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壩已經失敗(一)

 

世界上從來沒有哪個當權者象中共那樣瘋狂地「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中共竊取政權以來,以政治運動模式實施了多項改造自然的大工程,結局最終是帶來自然環境的破壞,導致民眾屢遭重大損失。而這其中很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三峽大壩。

自三峽大壩2003年開始蓄水以來,其對生態環境、民眾安全均帶來災難性後果,另外,三峽大壩也是豆腐渣工程,自身存在嚴重的安全技術問題。

三峽大壩截流蓄水,導致大壩下游至入海口近2000多公里長的江段缺水嚴重。2003年6月三峽水庫首次蓄水以來至今,長江中下游地區分別在2011年、2019年、2022年發生嚴重乾旱。

地處長江中下游的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是長江流域的一個重要的過水性、吞吐型湖泊。

今年3月6日,江西省水文監測中心發布消息稱,當日早上8時,鄱陽湖代表水文觀測站——星子站水位6.99米,再次跌破7米。這是該站自去年9月以來第5次跌至7米以下。

去年6月下旬以來,鄱陽湖水位持續走低。2022年9月23日,星子站水位為7.1米,刷新1951年有紀錄以來最低水位。之後水位仍持續下降,於9月26日跌至7米以下,該年11月17日出現有紀錄以來最低水位6.46米。

早在去年9月19日,網民在鄱陽湖鞋山島附近,拍攝到鄱陽湖因持續乾旱,湖床裸露颳起「沙塵暴」。位於鄱陽湖中的千年石島「落星墩」曾完全露出。有記者在報道中寫道:「龜裂嚴重的湖床縫隙甚至可伸進一隻成年人的手臂,目之所及,是大批死亡的螺螄河蚌和被曬乾的大魚……」 當民農民損失慘重。

去年9月以來,星子站水位低於7.11米的天數累計89天。

據歷史紀錄,星子站洪水位22.53米,枯水位 12米,極枯水位8米。

中國天氣網3月1日報道,中共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發布的監測圖顯示,鄱陽湖近期乾枯嚴重,水體面積為近10年來同期面積最小值。2月27日,鄱陽湖水體面積約1,044平方公里,較近十年同期平均值相比縮小了約21.8%,與去年同期相比縮小了約30.5%。

儘管中共官媒和所謂的專家均盡力對三峽導致的惡果均會加以掩飾,但從其報道種仍然可以看出三峽水庫蓄水和其下游乾旱之間的關係。

2011年10月31日,官媒中國新聞網報道,「據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消息,10月30日17時,三峽水庫水位蓄至175.0米,標誌着2011年三峽水庫175米試驗性蓄水任務順利完成。

2011年6月1日中國新聞網報道稱:「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陳宇煒動身前往鄱陽湖考查之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今年長江中下游大面積乾旱,可以說是百年一遇」。記者問:旱情對長江中下游水生生態有何影響?陳表示:「根據調查結果,今年作物生長狀況比往年要差很多,大概差50%左右。動物生存環境也受到影響。 」

這位中共的專家說:「我個人認為,今年長江中下游發生的旱情,是全球極端天氣氣候所致。」但是他絕口不提當時三峽水庫正在蓄水這一事實。

鄱陽湖水位的變化,是長江水位變化的直接反映。長江水位高於湖水位時,江水補給鄱陽湖;反之,湖水補給長江。

其實長江水與兩岸地下水之間的補給-排泄關係與鄱陽湖類似,只是沒有湖水位反映這樣直接。三峽大壩截流長江,將原本自然的豐水期、枯水期的水量水位自然變化被改變,變為基本常年恆定流量和水位,導致久遠年代以來形成的江水與兩岸地下水、湖泊之間的互相補-派規律被打斷,導致兩岸的土地鹽漬化。對於長江入海口——上海來說,三峽帶來的惡果就是海水倒灌地下水咸化,這是不可逆轉的、永久性的地下水資源破壞。

去年10月,上海三大水庫水源枯竭,導致海水倒灌,居民飲用水面臨「咸化」危機。當局為保二十大穩定秘而不宣,只偷偷從外地運水補充。微博上流出上海官方內部消息指,上海三大水庫水源枯竭,上游乾旱無法補水,長江口完全被鹹水污染。不僅工業用水難以保障,居民生活飲用水中氯化物等主要指標超過國家標準約4倍。爆料人還說,上海官方每天派船到江蘇運水,但遠水解不了近渴。

總之,乾旱缺水的時候,三峽大壩要蓄水發電,將長江來水攔截在三峽庫區,導致其下游地區缺水更加嚴重。長江洪水來時,為保三峽大壩安全要泄洪,會加劇下游的洪澇災害。2020年武漢洪災就是這種效應的直接體現。

