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古。
日前,交通運輸部公布了新修訂的《快遞市場管理辦法》,自2024年3月1日起施行。其中規定,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未經用戶同意,不得代為確認收到快件,不得擅自將快件投遞到智能快件箱、快遞服務站等快遞末端服務設施。
看着這些各部委不斷地在推出各種行業管理辦法,我只有不停地搖頭。
要知道,快遞業是中國受到管制最少的行業之一,也因此,中國的快遞業成為了全世界效率最高的快遞產業。
中國快遞業的價格,在歐美人看來,是不可想象的。
在2021年爆發的快遞行業價格戰中,義烏地區0.3KG以下的快遞收件價格從1.6元下調至1.2元。
你能想到嗎?1.2元,從義務發到東北,需要倉庫,需要發單,需要中轉,需要貨車,需要分揀,需要最後快遞員送到驛站,還需要驛站進行整理。
一個快遞從商家出發到達消費者手裡,各個環節加起來的服務人員就十幾個了,但是僅僅收1.2元。
價格就是效率的體現,經濟發展的一個最重要特徵就是消費品價格不斷的下降。二十年前,郵政發個包裹,得幾十塊錢,還是在工資干把塊錢的時候。
這說明這麼些年,政府對快遞業的少干預是正確無比的。
沒有高效的分工合作體系,是不可能做到這個價格的。
要說,中國最值得驕傲的行業,不是手機,不是5G,而是快遞。因為這個行業,最能代表中國的市場化水平。
正是對這個行業的管制少,比如,大部分快遞員是個體經營者,沒有勞動法管制,比如,快遞業稅收也比較低,所以中國才有一年發一千多億單、超級發達的快遞業。
快遞業的發達,還極大地降低了消費者的成本。想想,一年1300億單,快遞業要是每單漲個四五塊,中國人買同樣的產品,就得增加五六千億的支出。
這麼好的、領先全球的一個行業,你管他幹什麼?
從交通運輸部發的這個規定來說,看起來是為了消費者,實際上完全是拍腦袋的錯誤政策。
因為,快遞要不要送上門,消費者自己可以選擇的。
你只要和商家說一句,我要順豐,並補上差價,馬上就能送上門啊。這麼發達的快遞市場,有什麼消費者需求是滿足不了的呢?
你要是都想送上門,只在京東不就行了,京東自營全是送上門的,就是貴個20%左右,大把有錢人,就從來只用京東啊。
快遞送到驛站和快遞箱,不過是現在成為了默認的一種選擇。而要求送上門,反而成為了客戶需要個性化溝通的一種選擇罷了。
消費者不是不能接受。如果不能接受,他就不買了。
一個人的行動,才表示真實的偏好。
既然消費者依然在網上大量購買,就說明,他們真實的偏好,就是接受這種快遞方式。
這些部委,把網上的一些輿論,當作政策出台的依據。這些部委們要學一點經濟學常識,那就是言論無代價,行動才是偏好的反應。
沒有錯,網上的確很多人吐槽快遞,這很正常,誰都想又便宜,還更好。但這些吐槽的人,大多數是離商業很遠的人群,有家庭主婦,甚至有大量的老人。
他們對商業的認知是非常低下的,但你要知道,現在連八十歲的老人家都在網上評論了。
他們根本不了解快遞業的運作機制,只會說,以前怎麼可以送上門呢?如果能送上家門,還是這個價格,那誰又不喜歡呢?
1.2元,你還想送上門?想什麼呢?從義烏送到你家怎麼可能是這個價格,你點個外賣配送費都要四五塊起步了。
沒有1.2這種快遞價格,哪來這麼多幾塊錢就能在網上買到的東西?
他們還想用快餐的價格吃龍蝦鮑魚呢。你們是不是要規定快餐店,必須供應龍蝦呢?是不是要規定龍蝦只賣五塊一斤呢?
但這種吐槽,不是消費者的真實偏好啊。
真按交通運輸部這種管理辦法實施下去,結果只有一個嘛,就是快遞業全部漲價,從一塊多一單,變成了四五塊一單。
只要坐在辦公室的領導們,去看一眼快遞員是怎麼工作的,你就會明白了,要想現有價格上不漲價,還送上門。一個快遞員一個月最多只能賺個五六百塊錢。
也就是說,這種模式是不可能在市場上成立的。如果可以低價,又可以讓快遞員送上門,這個商業模式成立的話,早就有快遞公司這麼幹了,他們就可以把順豐乾死了。
任何行業競爭的方向不都是,便宜、質量好嗎?
