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稿】夜居生態園

2022年7月11日,一家七口由溫哥華列治文區去溫哥華島,市區與島海灣相隔,上要由大船擺渡,渡船可以容納350輛小車,海上行駛一個半小時。輪船由上層甲板到下層貨運室根據不同功能共分六層。我拿着手機一邊欣賞一邊拍照,遠山近海,風景如畫。遠瞧藍色的海面上一道彎曲起伏的青黛色山脈,中間突兀起一座亮麗的白色的雪山,雪山上空是湛藍色的天空,藍色的天空上幾朵白雲在變化飄動,太陽快要下山了,餘暉映紅着海面,海鳥從空中躍過,風光瞬息萬變,我直想把美麗的風景一幕一幕定格下來,打包發給國內親朋好友,讓大家一起分享這遠方清新秀美的景觀。汽笛聲響了,輪船快到岸邊,人們紛紛上車,準備在一片新的天地上放飛心情,享受天上人間。

登島後行程二十分鐘,來至一個山林里,四野林木籠罩,中間大片長着未收穫的莊稼田野,莊稼的旁邊隱約錯落着高低不同式樣的低矮房舍,遠瞧,好像一座印第安土著人當年的原始住宅。開始,我以為走錯了路,闖入被人丟棄的荒林宅院,而假裝老道的兒子不吭不哈,開車繼續前行,行至建築跟前下車說:這就是今晚下榻的地方。孫子們聽後,驟然一愣,說:這怎麼可能?真的,乍一看,房子與豪華酒店相比,簡直是風雨飄搖無人料理野外乞丐露宿的地方,現代人怎麼能在這兒住宿呢?這時,一位六七十歲西人老太笑嘻嘻出來迎接,她介紹說:這是她家的一所原生態家園。房子經過專家精心研究設計,以原始部落的風格用完全的自然原生態材料一點一滴完成,每施工一個工序,都要經過政府有關部門和設計者嚴格驗收才能進行下一步工序,房子前後花了十年功夫才基本竣工,現在作為教學作品,經常有大中學校學生參觀學習,有北美各地專家前來參觀學習。她還說:房子名曰:治癒房,養生房。她雖是房子的主人,但無權改變房子每一個細節的樣貌。房子不為招客住宿,完全為愛好者提供原生態生活體驗和認識。前來住宿者,都是有所了解的文化學者。這兒是她家300英畝地的農場,男女雇員十多人,牛羊成群,雞鴨遍野,精心管理,完全無化肥農藥綠色田野。

經老太神乎其神這麼一說,我興趣盎然地仔細從遠及近,從外到里,仔細品味這所院落不同風格的建築。房子低矮,屋面長滿野草野花,曲折不平。牆根完全用不規整的亂石堆砌起來。細膩的原砂石牆面也不在一個平面上,牆壁上開了大小不等的五面窗子,窗子周邊用赤紅色圖騰式的符號無規則向外伸長。大門上方鏤空裝着一面透明玻璃,從內從外透視形成一副奇特的古色古香油畫。除過我們登記住宿的獨立屋外,周圍分布多座大小不等,形狀各異,色彩古拙的建築,合起來形成一個與眾不同的群體,好像一群不同種族不同膚色的原始人,從不同地域聚集在一起用不同語言談天說地。進我們居住的房門,醒目標誌:為保護原生態建築,進門不許穿鞋,不許用自己帶有化學性的香皂牙膏等。果然,踏進門檻,一種從未見過的古怪畫面撲面而來。堅硬的砂石地板潤澤光滑,柔和溫馨的牆面新穎別致,古樸奇特的門窗透射着彩光,木柱上的原木丁疤痕成為點綴的裝飾品,座椅也是原生態細砂石經手工造型打磨而成,厚重的牆壁面層上鑲嵌着放光的珍珠,星光點點,璀璨奪目,連門栓及拉手和衣服掛鈎都是選擇堅硬的原木打光油漆自然而成,加之室內擺設不同風格的泥胎雕塑,整個房間顯得千奇百怪,好像進到一個遠古時代的古董寶殿,看不夠,悟不透。正值炎熱的夏季,進門涼風習習,清爽舒心,一天的奔波勞頓頓時消散。我曾有幾十年的建築體驗,現代成型模式的一磚一石建築施工並不難,難的是無規則的一堆原始材料要讓其變成意向中的成品難上加難。邁步室外,進入田野,純粹的牛羊雞農家肥聞不見一點腥味,原來牲畜的飼料科學化,既無公害又消臭味。遠方,好像有幾位頭戴白色便帽身穿黑色長裙清瘦的阿米什婦女在田間勞作,這兒,遠離塵囂,一派田園風光,真是養生的好地方。

走南闖北,從來沒住過沒見過這樣的房子,今晚一宿,估計今後再也看不到與此相一致的屋舍了。見世面見世面,這一幕,在自己生命圖版上打印下新的畫面,每一作品都像畢加索的油畫以驚人坦誠隨心所欲描繪多姿多彩的人間生活。人類應該多元才顯得精彩,單一的東西不論多高多大,時間長了都會感到膩煩。一張白麵餅子,加上各種調料菜餚吃着才有味道。建築是凝固的音樂,變換的音符才能感受到音樂的悲歡離合,酸甜苦辣。古建,是人類演化行程中留下的化石,保護保存是對生命的敬畏,想到故國被毀壞的千千萬萬珍貴的文物和古建那是多大的罪孽呀!

在帶着原始色彩的房間環境裡住了一晚上,好像生命夢幻般穿越到遙遠的遠古時代,早晨起來穿上現代人的衣裳,思想卻沉浸在古代的遠方。房東早餐招待,我們與房東及工作人員一起用餐,牛奶麵包,格外香甜,臨走分手時依依不捨,不時地回頭看看,再見了,一片特異的深宅大院。

作者:拜懷德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