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急需發錢消費

一、中國經濟總體穩定增長,但也面臨諸多困境

國家統計局近期發布的國民經濟運行數據顯示,中國經濟雖然總體穩定增長,但同時也面臨諸多困境,其中一個主要問題是部分行業產能過剩而有效需求不足,包括有效消費需求和有效投資需求都不足。中國製造業增加值占全球的比重從二十年前(即2004年)的8%,提高到現在的31%,但中國人口現在只占全球的17.5%,消費只占全球的13%,產能與消費之間存在比較大的缺口。

產能與消費缺口的一個後果是就業不足。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24年4月,全國城鎮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歲勞動力失業率為14.7%。根據教育部發布的數據,2023年中國高校畢業生達到1158萬人,2024年高校畢業生人數上升到1179萬人,高校畢業生規模連年創下歷史新高,就業壓力還將持續。

根據財政部發布的數據,2024年1-4月, 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0926億元,同比下降2.7%,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89483億元,同比增長3.5%。財政收入下降,或與企業盈利邊際降溫、土地出讓金下降有關。一些地方為了增加財政收入而追繳過去的稅款。例如,今年6月12日,上市公司博匯股份宣布停產,而在3月份,博匯股份收到要求補稅5億元的通知。

中央出台了許多刺激消費和提振經濟的政策,但一些政策並未達到預期效果。2024年5月末,狹義貨幣(M1)餘額64.68萬億元,同比下降4.2%,為有數據以來最低值。M1下降主要是由企事業單位活期存款減少形成的,尤其是企業活期存款減少。企業定期存款是不算在M1當中的,而計入M2。企業為什麼放定期存款,而不放活期存款呢?企業如果要投資,就要買原材料、支付工資等,需要開支票,而只有活期存款才能開支票,定期存款不能開支票,所以企業如果在短期內投資,就會放活期存款。現在企業投資意願下降,而定期存款利率比活期存款高,所以企業減少活期存款,而放到定期存款去了。

房地產是經濟下行的一個典型行業。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4年1~5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40632億元,同比下降10.1%;其中,住宅投資下降10.6%。房地產開發投資已經是自2022年4月以來連續26個月下跌。1~5月份房地產開發企業房屋施工面積同比下降11.6%,其中住宅施工面積下降12.2%。房屋新開工面積下降24.2%,其中住宅新開工面積下降25.0%。今年5月17日,住建部、自然資源部、央行、金融監管總局聯合發布多項重磅政策,包括首付比例下降,利率下限取消,地產信貸政策放鬆力度空前。但517地產新政的效果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由於被裁員或降薪等原因,許多貸款買房的居民無力償還房貸,棄房斷供的居民越來越多,導致法拍房急劇增多。中指研究院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法拍房掛拍總量達到79.6萬套,創下新高。2024年1月全國法拍房掛拍10.04萬套,同比增長了48.2%。

在投資方面,由於房地產行業仍在處於低位,所以總體來說產能嚴重過剩。以往可以通過投資拉動,但是中國的基建需求已經趨於飽和,例如高速公路和高鐵里程已經是世界第一。如果大幅度投資項目,可能會是巨大的浪費。

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近年來,中國A股市場持續低迷,上證指數多次跌破3000點。可以說,A股是一個虧錢效應爆棚、賺錢效應極低的市場。相比之下,美國股市、印度股市卻連創新高。

據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毛振華教授的估算,2023年相較2021年,居民部門的房產資產累計縮水約9.8萬億,銀行理財累計縮水2萬億,股票累計縮水約5.4萬億,資產價格的持續下行導致居民資產負債表的惡化,居民部門不敢消費、預期走弱,加劇經濟供需失衡的矛盾。

二、中國家庭的消費水平嚴重偏低

與大多數高收入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體相比,中國居民最終消費支出的GDP占比偏低。觀察2012至2021年間主要國家的GDP需求結構,中國居民消費率(居民消費/GDP)只有38%,低於全球平均水平18個百分點,投資率(資本形成/GDP)則高了19個百分點。與發展階段相同的中高收入國家相比,中國居民消費率低了9個百分點,投資率則高了11個百分點。與高收入國家、尤其是美國相比,消費低、投資高的特點更為顯著。

1983年,中國職工總工資占GDP比重最高為33.89%,居民可支配總收入和居民消費支出水平占GDP比重分別為62.45%和52.01%。到2022年,職工總工資、居民可支配總收入和居民總消費支出占GDP比重分別為24.02%、43.03%和28.62%。

中國家庭的消費水平偏低,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是因為大量增發的貨幣主要流向了央企、國企和地方城投,而不是流向民企和居民手中,廣大的普通家庭沒有足夠的錢來消費。

