內容,增加用戶使用粘性,會用到用戶隱私,自己工作之外很少用社交軟件。「彭州山洪」事件後,這位研究者決定換個思路。

其實,做些這些筆、燈,打孩子的主意的商家也可以換個思路,不如關注老人和那些身體障礙者的需求。

2021年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億人,占總人口比重達14.2%。按照聯合國標準,65歲以上人口的占比超過7%即為「老齡化社會」,14%以上為「老齡社會」,超過20%為「超老齡社會」。這標誌着我國正式進入「老齡社會」。老齡化還在提速,預計到2030年,我國每5個人中就有一個超過65歲,進入超老齡社會。

現在,獨居老人增多,他們遇到特殊情況或身體突發意外時需要幫助。除了心率、血壓這些指標,緊急呼救、步伐對稱性監測、外出時防走失,這些都是可穿戴設備「盯着」腳尖可以實現的。半失能、失能老人以及處於恢復期的患者,也需要輔助設備來提高生存安全度。

有人對馬斯克計劃在今年9月底推出的人形機器人充滿期待。這款身高1.73米的機器人有較高智能,可以做各種家務,陪主人逛街、聊天。它的手指以及各個關節很靈活,可以做到只有人類才可以完成的一些精細動作。

理想情況下,這名機器人不需要一個單獨的房間,它可以拎重物、掃地擦玻璃、聊天,能解決很多老人之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了解老人的真需求,讓「科技適老」而不是「老適科技」,是為他人服務,更是為明天的自己服務。

科技既要解決真問題,也可以創造需求,只是在創造需求的時候,順便考慮一下後果。科技產品面向未來和蒼穹無疑是上策,目光向下,關注弱小,更是善舉。別盯着小小的筆尖,給下一代成長的空間和自由,他們會還我們一個生活更美好更便利的未來。

(全文轉自微信公眾號冰點周刊)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