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高空拋下、摔死孩子的母親,可以同情但絕不能共情,這是一條人倫和文明的底線。
看過母親高樓拋下孩子的視頻,直到現在我心裡還堵得慌。
昨天是愚人節,卻猝不及防看到一則真實的悲劇新聞。重慶巴南區,37歲女子何某在22樓家中突發躁狂,持菜刀將婆婆砍傷後,將3歲幼子從窗戶拋下致其墜地身亡。
孩子死亡本身就是悲劇,被自己的媽媽親手殺死,則為這樣的悲劇抹上了更凝重的令人窒息的色彩,讓人真切地感受到了人倫之痛。
01
官方通報稱,何某已被警方控制,親屬鄰居反映其近期精神行為異常。案件正進一步偵辦中。
一句「精神行為異常」,引發了網友關於該女子會否被免除刑事處罰的關注與討論。
有法律界人士就指出,法律並不是對所有精神病人犯罪一刀切不處罰,而是在具體案件中嚴格鑑定其刑事責任能力。該女子是否負刑事責任,還要看其在犯案時是否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且要經過司法程序確認,並非只要其系精神病人就一律不負刑事責任。
也正因如此,有一個細節被網友推到了聚光燈下:據澎湃新聞報道,知情人士透露,在樓下已有安全氣囊後,何某將幼子從其他窗戶拋下。扔完3歲小孩後,欲再扔第二個孩子時被警方、消防控制。
很多網友問,故意避開安全氣囊那一刻,這個媽媽的思維難道不是清晰的嗎?
02
針對親手殺死孩子的媽媽何某,網上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
一種聲音是對女子表示同情,認為她可能是長期與婆婆吵架,被「逼瘋了」「這個家庭給了她多大的壓迫啊」;有人說,這個摔死孩子的母親,一定比所有網友更愛自己的孩子。
當然,分貝更高的聲音,是對該女子的行為表達了譴責與憤怒。一個相對溫和的網友熱評是:無論有多大的苦衷,也不該讓孩子來承擔。
如果後續的證據證明,這位媽媽患有某種嚴重的心理疾病,無論是否需要承擔刑事責任,她當然也是這場悲劇的受害者之一,而既然是受害者,就值得同情。
但是,同情是一回事,共情又是另一回事。
那些在社交媒體上的」共情者」,未必有多關心這個可能為病痛所折磨、終究要面對喪子之痛的媽媽。他們「拋開事實不談」,更關心的是莫須有的家庭矛盾,出於個人境遇或某種思想觀念給這位媽媽強加一個「婚姻受害者」的虛擬形象,進而共情這樣一個可能並不真實存在的媽媽。
無論如何,我們對高空拋下、摔死孩子的母親,可以同情但絕不能共情,這是一條人倫和文明的底線。
社會學家孫立平曾提出「底層淪陷」的概念,他認為,匱乏的資源、逼仄的生存空間會從根本上扭曲正常的生活邏輯。
這個媽媽情緒失控,將自己十月懷胎養大的孩子拋下高樓,也可以說是某種形式上的「底層淪陷」。
但無論如何,有一種底線和常識不應該「淪陷」,即孩子是這個世界上獨立於任何人的獨一無二的生命,不是誰的附庸。包括父母在內,任何人都沒有權利隨意剝奪他人的生命。
正如網友所說:「同情媳婦的、同情婆婆的,你們同情過孩子嗎?他有錯嗎?如果有輪迴,那麼他就錯在投生在這個家裡。」
多少有點令人悲哀的是,類似的人倫悲劇時有發生。
2017年,北京左安門內左安浦園,一個媽媽帶着女兒跳樓,女兒哭喊道:「媽媽,我不想死!」可是,媽媽面對女兒的呼喊無動於衷。女兒最後甚至喊出「媽你別拽我,我自己跳」,讓不少網友聽得淚奔。
想一想,小女孩是在怎樣的絕望與無助中才會說出這樣的話,才會選擇「自己跳」?
「媽媽,我不想死!」這應該是所有被媽媽「帶」走的孩子最後的呼喊,哪怕是一個胎兒。
03
我要說,殺死自己的孩子的人,帶着孩子自殺的人(重慶這起悲劇中,如果沒有外力干預,不排除該女子在將大兒子扔下樓後接着跳樓),無論多麼絕望都不值得原諒。
一個人無權讓他人去死,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更不應成為家庭不幸的犧牲品,這應該是現代社會的基本共識。當事人再多的不幸,人們施以再深的同情,都不能淹沒這樣的共識。
當然,他們不能被原諒,但需要被拯救。生活中,有很多在絕望懸崖邊徘徊的人,往前一步萬劫不復,往後一步即使難說海闊天空,也有無數重生的可能。
具體到重慶高空拋子慘劇而言,需要拯救,需要讓自己強大起來的,還包括屏幕前的我們。
隨着社交媒體的發達,這類悲劇事件的呈現與以往有很大不同,人們不再只是通過文字描述來「重回」現場,而是直接通過視頻、通過局部畫面特寫來「同步」進入現場。
一個現場目擊者說,看着3歲孩子緊緊抓着媽媽的手,自己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看着小孩一直在用力往上爬,心疼得不行。
其實,目擊者不只是小區鄰居,還包括每一個刷到這條視頻的人。比如我,看到這個懸空的孩子幾次試圖翻進窗戶求生都被媽媽阻止,孩子媽媽放手那一刻讓我感覺整個世界都是灰色的。
3歲的孩子已經懂事了,那一刻的傷心、恐懼,不能被人類任何語言與詞語所描述。
從22樓摔下很痛,但在墜地之前,他一定感受到了另外一種痛。
那樣的場景,那種不由自主的代入感,會對人的內心造成巨大撞擊。我們需要提防,這樣的撞擊會帶來「次生傷害」,帶來某种放大效應,加劇一些人對世界的悲觀感、無力感——移動互聯網時代,很多時候不是這類事件變多了,而是它能更快速地進入你的視野。
也許,我們需要強化這方面的調適能力,學會正視這個並不完美的世界,敬畏生命,學會在內心與苦難和解,遠離絕望的懸崖。
避免類似悲劇,離不開公共救濟力量的托舉,使更多人免於被絕望吞噬。比如,有人提出要加強社工建設,但是,在制度覆蓋不到的地方,更需要我們自我激發抵抗淪陷的能力。
有統計顯示,如果能管控好自己的情緒,八成由衝動釀成的悲劇是可以避免的,是可以阻止它們咆哮出籠的。
「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一定要讓自己內心有光。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冰川思想庫
本文由看新聞網轉載發布,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看新聞網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文章或有適當刪改。
本文網址:https://vct.news/zh-hant/news/62b71b8f-2a78-4aa5-8219-e1ccc0f860a2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