二是因為人們對未來的預期缺乏信心,擔心未來收入下降,而不敢大膽消費。在這種情況下,居民預防性儲蓄大幅增加。

三是因為在國民收入的部門分配中,政府部門占有了過高比重的收入。

現行的財政和貨幣政策表面上寬鬆,但只是把錢發給了企業而沒有發給家庭。如果企業對於消費市場和人口趨勢持續悲觀,那麼企業並不會增加投入。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要發錢給家庭。所以急需出台強有力的刺激消費政策,把新增的貨幣直接發給家庭。

三、給家庭發錢,採用財政赤字無需擔心通脹

有人擔心,給家庭發錢會不會引起通貨膨脹呢?這裡的前提條件,就是要看產能是否有餘力以及就業是否充分。現在中國恰好處於產能過剩、就業不充分的階段,所以通過刺激消費,可以把閒置的產能和勞動力利用起來。中國現在面臨的並非通脹而是物價負增長,正好需要赤字財政刺激。當然,赤字財政並不能成為一種長期使用的方案,在通脹周期中可以適當回調。但在目前這個階段,也沒必要將赤字財政視為洪水猛獸,而是要從經濟學角度來考慮其具體的可行性。

在經濟蕭條周期通過財政赤字來刺激經濟,實際上就是著名的凱恩斯理論,在二戰以後,凱恩斯理論已是得到普遍認可的經濟學理論和宏觀經濟調控手段。至於通過財政赤字來刺激經濟的適用條件,則是在通縮背景下存在需求和就業的不足,正好是中國目前面臨的局面。

根據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在需求不足的情況下,財政赤字支出會有明顯的乘數效應,而且不會引發通脹擔憂。因此,用財政赤字發育兒補貼,將具有明顯的拉大經濟效應,還有利於長期經濟創新活力。而且,直接發錢或者發消費券比降低利率等其他刺激政策見效更快。

所以如果希望靠發錢刺激消費,可以通過財政赤字的方式。對於有鑄幣權的主權國家來說,財政赤字可以向央行借債,這樣的操作實質上只是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上的一個數字,這就是所謂量化寬鬆。

以日本為例,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30多年,日本一般政府總債務占GDP比重持續攀升。根據IMF數據,1990年日本一般政府總債務占GDP比重僅有69%,但1996年就突破100%,2009年突破200%,2022年則高達261%。橫向來看,日本成為世界主要經濟體中政府債務率最高的國家。日本在過去幾十年裡,通過大量財政赤字來維持就業和價格的穩定,成功維持了低失業率且基本沒有通脹。

目前中國經濟要擔心的是通縮而不是通脹,物價下降會導致人們的消費意願減弱。而且,物價下降了,卻在暗中讓個人和企業的負債增加了,因為持有資產實際價值縮水了,而對銀行的抵押貸款卻沒有減少。這就是經濟學中典型的「資產負債表」衰退而導致的經濟衰退。解決的辦法就是通過增發貨幣來避免通縮。

除了通過財政赤字方式發錢以外,還可以通過其他方式籌措資金來發錢。毛振華教授今年3月在中國宏觀經濟論壇上發言,提出分批發放10萬億現金補貼(人均7000元,約1000美元)、減少10萬億基建支出的建議。從資金來源上看,有多種途徑可以為現金補貼籌措資金。一方面可以動用國有企業一年的利潤,2023年國有企業利潤為4.6萬億元。另一方面可以對現有財政支出結構進行調整,將此前用於基建的財政支出,特別是將無效、低效的基建支出壓降,轉為居民部門的消費補貼仍有巨大空間。此外,還要破除「消費就是浪費」這一傳統觀念。我們看到很多地方,包括美國和中國香港在疫情期間經濟維持了良性循環,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居民在現金補貼的支撐下避免了需求的收縮,其中香港每個居民發放約2.5萬港幣,美國為每個居民發放了約3400美元,消費對維持經濟繁榮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四、給育兒家庭發錢是一舉兩得

通過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來解決當前經濟需求不足的問題已經逐步成為經濟學界的共識。有些經濟學家主張通過發放消費券的方式刺激消費,我覺得其實發放現金更容易操作,而且並不會偏向個別商品和行業。更好的且更加公平的方式是發錢給育兒家庭,因為育兒家庭承擔為社會養育孩子的負擔,同時有助於解決中國現在面臨的嚴重少子化問題。

在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同時,中國的生育率和出生人口也面臨下行壓力。2022年生育率只有1.05,僅相當於更替水平的一半。從2017至2023年,中國出生人口已經連續七年下降。根據七普修訂數據,2016年出生人口達到1883萬人,出生率為13.57‰。而2023年出生人口只有902萬人,出生率只有6.39‰。可見,2023年出生人口和出生率均不及2016年的一半,創下1949年以來新低。

