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 — 回顧2023年,中國與菲律賓於南中國海爭鋒相對,導致兩國緊張局勢升級。觀察人士分析,北京的海上侵略行徑已經改變了南中國海現狀,但馬尼拉公開有關中國海警船非法行動的影像也取得成效,進一步強化國際社會對菲律賓的支持。不過,未來中菲的海上主權紛爭究竟會有所減緩還是擴大,目前還很難說。
菲律賓總統小馬科斯(Ferdinand Marcos Jr.)11月19日在參與夏威夷亞太安全研究中心(Asia-Pacific Center for Security Studies)舉辦的座談會時,對南中國海目前的局勢發表看法,他說:「不幸的是,我無法對大家報告情況正在改善….情勢比以前更加嚴峻。」
小馬科斯這番話語顯示,南中國海並不平靜,特別是菲律賓和中國今年的海上對峙事件頻傳,讓這片具有主權爭議的海域成為軍事衝突的潛在熱點。
即便南中國海爭議由來已久,但回顧中菲過去一年在此的衝突,專長海洋法及南中國海研究的台灣國際法學會副秘書長林廷輝說,北京藉由2021年2月1日通過的《海警法》擴大海上專斷行徑,干擾及破壞菲律賓對擱淺於南中國海環礁上,一艘年久失修的軍艦進行補給工作,而這些作法已經改變了南中國海現況。
軍事動作升級 專家:北京已改變南中國海現狀
林廷輝告訴美國之音:「我們常常在討論中國《海警法》當中的第21條,如果有一些外國軍艦不離開的話,它(指中國)可以採用拖離的一個做法,所以今年也傳出說在仁愛礁(Second Thomas Shoal,指第二托馬斯淺灘,菲律賓稱阿雲錦淺灘)的附近也出現了拖吊船,這個做法其實不單單只是在阻止,菲律賓進行軍艦的補給以及保修,另外來講的話,可能中國在趁虛的情況之下,會採取一些比較積極的措施。」
林廷輝所指的軍艦,是指馬德雷山號登陸艦(BRP Sierra Madre),菲律賓將這艘鏽跡斑斑的廢棄軍艦擱置在第二托馬斯礁,以強化其主權聲索。
不過,北京則希望藉由馬德雷山號的自然坍塌,獲得對第二托馬斯礁的主權,因此力阻菲律賓對馬德雷山號進行任何形式的修補。
林廷輝認為,雖然菲律賓對馬德雷山號進行的補給任務並非首次受到阻撓,但今年中國在南中國海的軍事動作更加肆無忌憚,確實導致這片海域的緊張局勢加劇。
林廷輝說: 「比如說從(2023)年初的阻撓,阻撓之後,在年中就有一些水炮射擊的這種情況出現,然後在10月底的時候又出現了撞船事件,中國的海上民兵船去撞菲律賓的公務船,或者是說中國的公務船去撞菲律賓的補給船。不管什麼樣的做法,它(指中國)的確都不斷地在升高態勢。」
早在2016年,國際仲裁法院就已宣告,中國在南中國海主張的「九段線」沒有法律依據,菲律賓也屢次公開對中國片面將一大部份南中國海領土都納入其疆域表達抗議。
不過,中國置之不理,至今仍聲稱對幾乎整個南中國海擁有「無可爭議的主權」,讓同樣涉入南中國海主權爭端的越南、馬來西亞和印尼等東盟國家,也出面堅稱其海域主張。
但美國斯坦福大學國家安全創新中心(Gordian Knot Center for National Security Innovation)海光中心主任雷·鮑威爾(Raymond Powell)說,特別是北京和馬尼拉的海上衝突,在今年顯得益發激烈的主要原因,其實與後者採取與過往截然不同的戰略有關。
以非武力回應中國灰色威脅 菲律賓收到成效
鮑威爾告訴美國之音:「事實上,菲律賓已決定進行反擊。今年與先前不同的是,當菲律賓與中國的衝突升級時,前者決定開始將這些對峙公諸於世,我想這導致緊張局勢升高。」
鮑威爾在先前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訪問時,將馬尼拉新的海上戰術稱之為「主動的透明度宣傳」(assertive transparency campaign),意指在面對中國愈來愈強勢的海上威脅同時,菲律賓今年開始數次藉由照片和影片,對外公布中國海警船在海上的挑釁行為,或是親自帶着外國記者前往兩國具有主權爭議的海域,讓這些媒體第一手見證中國在海上的不法行徑。
專注東南亞研究的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學者杭特·馬斯頓(Hunter Marston)稱,菲律賓的這些南中國海戰略是「明智之舉」(a smart move),畢竟相比中國,菲律賓船隻噸位小了許多、海軍兵力也明顯不如中國,但後者在軍事上處於劣勢,卻激發其以非武力的方式,積極回應北京的灰色行動。
