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稿|中國能征服台灣嗎?(一)

近日解放軍即將攻台之說再次甚囂塵上,但中國真的有能力征服台灣嗎?在回答之前,我們先要知道征服和破壞有著相當大的分別。中國當然能夠摧毀台灣,但並不代表能征服台灣,因為征服意味要占領整個島嶼。借古鑒今,歷史上大部份依島而建的國家都難以被征服,例如英格蘭或日本,本文將深入探討台灣的情況會否與別不同。

在地理位置上,台灣本島和中國平均相隔著約100海里,最近相隔僅約80海里。另一方面,台灣多山的結構,超過9,800英尺的高山多達258座,以及狹窄的沿海平地,令台灣本身就是一座天然堡壘,任何登島的士兵都將要面對從山上轟下來的重火力。台灣亦在日治時期開始建立地下通道和防空洞,在過去數十年,這些地下設施更經過相當鉅細的擴建及加固。

參考美國學者易思安(Ian Easton)的著作《中共攻台大解密》(The Chinese Invasion Threat: Taiwan’s Defense and American Strategy in Asia),現時適合解放軍作大型登陸作戰的台灣海灘有14個,當中有12個被歸類為「黃灘」,獲歸類為「紅灘」只有2個。紅灘是被認為最適合進行登陸作戰的海灘,因為好的登陸海灘必須靠近適合空降的區域和港口。作為入侵一方,大量的傘兵和直升機突擊部隊需要平坦開闊的空間降落,占領了空降區並修復加固,就可以陸續進行增援。

最適合登陸作戰海灘僅2個   國軍部署逾7,000顆水雷防衛

港口亦至關重要,要將重型設備和大量物資從運輸船上直接卸載到海灘是不切實際,所以在這場戰爭中,解放軍能否通過空運或船運迅速補給物資和兵源是決定勝負的關鍵。登陸地點和台北的距離也是另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假如解放軍在南方登陸,就需要一路向北戰鬥以占領台北。

然而,國軍在這些海灘附近儲存了估計超過7,000顆水雷,逾半能在14小時內布置好。解放軍即使能通過第一關水雷陣,緊隨其後還有海灘上的層層障礙,如系泊網、蛤殼陷阱、木籠、鋼釘、沉沒的卡車集裝箱。 國軍也準備好將裝有220磅TNT炸藥的油桶,混合汽油部署水下3至4英尺處,當解放軍登陸艇靠近時便將其引爆。台灣的海灘亦建有秘密水下管道作保護,這些管道能將易燃物泵入淺水區。當管道閥門打開,就會在淺灘上鋪滿一層厚厚的汽油膜,小小的炮彈和槍火都能將其點燃。

假設解放軍真的通過海灘登陸,緊接而來是要穿越內陸低洼地帶。滿布的水泥水溝、水塘、鹽田、沼澤和防風帶,在戰事開始時料將會迅速被灌滿水,以便國軍在後面建立反入侵的前線基地。戰鬥工程師能利用鐵絲網、鐵絲障礙物、釘條、地雷、反坦克障礙物和壕溝加固這些基地,其他可利用的還包括竹釘、砍伐的樹木、卡車運輸集裝箱、廢車等。

台灣防空隊亦將守護解放軍傘兵或直升機可能會突襲降落的著陸區。國軍的炸藥專家會在主要設施如隧道、橋樑和港口安裝引爆裝置,確保這些設施不會落入解放軍手中,成為他們入侵的踏腳石。

台灣海峽是天然護城河   美軍評估需動員50萬兵力攻台

大浪、多風和不可預測的特性,也令台灣海峽成為天然的護城河。一年中有97%時間海峽的平均海浪都在4級和7級之間,單是4級海浪已有4至8英尺高,即意味著解放軍的登陸艦和軍艦不太可能以武器擊中目標,而7級海浪的高度更達20到30英尺,即使像驅逐艦這樣的大型軍艦,面對如此的巨浪也將舉步維艱。

更何況台灣每年平均會遇上6個颱風,有些年份更會高達9個颱風。加上南北潮汐水位不同,不穩定的強流會進一步令台灣海峽的海面情況複雜化,有時更會造成高達5海里的強流。故出於天氣因素,解放軍只能在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下旬,或9月下旬至10月下旬之間進行登陸作戰,每次機會只能維持一個月。

事實上,美國於1944年曾為進攻當時仍屬於日本的台灣本島,擬定一個名為「銅鑼計劃」(Operation Causeway),美軍當時認為,面對日本10萬的防守軍力,將需要至少投入50萬兵力,並預計會造成15萬人員傷亡,戰事更可能長達3個月。

要入侵台灣,解放軍將最少需要派20萬先頭部隊登陸台灣,士兵需要在進入內陸之前,在海邊建立海濱堡壘,更重要是需占領登陸區和港口,保證有充足軍備補給和士兵的增援,之後亦需要運送多30萬兵力到台灣,單是從數字也能明白並非易事。

解放軍侵台料分三步曲   首階段先鎖島後轟炸

解放軍作戰計劃主要可以分為三個連續性作戰階段:

1. 封鎖和轟炸行動

首階段的行動是要騷擾任何試圖靠近和離開台灣的船隻及飛機,解放軍料會先以導彈攻擊台灣的重要基建,例如防空雷達和軍機跑道;解放軍亦將布水雷保護其沿岸港口以及封鎖台灣港口。成功建立初步的封鎖後,台灣定將受到重重轟炸,首先是政府總部,其後便是燃料的供應鏈和電網。

2. 兩棲登陸作戰

第二階段將是兩棲登陸作戰。解放軍可能會在攻擊本島之前,試圖先行進占金門、馬祖和澎湖等台灣外島。 不過考慮到所有這些島嶼幾十年來都被嚴密加固,要占領台灣外島亦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3. 島上作戰行動

第三階段將是解放軍派出登陸部隊征服台灣本島,但當然這意味著最可怕的,一場可能曠日持久的戰鬥。必須強調的是,解放軍的所有入侵計劃都是基於不同想像的條件和假設的理論,實際上侵略行動肯定會比中共宣傳中所描述的要複雜得多。何況解放軍近數十年來都沒有參與任何重大戰役,因此軍隊的實戰水平如何是無從估計。

解放軍攻台目標逾千個   美軍「沙漠風暴」僅50目標

解放軍將至少要解決 4個主要問題:

1. 向何處發動進攻?

