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言聊天室:中共介入台灣大選能成功嗎?

2024年台灣總統大選,熱鬧非凡。台灣人正在用自己的權力敲打每一位候選人,不論看似有序或混亂,他們都樂在其中。但台灣人的那種激情與快樂,海外華人似乎理解不了。

海外華人關心台灣未來的那點激情堪稱義憤填膺,從大陸網絡專家的論調到海外自媒體大V的忠告,輿論幾乎都在圍剿台灣民進黨,痛罵台灣國民黨。

這些輿論大概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對國民黨深感失望的海外「反共」群體,他們批評謾罵民進黨有辱中華民國的神聖使命,不但沒有光復大陸的雄心壯志,還不把十四億大陸中國人視為同胞,僅僅把心留在台灣,所謂的「鼠目寸光」;另一類是大陸背景的學者分析,他們一邊譴責台灣藍營不爭氣,一邊推斷國民黨終將獲得2024年台灣大選的勝利,因為台灣人的和平願望將壓倒戰火危機。

這兩種論調真可謂異曲同工,如果不是強烈的中共思維作祟,也至少都屬於鴕鳥,他們不問台灣人的所思所想,也不願意看清台灣的正式面貌,只是一個勁地把頭埋在沙里意淫。

就像四年前的台灣大選,大批的反共勇士與親共五毛突然就變成了統一戰線,同時為韓國瑜背書,多少年來,他們都聲稱關心台灣未來,其言論卻總是與台灣民意主流背道而駛。

台灣於1996年首次實行總統全民直選以來,明年將是第八次,面對中共的武力威脅,兩岸政策一直是台灣大選的重要議題,綠營支持台灣維持事實獨立的現狀,藍營賣弄「九二共識」的「一中」原則。

自從三大政黨鼎立進行公平競爭開始,民進黨的民意支持率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國民黨其次,民眾黨逐漸充當陪練,分解藍營票房。不可否認,「賴簫配」正在贏得台灣民心。

中共當局一如既往地不希望民進黨獲勝,在中共核心第四號人物王滬寧的親自指揮下,正全方位地介入台灣大選,不惜一切地打擊綠營,試圖改變選票走向。

輿論一直把朝野的爭論焦點定性為「親中」或「親美」,「一中」或「台獨」,但事實上,沒有政黨承認「親中」,也沒有政黨在捍衛「一中」。政治口號永遠都是一種忽悠人的遊戲,真正決定結果的是選民的判斷與權力。

無論大陸人還是台灣人,一旦跑到了國外,多多少少都會被大中華情節污染,那是因為中共的大外宣幾乎控制了海外所有的媒體,耳濡目染,紅色細胞正在影響著每一個華人的正常判斷。

但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就不一樣,他們的眼光沒有大陸人那麼遠大,大陸人可以蹲在三寸黃泥地里,心繫全人類;即使守不住自己三代同堂的小屋,也要拼命保衛釣魚島。而台灣人關注的只是生存環境、自由表達和公民權力。

如果你深入接觸台灣當地的台灣人,你不難發現,他們的思想、精神以及文化與大陸人有著天壤之別。他們受著聖賢的教育,卻鮮有大中華情節。他們看待大陸人的苦難就像大陸人看朝鮮的荒謬一樣,兩岸分治74年,誕生出的幾代台灣人與大陸中共管轄地毫無任何關聯。

無論用三民主義光復大陸,還是因恐懼戰火而屈服於中共麾下,這種思潮在台灣本土都沒有任何市場。可以說,香港「一國兩制」的破產,徹底摧毀了一小部分老一輩台灣人對台灣回歸大陸的夢想。

每當問及如何看待中共武力犯台時,台灣人都會不假思索地表示,台灣軍隊擋不住中共的進攻,但美國會出手保衛台灣。這就是台灣人從小看到的真實世界,他們沒有抗戰的激情,也沒有屈服的準備。

如果今天還有人希望台灣政府應該立足台灣,心懷大陸,把完成兩岸統一、解放十四億中國人作為執政的綱領,那豈不痴人說夢?

毛蔣時代,兩岸互相稱匪,但蔣介石「漢賊不兩立」的訓誡到了馬英九執政時代就煙消雲散了。2008年11月,馬英九政府為了迎接中共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到訪台灣,不但不允許出現中華民國國號,連中華民國國旗都是違禁品,而紅色的五星紅旗卻可以安然處之。台灣從威權走到民主後,不論藍綠,當局者一直試圖以擺脫中華民國的方式為台灣尋找生存的空間。

在當今的民主框架下,台灣朝野都非常清楚,台灣就是個獨立實體,中華民國國號只是一個政治工具,大家都在使用它,但彼此都不會真心去捍衛它。

四年前,由於香港民主運動淪陷以及王立強事件的攪局,以致蔡英文高票獲勝。如今,「藍白合」的破局也意味著在野黨可能失去了唯一可以戰勝民進黨的機會。這大概又是天意吧。

國民黨缺乏強有力的選手,卻又不甘心當民眾黨主席柯文哲的副手,他們寧願失敗也放不下這張百年黨史的老臉,中共當局也只能幹著急,他們又將失望一次。

柯文哲事後曾透露稱,有人願意出價2億美元要他當「藍白合」的副手,卻又不敢明說細節,其實這種承諾也只可能來自對岸。至少這件事上,柯文哲還算有骨氣,把這種「承諾」看作是騙子才是對台灣選民負責。

台灣大選既看人心也看天意,只要每一位候選人尊重民心,服從天意,也就對得起這塊舉世矚目的寶島了。

每次討論台灣話題,就會有人問我:「你支持台獨嗎?」我覺得很可笑。「統獨」是政治標籤,不是台灣選民關注的話題,台灣選民更在乎的是誰能真正守護台灣、建設台灣。

世界真正關注的問題應該是「台灣會更改國名嗎?」我認為暫時不會。

 11-12-2023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