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醒來,驚聞方流芳老師逝世。
可能很多人並不是很了解方老師。不過,在我心中,和江平老師一樣,方老師也是一位很有風骨、很受尊敬的法律學者。
在這裡,摘抄去年8月以來他在微博上發表的一些言論。透過這些言論,我們大致可以看到方老師是怎樣一個人。
2023.8.7
暑假期間,世界各地的華人攜子女去哈佛觀光,早已是一道風景線。看看哈佛銅像的靴子被撫摸得有多光亮,大致可以計算出每天來訪的中國遊客。不過,那裡從不需要預約,出入哈佛學院的Johnson Gate永遠開放,無人看守 ——這也許是公立和私立的區別之一吧。
2023.8.8
法治的第一步就是政府必須受自己制定的規則約束,而任何規則的合憲性又都是普通人在法庭上可以爭辯的問題。走不出這一步,很難啟動運動之治到法治的轉變。
2023.8.10
清查醫藥腐敗,舉國歡呼。如果不是等到積弊成山、深固難徙的時候,再出手撼動,百分之九十的損失都可以避免——即使豁免醫療事故的賠償責任,一元回扣,給國家和個人造成十元直接經濟損失是不會誇張的——放任不僅是人禍之源,而且把人禍的危害放大了若干倍。
2023.8.16
中國要整治醫療腐敗,起點就是:官員與平民就醫機會平等;中藥與西藥按同一臨床標準評估、統一招標和投標;主治醫生的收入、待遇至少與處級官員持平。
2023.8.29
在電視新聞看到了大批從緬北營救回國的被裹挾者,詐騙的手法好像就是一個改良版的「賣豬仔」。這些同胞在何種程度受騙、受裹挾,他們在參與詐騙的過程中,有過痛苦的內心掙扎,還是腦子已經被「想贏就要拼」、「心狠才能發」之類的口號格式化了?
口號是一種強力洗腦劑,人們會從口號中發現屈服、適應羞辱、告密、檢舉親屬、殺熟和虐待他人的正當性——「活下去比什麼道理都強」。口號讓人放棄思考,用苟活代替倫理,這是很可怕的墮落。回顧華人移民史,凡是華人移民始祖所到之地——馬尼拉、巴達維、加里曼丹、古巴、洛杉磯、緬甸、泰國、越南——幾乎都發生過種族滅絕的大屠殺。
2023.9.1
援外項目往往是腐敗高發區,而且追查難度極大;會計、審計規則的差異,外交政治主導的債務豁免,「不可抗力」以及保險理賠信息不公開等諸多因素交織在一起,沒有人能看明白援外財務是否合規。
2023.9.2
缺乏批判思維,主要原因是缺乏表達自由。由此產生兩種人格:
其一,槓精,也就是所謂「反駁型人格」。他們最初聽到那些讓自己反感的、來自「權威」的話,即使罵在心裡,臉上還在裝笑、點頭,還在一本正經記筆記。久而久之,假裝順應的身體語言就會弄假成真,讓人放棄思維和表達。但是,一旦進入說話「無後顧之憂」的場景,長期壓抑的抬槓本能就被激活了,槓精的語言特點是反問句主打,沒有敘事、不講邏輯,一個反問句戛然而止——他們似乎是在通過抬槓補償自己的人生損失。
其二,「歌德」。文革期間,不少人熱淚盈眶地呼喊口號,跺腳、踢腿、揮臂、唾沫飛濺,那都是「歌德」荷爾蒙驟然上升的表徵。其實,這與在古代的唱和、磕頭、山呼「吾皇萬歲」都是一個路數。「歌德」的深層結構是站隊思維,在「好得很」還是「好個屁」之間選邊站隊。
思維和表達都是能量,一旦受到壓制,能量催生「反駁型人格」和「歌德」精神的潛移默化的力量也就不奇怪了。
2023.9.2
體面的大學都非常珍惜自己不可複製的財產——傳統、聲譽,那裡的錄取名額供不應求是一個不可改變而令人不快的現實,儘管如此,它們也決不會通過「橫向聯合」、「品牌特許經營」等方式進行擴張。大學畢竟不是星巴克、肯德基、麥當勞、君悅酒店之類可以通過品牌特許經營而賺取快錢並滿足市場需求的行業。
2023.9.21