快遞業這麼多年競爭下來的結果,不是越來越快了嗎?不是越來越便宜了嗎?這就是迎合消費者需求的結果。
這些結果是政府規定帶來的嗎?十年前,你規定快遞必須三天送到,他就能送到嗎?不行啊,得依靠整個行業的效率革新、商業模式革新。
你規定快遞一單必須多少錢,你能做到嗎?不能,事實上,快遞業的迅速降價,就是驛站的出現,讓最後一公里的成本降低,使得快遞員可以一拉就是一車貨,直接倒在驛站就可以了。
他們送一份快遞才五毛錢。如果你讓他們每一個都打電話送,然後這個不在家,那個說下午送,然後要一個一個送上去的話,結果是什麼,50單都會完不成。
一些傻子說,快遞公司壓榨快遞員,讓快遞公司提高提成不就行了?一共1.2,全給快遞員了,快遞員一天的收入也才六十塊。貨車司機不要錢嗎?分揀人員不要錢嗎?快遞公司不要交稅,不要利潤嗎?五毛已經是快遞業中最大的一個成本支出了。
驛站就是創新的商業模式,讓快遞價格變低的利器。
強行搞這種規則,行業不調整的話,只有漲價一途,最終,9.9的商品,就要從市場中消失了。最終誰受益了呢?
消費者買東西貴了,快遞員收入少了,驛站倒閉了,商家賣貨變少了。全是受損者。
我覺得中國的政府部門官員,應該要懂一個基本道理,那就是,最懂消費者的,從來不是坐在辦公室里的官員,而是市場中每一天在競爭的企業家們。
任何消費者的不滿,對於他們來說,都是商業機會,都叫作客戶的痛點和需求。
快遞業之間的競爭無比激烈,就連順豐這樣的巨頭,都要參與價格戰,不參與,他就死定了。
如果有市場上潛在的消費者需求未被滿足,官員們不必擔心,他必定成為另一家企業戰勝競爭對手最重要的進攻方向。
你一個政府部門,懂市場嗎?懂消費者需求嗎?懂商業嗎?
你們根本不必要關心企業要怎麼服務於消費者,這是企業家的職能,不是政府部門的職能。
不要錯把消費者不真實的、甚至是無知的吐槽當作民意去迎合,這樣的結果,最終只能帶來政策的反覆,讓這些部委的政策變得沒有預期。
因為消費者會用行動來反應他們的偏好,等到快遞價上漲幾塊了,所有的產品價格上升了,那最後,給你們的就是罵聲一片。你搞這種管理辦法的結果會讓消費者滿意嗎?當然不會。
當然,對於這樣的政策,我認為,也是一種無效政策。
電商平台只需要修改一下就可以了,比如,在選擇配送方式時,標明要不要送上門,送上門加十塊,那不就行了?
這有什麼意義呢?你以為大部分消費者會選這個加十塊的嗎?原來包郵賣10塊,現在要20,有多少人會選送上門呢?一旦代價清晰,他們馬上就不吐槽了。
行動馬上會體現他們的偏好,這時,他們就會說驛站好了,因為便宜。
各種部委實在沒有必要刷這種存在感,企業只要沒有欺詐,沒有違法,那麼,怎麼服務消費者,完全不必你們操心,在辦公室喝喝茶、刷刷短視頻多好?
中央多次提出不要出收縮性政策,要和鼓勵企業發展的宏觀政策保持一致,要構建好的營商環境,但你們就是喜歡出來折騰,何苦呢?難道規定企業服務消費者的具體方式,是一種好的營商環境嗎?
不過是給企業綁手綁腳罷了。
如果每一個部委都天天追求管這個行業、那個行業,給各種行業套上枷鎖,那還搞什麼經濟發展?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古老闆的老巢
本文由看新聞網轉載發布,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看新聞網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文章或有適當刪改。
本文網址:https://vct.news/zh-hant/news/4d6e205e-2dca-44c9-9ec7-f54fa20cc25a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