三峽大壩就是乾旱和洪澇災害的放大器,加劇了災難。這種故事不斷重複上演。

再來分析三峽大壩存在的嚴重安全技術問題。

水利工程專家王維洛博士,在分析掌握的資料基礎上,總結出了三峽大壩五個部位存在的嚴重安全技術問題。從北岸向南分別為:  三峽船閘、三峽升船機、 三峽大壩左廠房1號到5號壩塊和三峽大壩泄洪壩段。

三峽船閘存在的問題:

三峽船閘是是世界上最大的兩線五級船閘。三峽工程於1994年12月14日正式開工,而三峽工程雙線五級船閘於1994年1月已經破土動工。三峽工程船閘由中國武警水電部隊承建。為了建造船閘,必須連續開鑿十八座山頭,打通一條通航的河道出來,必須在花崗岩山體內開鑿300米寬、175米深、長6442米的河道。開挖過程中使用了2.2萬噸炸藥!

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原院長張永興和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原總工程師哈秋舲在《三峽工程永久船閘高邊坡岩體力學特徵研究》一文中指出:「1)三峽工程永久船閘高邊坡是從自然岩體中經深切而形成的長、陡、高邊坡。由於當地地質自然條件十分複雜,地應力水平高達10MPa,故開挖後初始應力釋放範圍很大,形成的二次應力場由新的岩石邊坡來承擔,這是一個平面受力條件,與岩石圈的受力條件相比,結構條件要差許多,岩體的變形量值也相對較高。2)在大面積開挖條件下形成的陡高邊坡,由於沒有側限條件,岩石的穩定及變形問題十分突出。在該邊坡下,常有大型船隊通過及人工工程活動,因此不允許有任何大的定位塊體和小的隨機塊體的失穩發生。根據船閘金屬結構專家組提出的要求,閘門安裝後的閘室岩體的時效形變應不超過5mm,對岩體的變形要求很高。」三峽船閘高邊坡變形的風險在於對通過船閘的大型船舶安全的威脅,專家對高邊坡變形的要求是不能超過5mm。張永興、哈秋舲在文章結束時再次指出:「邊坡岩體質量是隨着邊坡開挖不斷劣化,其顯現即為邊坡周邊產生拉裂縫、周邊位移不斷加大、岩體失穩等形式,其實質為岩體質量指標的不斷減小、岩體變形模量的降低、岩體強度的喪失等。」他們還提到利用炸藥來形成船閘的高邊坡,也增加了高邊坡的不穩定。

據官方發行的《中國三峽建設年鑑( 2013年)》,截至2013年12月,高邊坡向船閘中心線最大水平位移南北坡分別為70.53毫米與58.08毫米,水流方向水平位移在-6.19毫米至34.19毫米,垂直位移在-14.57毫米至17.31毫米之間。

中國工程院院士、原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總經理陸佑楣曾經說過:「三峽船閘最終監測到的岩體變形的最大只有25毫米,那是在原來預計的範圍之內,所以下面的船閘閘室結構都是安全的。」 張永興、哈秋舲在文章中提到,專家對高邊坡變形的要求是不能超過5mm。三峽船閘高邊坡變形的風險在於對通過船閘的大型船舶安全以及船舶上的生命安全構成巨大威脅。

而實際上,船閘南北高邊坡最大累計位移分別超過70毫米和58毫米。

船閘另外一個大問題是滲漏。據《中國三峽建設年鑑》,蓄水175米後,船閘南北線滲水量最大值曾分別為每分鐘3,288.76升和每分鐘2,905.24升!每天的滲水量約為8,920立方米!

三峽集團於2012年和2013年分別對南北線船閘進行大修。經過大修後南北線滲流量為每分鐘756.72升和每分鐘692.13升。雖然三峽船閘的滲水問題經過大修得到緩解,但是三峽船閘高邊坡位移與滲水問題無法得到根本解決。

三峽升船機存在的問題:

三峽升船機是三峽大壩中最薄弱的部位,三峽水庫221.5億立方米的庫水與下游只由幾道鋼樑隔開。根據《中國三峽建設年鑑2013年》,升船機北坡向閘室中心線最大位移達到48.24mm,沖砂閘南坡向閘室中心線最大位移36.75mm。

升船機的位移,將直接影響升船機爬杆齒輪的安全運行,輕則升船機不能正常運行,重則升船機失穩、船毀人亡,三峽水庫兩百多億噸的庫水將從升船機在大壩中開完的深槽奪路而出,一瀉千里。

張志勇與段國學在《建築物存在的主要安全技術問題》一文中指出:「升船機左側人工開挖邊坡高140米,機室段直立坡高34米至51米。施工期和運行期邊坡存在穩定問題。

升船機上閘首為三維受力結構。基礎開挖變形複雜,基座坐落在高程95米的平台及高程48米至95米的開挖斜坡上。施工期下游側和右側形成陡坡臨空面。其中下游側坡高47米。上述不利條件加上基礎受F23、F215、f548、f603等斷層切割,以及存在緩傾角裂隙,使得升船機上閘首的穩定性令人關注。