如今,網路上針對知識分子的語言暴力、仇恨言論已超過文革。「叫獸」、「專家」、「公知」已成一種公開的污名化。即使在文革期間,「臭老九」也不是一個公開的稱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人們心有不滿,不滿需要宣洩,而把一盤散沙的知識分子作為宣洩對象是不會有任何風險的。
2023.10.4
許家印雄辯地證明了博主20多年前講課提出的一個命題:成為債務人是一種強大的優勢,它代表了債務人轉移風險和綁架債權人的能力,這是從法律本身永遠無法得到解釋的能力。法律解決不了政治問題。
2023.10.6
(「搞科研」)每年都有億萬資金用來「搞科研」。人文社科類的「科研」與命題作文一模一樣,出錢的人定下題目,成百上千有志之士蜂擁投標,證明自己是命題作文的最佳寫手。這種「成果」能否區分優劣,姑且存疑,出錢的人若捂住口袋,等「成果」面世,有讀者、有影響之後再獎賞,也比事先付款訂購命題作文稍微靠譜一些——古往今來,世界上沒有一篇傳世之作是贊助人事先付款「搞」成的,以後也不會有。
房地產買賣與抵押貸款,現有合同紕漏百出,也不知是否通過招投標渠道選定。如果政府拿出一百萬「科研經費」,讓有能力草擬合同的律師競標,雖然也會有種種弊端,但比事先付款定購命題作文肯定要合算一些。
2023.10.9
在「淘寶」搜索一下,還能找到一些有關恆大的書籍,如:「恆大傳奇:解密許家印」,張守剛著,人民日報出版社;「中國恆大之騰飛」,方志遠著,廣東經濟出版社;恆大許家印:苦難是我的財富,郭弘文、徐亞輝著,台海出版社;許家印,內部講話,孫琦著,新世界出版社….,想到這些書很快會成為禁書,就像許家印的名字會從校友名單剔除一樣,忍不住下單買了幾本。儘管這些書籍都是自我吹噓或肉麻吹捧,但還是保留了獨一無二的、不可複製的信息,任其隨着人事消亡而湮沒是一個會讓人惋惜的損失。
2023.10.9
許家印是一個熱衷政治、欣賞個人崇拜的企業家,與中國公司始祖的趣味迥然有異。十八、十九世紀中國移民在東南亞創建「蘭芳公司」、「大港公司」、「義興公司」、「十三條公司」、「義福公司」…..,都是民間力量的聚集,它們總是遠離殖民當局,而它們一旦與殖民當局合流之日,就是末日來臨之際。
為什麼政治和商業總是纏繞在一起?為什麼商業公司的發展走不出「官商合流」這樣一條「西風瘦馬」的千年故道?儘快我並不贊同「一刀切」、一個模式的「政企分開」,但「政企分開」的話語至少可以成為一個研究的支點。
可是,「政企分開」流行一陣之後,如今又有許老闆的一句擲地有聲的大實話「恆大的一切都是D給的」,實際上這話不過是「雨露雷霆,皆為天恩」的翻版而已,但確實生動。
2023.10.9
現有的商品房預售合同將購房者置於任人擺布的地位,購房、面積計算、貸款、物業管理在交房前都由賣方單獨決定,購房者無從發聲。連法律服務也是單方的,購房者個人處於單獨或聯合都無法聘請法律顧問的狀態。沒有什麼比這種名為「合同」的單元房買賣更為冷酷、露骨的綁架了。
2023.10.10
在「階級鬥爭為綱」年代成長起來的人,有一種生存本能:每當一個與自己沾邊的人被「打倒」之後,同事、鄉鄰、同學立刻與他「劃清界限」(摘清自己)、「反戈一擊」(選邊站隊);對倒下的人不踩一腳、不啐口水,絕對屬於季羨林所說的在「公有制單位」很難找到的義人。許家印「博導」、教授、「傑出校友」落馬之後的遭遇再次證明了以上現實。教育校友知恩圖報,宣傳「一生一世F大人」,言說者自己都不信。
2023.10.11
王立軍、賴小民、許家印……「教授」、”博導”群前赴後繼,究竟傳遞了什麼信息?
文革之前,再不顧體面的大學也不會把一個官員、一個商人聘為教授,再貪圖虛榮的官員、商人也不會欣然接受「教授」頭銜(那時沒有「博導」)。如今,跨界「教授」、「博導」層出不窮,而院士卻被禁止發表跨界「學術觀點」,如此矛盾的政策又意味着什麼?
倘若還有王國維、陳寅恪、顧炎武這樣難以割捨傳統的「遺民」在世,他們會有何回應?