2. 何時發動進攻?

3. 誰將率先進攻,誰又將跟隨其後?

4. 如何獲得清晰的情報?

外界經常錯誤地認為中國擁有大量的情報,並對台灣的大部份秘密了如指掌,但筆者認為,現實是台灣在偽裝、隱蔽和欺敵方面亦投入了大量時間和資源。在中國的對台目標清單上,有多達1,000個單獨的目標,可說是十分累贅。作為對比,美國在1991年對伊拉克實施的「沙漠風暴」行動中,名單只在600個左右,最終更加只過濾到剩餘50個左右,並連續42個晝夜進攻才能達到目標。

另外,解放軍軍艦數目不足,可從解放軍內部刊物得知。解放軍打算徵召大量民用船隻作軍事艦隊補充之用。據指為執行任務,中國將試圖改裝不同集裝箱船、商船、渡船、貨船、漁船、海上救援船,但問題是這些民用船隻不是為兩棲作戰而製造,不但裝卸困難,更會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中拖慢軍艦的速度。何況這些船隻缺乏防護裝甲板和防水隔間,亦分別使用不同無線電頻率,一旦作戰,船與船之間溝通極為困難。

還有另一個主要的作戰問題是暈船。解放軍士兵需要在波濤洶湧的海面上,顛簸超過12小時才能著陸,著陸後更將立即面臨國軍強大的火力攻擊。

預備役軍人料派回家鄉作戰   國軍最少能獨守30天等支援

首先要知道,解放軍要突襲台灣是不可能的。要評估中國是否短期進攻台灣,將會有5項不同指標:戰備指標、後勤指標、偵察指標、宣傳指標、顛覆指標。解放軍內部文件顯示,他們認為最多只能在戰術上蒙瞞台灣。對台灣而言,就算在最壞情況下,台灣仍會有約60日時間收到將被侵略的模糊訊息、及跟著30日應對更確定的威脅。況且正如上文所指,解放軍每年只能在3月下旬、9月下旬各有1個月時間發動對台攻擊。

台灣的國安應對計劃同樣可分為3個階段:

1. 動員並保存實力

在第一階段,後備軍人將被動員加固防衛本島,總統及其內閣和議會領導人亦將轉移到地下深處的密室,高價值資產亦同時會被掩埋。大多數預備役軍人將被分配到自己家鄉進行保衛的任務,這不單保證他們會更加努力地戰鬥,亦確保他們會在最熟悉的環境中戰鬥。由於台灣每年都會隨機在不同地點進行緊急動員演習,對運作情況有深入了解,因此定能順利召預備役人員 。

國軍快速反應部隊則將一直隱藏在內陸地點,直到解放軍入侵的主要戰況清晰明朗。空軍就將留在花蓮的嘉山和台東的石子山碉堡,並隨時準備進行反擊。國軍的「反入侵計劃」會要求台灣船隻,在即將發生攻擊的最早警告發出時起錨,駛向大海轉移至台東海岸,以受到國軍地對空防空系統、沿海反艦炮台的保護。

2. 聯合攔截

進入到聯合攔截階段,國軍將在解放軍兩棲部隊越過台灣海峽並衝擊海灘之前,從四面八方的隱蔽和安全區出現,與解放軍兩棲部隊交戰。國軍戰機將使用自製的「萬劍」空對地導彈攻擊中國的地面防空系統,部份戰機亦將使用美國的「魚叉」和「小牛」導彈攻擊解放軍船艦和港口等戰術目標。台灣亦擁有大量自製用卡車發射的巡航導彈,可用於打擊中國深處的重要目標。

台灣亦有少量彈道射程可遠至上海和北京的導彈,可保留作攻擊戰略目標之用。台灣同時還開發了海防「雄風」反艦導彈系統,射程為60至250英里,並廣泛部署在台灣的軍艦、快速導彈艇上,亦可以從地堡或卡車上發射。台灣的「反入侵計劃」採取以導彈為中心的戰略,阻止解放軍艦隊進入其領海。輪式多管火箭系統亦是台灣另一值得留意的軍備。「雷霆2000」能將火箭同時發射,對任何接近台灣的敵人發揮顯著的防禦式攻勢。

3. 國土防衛

至於國土防禦階段,國軍計劃將在海邊剿滅解放軍的兩棲部隊,同時在空降區消滅解放軍的傘兵部隊。 一旦解放軍入侵部隊成功守住據點,國軍料將發動夜間突襲,令登陸的解放軍部隊無法休息,將其體力消耗殆盡。

在最壞的情況下,國軍亦經已準備好進行一場艱苦的消耗戰。如果一場激烈而曠日持久的馬拉松式戰鬥在兩軍間開打,按計劃國軍將守著每一個重要據點,假如失守將會移至下個據點重新集結,繼續和解放軍纏鬥。根據台灣前國防部長嚴明2014年在任時的說法,中華民國軍隊預計能夠在無外國協助的情況下,至少堅守30天。

(待續)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