馬斯頓告訴美國之音:「正是因為菲律賓的巡邏艦噸位較小、其數量與中國可針對菲律賓部署的船隻數量相比,顯得微不足道,菲律賓便可藉此呼籲其盟友美國,啟動1951 年(美菲簽署的)《共同防禦條約》(Mutual Defense Treaty),或是它也可以使用像是資訊戰的創新手法,來反擊中國的非法主張。因此,菲律賓實際上是在用和平的方式,來爭取國際社會的支持。」
北京在測試美對菲防衛承諾底線
美菲《共同防禦條約》規定,華盛頓有義務在菲律賓受到武裝攻擊時提供保護。 11月15日,美國國防部長勞埃德·奧斯汀(Lloyd J. Austin)和菲律賓國防部長吉爾伯托·特奧多羅(Gilberto Teodoro Jr)才發表聯合聲明,除了批評北京近期在南中國海,對菲律賓船隻進行騷擾、以及對美國飛機與船隻的危險行動,還重申美菲《共同防禦條約》適用範圍,包括太平洋所有地方的美菲軍隊、公共船隻和飛機,以及南中國海。
台灣國際法學會副秘書長林廷輝強調,美國從喬·拜登(Joe Biden)總統於2021年上台時,就不斷有官員重申,美國會透過與菲律賓的《共同防禦條約》,提供對馬尼拉的防衛支持,這某種程度上有效震懾了中國,但與此同時,北京也在測試華府的底線。
林廷輝說:「到目前為止,你看現在中共雖然去包圍仁愛礁,但是遲遲不敢用軍艦、或者是用海警船的方式,去對菲律賓的軍事部門來動手,其實也就是在防範(美菲)啟動防禦條約。那菲律賓也在測試美國的誠意是什麼、中共也在測試,美國是不是會信守這個條約的承諾,所以中共目前先用海上民兵船去測試,對外宣稱是漁船的行為,而不是軍事行為,這樣的話可以避掉啟動美菲防禦條約。「
中菲未來的南中國海策略為何?
雖然中國也不願與菲律賓、甚至美國在南中國海直接發生衝突,但在海上分歧未見緩解同時,菲律賓總統小馬科斯11月19日強調,有鑑於東盟和中國之間的「南中國海行為準則」(COC)談判進程緩慢,菲律賓已經和越南和馬來西亞進行接觸,討論制定另一套行為準則,希望將其推廣至其他東南亞國家。
為了維持南中國海和平穩定,中國和東盟十國於2002年就達成不具約束力的「南中國海各方行為宣言」(DOC),並為推進和落實宣言,於2017年啟動「南中國海行為準則」的文本內容磋商,目前正展開第二輪審讀。
不過,林廷輝說,「南中國海行為準則」之所以談判進度牛步,「其實大家心知肚明」,主要原因就是中國要藉由這項準則,阻擋美國等所謂「域外勢力」的國家干涉南中國海事務,這讓東南亞國家非常不滿中國在準則里提出的相關條款,但菲律賓總統這項新主張,可能可以讓同樣涉入南中國海爭端的東南亞國家,一同集體施壓中國,維護東盟未來在海上的主權利益。
林廷輝說:「菲律賓可能在正在做一件事情,現在既然準則跟中國進入到那麼困難的階段,那是不是我們東南亞國家應該要有一個自己的共識,然後再用東協(東盟)共識來跟中國來談,或許那個力道可以逼迫中國在準則方面能夠有更好的進展。所以這個做法來講,我認為是比較聰明的做法。」
除此之外,斯坦福大學的鮑威爾說,馬尼拉在未來可能將繼續公開一系列中國船隻涉及海上脅迫的影像來爭取國際支持,直到它取得在與北京談判南中國海爭端的有利位置,但談到北京明年在南中國海的戰略布局,鮑威爾認為,究竟它會試圖和緩中菲紛爭、還是不計後果地擴大海上侵略行徑,目前仍難以預測。
他說:「中國可能認為其在國際舞台上的侵略成本太過巨大,因此雖然它要維持自己的立場,但就不會對菲律賓船隻進行更激進的挑釁行為,試圖降溫衝突。但它也有可能走向另一個方向,也就是中國可能認為需要給菲律賓一個教訓,所以它變得更加咄咄逼人。這其實取決於一個難以捉摸的問題,就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究竟在想什麼?」
文章來源:美國之音
本文由看新聞網轉載發布,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看新聞網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文章或有適當刪改。
本文網址:https://vct.news/zh-hant/news/6372a483-83e6-4872-8ab5-b5fb195fb645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