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衛聲明罕見大篇幅使用「台灣」 分析:似乎有轉向中性或正面的可能

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台灣卻因抗疫卓有成效被全球關注,外界呼籲讓世界衛生組織(WHO)接納台灣的呼聲也不斷高漲。WHO29日發表聲明,罕見使用了「台灣」一詞,在WHO不斷被西方國家質疑在疫情爆發初期,幫助中國政府隱瞞疫情之際,此舉引發廣泛關注。

WHO在聲明中表示,目前「台灣的」感染率相對較低,WHO密切關注情勢發展,也向包括「台灣」在內的各地區衛生相關部門汲取經驗,並向全球分享最佳做法。

關於疫情,WHO秘書處按照既定進程與「台灣的」衛生專家和相關部門合作,促進快速有效的應對並確保消息流通,並說「台灣的」國際衛生條例(IHR)聯繫點能獲取信息,也可以訪問「事件信息庫平台」(EIS)等。

WHO表示,「台灣的」流行病學培訓計劃屬於「全球流行病學與公共衛生防疫網」(TEPHINET)成員、另今年2月有2位「台灣的」公共衛生專家參加WHO為應對疫情舉行的全球研究與創新論壇,與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科學家一起對問題研究做出貢獻。

WHO發言人回應傳媒時使用「台灣

WHO發言人賈撒列維克(Tarik Jasarevic)同日以電子郵件回覆中央社詢問關於WHO顧問艾沃德避談台灣新聞一事,回應文中分別使用「台灣」(Taiwan)及「台灣的」(Taiwanese)名稱。

艾沃德近日在接受香港官方媒體香港電台的採訪時,避談有關台灣抗疫的問題,且在中間掛斷電話又轉移話題,引發爭議。

賈撒列維克在郵件中並未評論,但表示前往中國考察的國際專家組負責人並未回答2019冠狀病毒疾病中有關「台灣」的(Taiwan’s)問題,並解釋「台灣的」世衛成員資格問題取決於世衛會員國,而不是世衛組織工作人員。且世衛組織正與所有衛生部門密切合作,包括「台灣的」專家。

2005年WHO與中國簽署備忘錄,導致台灣無法參與各個世界衛生大會,因此台灣無法通過WHO「全球疫情警報及反應網絡」(GOARN)分享衛生資訊的,也令台灣的衛生安全面臨風險。台灣公衛專家要參加國際衛生活動,必須事先取得世衛同意,也被要求其所屬機構要用「中國台灣省」的稱呼。

今年世衛疫情報告中對『台灣』名稱進行多次變更,從「中國,台灣」(Taiwan, China)、台北直轄市(Taipei Municipality)、台北(Taipei)再至「台北及周圍地區」(Taipei and environs)。

中央社分析,指WHO長年矮化台灣地位及名稱,此次做出的回應改以稱呼「台灣」及「台灣的」大篇幅回應,似乎有轉向中性甚至正面的可能性,雖然近期國際社會多次出現挺台灣聲浪,但在中國政府強勢打壓台灣國際空間下,後續尚需觀察。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