2023.10.12
如果哪個高校能寫出一份中、英文雙語的教授聘用合同,把包括「末位淘汰」、「不當言論」之類的懲治措施說明白,那一定是大學治理的一個奇蹟。可以斷言:在可預見的將來,這一奇蹟不會發生。
現在的大學管理者,多為文革後期的紅小兵,該讀書的時候,他們都在寫大字報、寫「小評論」,稍有出息就開始抄襲,抄襲成名就充當「筆桿子」了。紅小兵比紅衛兵的靈魂更為空虛。
2023.10.14
讀完「恆大許家印」和「許家印內部講話」,發現兩本書都是同樣的體例,每章開頭都是用長方形框摘出一段許家印語錄,然後,圍繞語錄展開詮釋,而詮釋沒有一丁點兒推理、分析、建構、解構,都是宣揚語錄帶來奇蹟、用個案證明「精神變成物質」的道理,與最粗糙的見證神跡的聖經解讀是一個套路。許家印1958年出生在一個無神論國家,讀小學就開始了文革,當時的小學課本絕對排除了宗教影響。那麼,這樣的文體、寫作套路來自哪裡?我以為,還是來自牽動億萬人說話、寫作習慣的「活學活用」文體。
從1969-76年,「活學活用」文體曾經是最為流行的範文,如:「用MZD思想指導針灸」、「用MZD思想指引養豬」、「用MZD思想戰勝棉鈴蟲」、「用MZD思想指導計劃生育」等等,都曾經耳熟能詳。語錄產生巨大的精神力量,精神力量最後又帶來立竿見影的「物質」改變——各行各業、男女老少都在重複同樣的故事,「活學活用積極分子」就是用這樣的套路創作他們的「處女作」,一發而不可收拾。
如果進一步解構「恆大許家印」、「許家印內部講話」的句型、常用詞,可以發現:(1)構成中心意思的文句,都是「要如何」、「一定要如何」、「堅決要如何」、「必須要如何」……,這是文革流行的「表決心」體;(2)簡單搜索一下,文章使用頻率最高(待證偽)的單詞是當下流行的正能量詞彙——「拼搏」,這大概算是「與時俱進」了;(3)文革期間,還有一類「鬥私批修」文體,那就是自我貶抑,用以襯托偉大精神,現在「寫檢查」的時候還有人用。
鄧小平說:「教育失敗是最大的失敗」。這話讓我思考了許久。我的領悟是:問題出在迫使人們放棄思考的、「範文」一統天下的語言環境,每個人都在「自覺」地篩選文字,只把那些可以轉化為「正能量」的文字放上檯面,可對人言的書面和口頭語言都充滿了文飾。於是,思維與表達之間出現了巨大的鴻溝,「話語權」也就註定成為一句說了玩玩的笑話,這是幾代人的宿命。出路在哪裡?看來,還是要認真思考鄧小平以上那句話,並且記住每個家庭的長輩的教誨「不聽老人言,吃苦在眼前」。
2023-10-18
這幾年,流行硬氣說話,諸如:「應管儘管」、「應封盡封」、「應關盡關」,而所謂做事決斷就是不惜代價、不留餘地,沒有商量。
如今,規章禁止「校外培訓」,好像學校教育已盡善盡美,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所有需求。學生、家長不滿學校教育,但他們毫無怨言,自費補強,這是多麼通情達理的人民!如今,這也「非法」了。然而,古今中外,校外學習是任何禁令都無法阻攔的,受損害的只能是那些經濟條件比較一般的學生,他們無法承受高昂的培訓費——保守估計,京城一個高中生的課外學習費用大約是每月1.5萬元。禁令一出,立竿見影的效果是「一對一培訓」翻倍漲價。可以預見:禁令只會推動更多的人去海外讀書、擇機移民,正是所謂「為淵驅魚,為叢驅雀」。收起
【當天補評】國內高等教育人為地不能滿足學生們的需要,那就只能海外求學,甚至經濟能力不足以去歐美日的家庭,還可以考慮泰國、馬來西亞等相對便宜點的國家。
……
方老師的微博上,有很多內容。限於篇幅,這裡不再摘抄。感興趣的,可以自己去看。
方老師千古。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憲跬刑辯
本文由看新聞網轉載發布,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看新聞網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文章或有適當刪改。
本文網址:https://vct.news/zh-hant/news/53f162f0-442a-4de8-9719-04cfd399bd2f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