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言聊天室:投錯票的代價是失望四年

12月4日,是新州各地方市政府選舉的日子,對一些立志從政的華人來說,這是一個躍躍欲試踏上仕途的大好機會。而對生活在澳洲的許多華人來說,也總希望在政府議會中能看到更多的華人面孔,主要是共同的語言便於溝通,更寄希望自己聲音能通過華人議員讓政府聽見。

但選戰開始以來,大悉尼地區一些華人競選者的表現似乎差強人意,有的更讓人感到心寒。 

Georges River市是華人聚集地,本報多次追蹤報道了當地居民反對在校區附近建造清真寺的事情,卻發現,合法權利下的抗議活動正在被政治利用,被人為地摻進了競選因素,幾乎演變成華人政客之間的搏擊場。 

新州地方選舉
新州地方選舉(圖片來源:看傳媒)

Ryde市也是華人居民比例很高的地方,有人偷偷替對手印製派發競選單張,心懷不軌地將兩位候選人與一個信仰群體綁在一起,只要稍加思考就知道誰所為,華人參政如果不能正大光明的博得選民的支持,卻採用卑鄙手段打擊競選對手,勝選後他又能代表誰? 

幾周前,筆者與現任悉尼北區Willoughby市議員Christine Tuon作了一個訪談,當談到華人參選者習慣向華人承諾,當選後將致力為華人說話,為華人服務,有的更宣稱帶領華人進行「維權活動」等等。 

Christine表示說,高喊「為華人說話」作為競選口號本身沒啥錯,但容易造成一種認知錯誤,好像只是為了華人利益而參選。「華裔與其他族裔都是澳洲人,凡是華裔的訴求,其他族裔也應該有。」 Christine說。 

Christine來自台灣,Willoughby市長曾經這樣介紹Christine:「她是一個華人,但支持與愛戴她的選民來自各個不同的族裔。」 

我認為這才是正確的參政態度,華人參政首先應該明確自己是一個澳洲人,華裔僅僅是一個無法選擇的歷史事實。參政的目的是為了效忠澳大利亞這個國家,並全心服務區域內的所有族裔。 

如果參選僅僅為了服務一個小群體,甚至不惜以打擊某些群體來破壞對手的競爭力,那他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市議員,選民就不該把手上的選票投給他。 

記得2008年9月的新州地方選舉,那一年,參選的華裔候選人達到了高峰,結果誕生了14名華裔市議員。新官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居然是集體去中領館接受時任總領事李燕端的嘉獎,給人的感覺是,澳洲選民用選票替他國選出了新州市議員同鄉會。之後,華人常常可以在媒體的報道中看到她們的存在,幾乎都是在為中共的宣傳捧場,或道盡「中國好故事」。作為選民,為啥需要這些人呢? 

自從澳洲推出「反滲透法」之後,這種現象明顯減少了,有的從公開走向了地下,但並未絕跡,有些人更是披上了一層偽裝。 

澳洲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多元文化社會,許多區域內的種族類別之多,遠遠超過當選的市議員數量,如果市議員承諾為自己所屬的族裔發聲,承諾服務於特定的群體,或積極打擊另一個群體,製造族群之間的分裂,那他就是種族主義者,多元文化社會的破壞者,或者還可能擁有涉外的政治目的。 

作為選民在選擇誰當議員時,觀察的重點不是他(或她)會不會說國語,或是不是承諾為華人群體說話。而是要認真關注候選人積極倡導什麼?他是不是壓制言論?有沒有歧視現象?會不會製造群體衝突?敢不敢拒絕海外滲透勢力?有沒有紅色背景?是不是捍衛澳洲的價值觀?……

如果輕易相信了空洞的承諾,選民就要為此付出四年的失望。 

新洲市議會選舉是四年一次,每一個合格的選民擁有神聖的一票。不要總是等待參選者過來遊說你,也不要盲目聽信宣傳,而是應該積極走近參選者,通過對話去認識他,了解他。參選者都有自己的政治觀點,選民只有認真比較,才能在心中形成答案,投下那一票時才能體現出真正的價值。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