升船機塔柱最大建築高度149米,為鋼筋混凝土高聳薄壁結構。由於塔柱高,運行要求嚴,荷載又呈空間力系作用於其上,故對其變形、強度、剛度及動力特性監測至關重要。「

三峽大壩左廠房1號到5號壩塊

工程院士們告訴大家,三峽大壩是混凝土重力壩,高181米,壩頂部寬15.18米,壩底寬130米,象一座山,很穩定的。確實,壩底寬度越大,大壩就越穩定。但是工程院士們告訴大家的這只是三峽大壩中最高壩塊的高度和最大的壩底寬度,沒有告訴大家三峽大壩中最低壩塊的高度,以及最小的壩底寬度。三峽大壩左廠房1號到5號壩塊的高度不是181米,而只有95米。其底部寬度也比130米小的多。它的重量多大,能否保持大壩穩定,是個很大的問題。

張志勇、段國學在《建築物存在的主要安全技術問題》重點指出左廠房1號到5號壩塊壩基深層抗滑穩定問題:「左廠房1號到5號壩塊壩高近170米,壩後緊接深挖達70米,坡度約54度的施工開挖邊坡。壩基緩傾角裂隙相對發育,存在走向10度至30度、傾角20度至30度緩傾角裂隙和少量傾向下游的中傾角裂隙。這些因素構成了該部位深層滑動的邊界條件。」

由於這一問題關係到三峽大壩安危,且解決的難度極大,所以長期以來作為三峽工程關鍵技術問題之一,成為國內外大壩專家、工程地質與岩石力學專家關注的焦點。

薛果夫等繼續指出,影響大壩深層抗滑穩定的決定條件是緩傾角斷層的存在,而且1至5號機組壩段整體位於緩傾角斷層相對發育區。

三峽大壩泄洪壩段存在的問題:

三峽大壩泄洪壩段位於長江河床中部,全長483米,由23個壩塊構成,每個壩塊長21米,最大壩高181米,壩身受到上、中、下3層大孔口削弱,壩體變形和應力比較複雜。整個壩段布置有22個長6米、寬8.5米的導流底孔(進口底高程56m)和23個寬7米、高9米的泄洪深孔(進口底高程90m)以及22個淨寬8米的表孔(堰頂高程158m)。由於水頭高,泄洪量大,存在一系列水力學問題。就是從大壩安全來說,每個21米長的泄洪壩塊有3個開口面積為51至63平方米的泄水大洞,宛如到處是空洞的奶酪一樣。

根據周志芳和藤建任的《三峽大壩壩基滲控分析》一文,泄洪壩段位移長江原枯水河床和右岸漫灘(包括史經灘、中堡島)兩部位。

周志芳和藤建任指出三峽大壩泄洪壩段基岩中存在67條斷層和長度大於5米的裂隙5827條。「三峽大壩泄洪壩段建基岩體主要為前震旦系閃雲斜長花崗岩,其中侵入有花崗岩脈、偉晶岩脈,還有少量的閃長岩包裹體。區內共發現斷層67條,按走向分為4組。

在三峽工程論證期間,據說進行了地面核查,淺層物探,沒有發現斷層,只提基岩為前震旦紀閃雲斜長花崗岩。但是在全國人大批准三峽工程之後,才說震旦紀閃雲斜長花崗岩中有其他岩脈的侵入,斷層、裂隙一條條浮現出來。

2002年記者趙世龍報道三峽大壩出現的兩千多條裂縫,主要也是出現在泄洪壩段。

馬可安在《三峽大壩已嚴重變形危如累卵》一文中經過計算,指出三峽大壩混凝土中鋼筋用量過少的問題:「根據百度百科,大壩擋水前沿2345米長。三峽工程主體建築物土石方挖填量約1.34億立方米,混凝土澆築量2794萬立方米,鋼筋制安46.30萬噸,金結制安25.65萬噸,是世界上工程量最大的水利工程。這些數字看起來大得驚人,可是,對於三峽大壩的巨大體量,就遠遠顯得不足了。特別是鋼筋制安僅46.30萬噸,平均到總共2800萬立方米的混凝土用量,每立方米混凝土僅用了16.5公斤鋼筋。相當於每立方米插入80雙普通吃飯用不鏽鋼筷子的鋼筋用量。那根本比豆腐渣工程還豆腐渣工程嘛。」

三峽大壩每立方米混凝土僅用了16.5公斤鋼筋!並且大壩施工,層層轉包,最終由農民工完成。

另外,三峽工程還存在一系列問題,如對周邊的氣候環境造成不利影響,庫區泥沙排放存在問題等等。由於篇幅所限,這些在今後的視頻中再予以討論。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