中國成為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之一,原因是多方面的,這裡既有國際普遍規律性的原因,例如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年輕人追求個人的獨立自由享受等等;但也包括國內特殊的原因,比如生育養育教育成本過高,房價收入比過高、托兒所奇缺等因素。中國的生育成本相對於收入幾乎是世界上最高的。

而給育兒家庭發錢,是降低生育成本最主要、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可以看到的是,自放開三孩政策實施以來,越來越多的地方出台或擬出台育兒補貼的相關政策,拿出真金白銀來鼓勵生育,但目前看補貼力度仍遠遠不夠,低於大部分歐洲國家,也低於日本和韓國。要提升中國的生育率,需要加大給育兒家庭發錢的力度。

中國經濟急需發錢消費
網絡圖片

給孩子發錢,短期看有利於刺激消費和投資信心。如果把錢支付給了家庭,可以刺激、增加各種消費需求。如果能夠提供更好的貸款政策,給到這些多孩家庭買房的話,更可以刺激房地產。長期看,人口的增加能夠提升中國的創新力和競爭力。為什麼人口對於創新如此重要?首先體現在規模效應上。人口規模是創新的一大優勢,一個人口規模大的國家中的企業擁有更多的優勢。而宏觀經濟的穩定增長、經濟環境的持續向好,反過來也有利於整體生育率的提升,為人口增長提供更好的環境,形成良性循環。

從回報上來講,鼓勵生育的錢從財政轉移支付給了家庭,並沒有浪費社會資源。如果鼓勵生育有效果,也就是說家庭因此多生了個孩子,那麼只要這個孩子長大以後對社會的貢獻大於鼓勵生育的錢,就是有正回報的,也就是額外創造了更多的財富。

我們建議發錢刺激經濟,與2008年金融危機時提出的四萬億計劃是不同的。2008年的四萬億,主要投向了保障性住房和基礎設施建設,而我們建議的發錢,是直接發給家庭,尤其是育兒家庭。給育兒家庭發錢比以往的基建投資更加有長期的回報。發錢刺激經濟是否健康,最關鍵是要看是否會有長期好的回報,如果投資擴充一些過剩的產能或者一些低效的基建項目,未來就會加劇產能過剩,金融壞賬等問題。但是給育兒家庭發錢不會引起過度投資,而是產生更多急需的新生兒。

生育福利的資金來源來自於全民稅收,這對單身和丁克家庭是否公平?從長期而言還是公平的,因為孩子未來對整個社會的稅收和社保的貢獻,會惠及所有人,其中也包括不生孩子的人。現行的稅收制度和養老金制度實際是生孩子的人補貼了不生孩子的人,提供生育福利只是糾正了這種不公平。孩子是未來的創新者、建設者、奮鬥者和納稅者,所以育兒家庭其實是在為國家的未來而辛苦地撫養孩子。給予這些家庭足夠的補貼,不僅公平,而且必要。

五、給家庭發錢的具體政策建議

建議按照孩子的數量針對家庭發錢,具體的政策建議如下:

一、現金補貼:給予每個一孩每月補貼1000元,給予每個二孩每月補貼2000元,給予每個三孩及以上每月補貼3000元,直至孩子年滿20歲。

二、個稅和社保減免:對於二孩家庭,實行個人所得稅和社保減半,三孩以上家庭個人的所得稅和社保全免(對於特別富裕的家庭,可以設定一個封頂補貼的上限)。

以上生育支持措施的財政支出,估計會占GDP的2%-5%。當前中國經濟的投資和消費的需求低迷,幾萬億發給了家庭也同時提升了消費,孩子的相關消費可以帶動了房地產,耐用消費品等相關產業。多了一個孩子需要買更大的房,更大的車,這正好可以拉動現在的消費需求。另外如果生育率提高了,有更多的人口,未來對中國經濟的長期預期就會比較樂觀。人口規模是創新的基礎優勢,中國的在新能源領域的創新近年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就是得益於其世界上最大的市場和人才規模。

結論:

目前中國經濟面臨種種困境的根本問題是有效需求不足,家庭的消費水平偏低,而根本原因又是家庭沒有足夠的錢消費,也沒有足夠的錢養育孩子。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要拿出幾萬億來發錢給家庭(尤其是育兒家庭)。如果把錢發給了家庭,就可以通過家庭消費直達實體經濟,立刻起到提振需求和抑制通縮的作用,還可以促進就業,形成經濟增長的預期。我們相信中國經濟當前的問題是暫時的,是可以通過適當的刺激需求和鼓勵生育的宏觀政策來解決的。長期來說,我們非常看好中國企業的科創能力的持續提升和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人文經濟學堂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