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拿「內循環」當解藥

「內循環」近來在中國成為熱詞。儘管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稱「(中國經濟)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但分析認為,以國內為主的產業循環會造成科技落後、製造成本上升、失業率升高等。面對疫情及中美貿易戰等壓力,習近平7月時重申國務院副總理劉鶴的主張,表示在當前保護主義上升、世界經濟低迷、全球市場萎縮的外部環境下,中國要「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就算不是全然封閉運行的「鎖國經濟」,但將長長的生產鏈和消費端主要都放置在國內市場,中國是否具備這樣的條件;以及若「內循環」成真,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近來已有許多財經自媒體及網友議論。 

先看條件。作為「內循環」很重要的「擴大內需」,在當今中國並不容易達成。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6月才說,中國有6億人月均收入僅人民幣1000元;中國嚴重的貧富差距、以及高房價對財富的「綁架」,也讓各種產業都要依靠內需消費變得不可能。 

自媒體「無相財經」7月31日指出,中國第二季國內生產毛額(GDP)年增3.2%,其中有2個百分點來自於製造業和建築業,但消費卻比去年同期減少了3.9%。上游的工廠拼命生產,基層消費者卻在疫情中努力存錢,中國人的消費能力仍然不足。 

至於「內循環」對產業的影響,首當其衝是原本出口導向的企業,難以立刻出口轉內銷,就會有破產倒閉的風險。

上述文章以江蘇省灌雲縣為例,當地生產的情趣內衣,只有不到4成是提供給中國國內市場的。中國有很多這樣的特色產業,一個縣就成為全球最大的產地,國內市場難以消化其產能。 

此外,有些評論指出,企業出口轉內銷會加大原本國內市場的競爭,對原本競爭力不強的企業造成衝擊,這些都會導致一部分人的失業或薪資降低。 

財經媒體「吳曉波頻道」7月31日指出,「內循環」會讓過去在全球競爭下被忽視的中國中西部受到更細緻的開發,但中國企業被迫轉往中西部這個非最優選擇地區發展,意味著企業成本會提高;甚至因經營門檻提高會導致行業局部壟斷,這些都不利中小企業發展。 

更重要的是,中國自改革開放後受惠於外資及外國技術的交流,「吳曉波頻道」的文章認為,「內循環」會導致技術交流變得緩慢甚至停滯,不利中國的產業升級,也迫使中國企業提高研發成本。 

不過,也有些人認為,中國依然在對外開放,但現實國際環境如此,中國注重「內循環」也是不得已的求生選擇。只是,在國內無法「降房價,提收入,保民生」的情況下,無法期待經濟「內循環」能有好結果。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