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嚴以對安倍 寬以待習近平的美國學者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遇刺,美國首先降半旗致哀,除了出於盟國交誼,同時也是對安倍個人的悼念,並代表肯定他留下的外交遺產。不過,亦有《紐約客》等媒體,第一時間仍著眼安倍「鷹派民族主義」的一面,這當然無可厚非,畢竟安倍在自己國內也是有褒有貶。但自《紐約客》如此「客觀」的報導中,我們或許也可以從受訪的美國學者身上,看到台灣存續世界的挑戰所在。

《紐約客》第一時間報導安倍的新聞,標題是:安倍晉三如何改寫日本歷史(How Shinzo Abe Sought to Rewrite Japanese History)。副標是:日本在位最久的首相-希望讓自己國家在國際舞台上更有自信──以犧牲歷史責任為代價(Japan’s longest-serving Prime Minister wanted a more assertive place for his country on the international stage—at the expense of atonement and historical accountability.)

標題自然已對安倍功過做了定論,內容則主要訪問專研現代日本和韓國的康乃狄克大學教授艾莉克斯·杜登(Alexis Dudden)而來。杜登過去以來對安倍多有批評,她認為安倍提振日本國際地位的鷹派觀點,「已在亞洲鄰國間製造了深刻的裂痕」,包括參拜靖國神社、對南京大屠殺、慰安婦的重新詮釋定位,以及有意針對「禁止日本在國外發動戰爭」修憲。杜登對日本歷史鑽研甚深,或對「日本軍國主義復辟」有高度警覺;不過,這一來自歷史學者的警覺性,轉到中國身上,似乎就又是另一回事了。

因為只要回溯杜登過去言論,我們確實不難發現她那些嚴以對安倍的「歷史學標準」,並不必然也會套用在習近平身上。

所以,談及中國積極對外拓展影響力的一帶一路,杜登過去會說,一帶一路並不是古代絲綢之路的現代版,它們是有機進化的,中國會改變他國,他國也可能改變中國。

提到中國藉由經濟快速發展、工業技術進步,進而同時有擴張領土的欲望(如南海、台灣)時,她會說美國、日本過去也曾因為跨越地緣政治的雄心,讓人既敬畏又焦慮。

當然,杜登還是會批評中國可能影響學術自由,也不否認中國正是以其威權主義作為統治社會的方式,不過,提到中國已然干預他國學術自由的孔子學院,杜登會說,美國不也有「美國之音」。當有人警告孔子學院是以共產黨教條為語言教授內容,她會說,一旦你學會了一種語言,你就可以閱讀這語言的任何東西,並反問,究竟孩子(學中文)是會帶走故事情節,還是只會記住動詞形式?她也不認為那(孔子學院)一定會使某人成為共產主義者,就像習近平的女兒上哈佛,不意味之後就會反華一樣。

若有人批判中國帝國主義正在成形,她會說,這就像華府、東京的領導人一樣,過去也常說自己沒有帝國野心,武力只是為了確保穩定和秩序。提到北京對新疆和西藏的同化政策,她會說,這讓她想到1930年代東京在滿州所做的事情,19世紀初華府不也將自己的思想、制度強行引進菲律賓。總之,每每提到中國當下的威脅,杜登就是有辦法找出美、日過去的錯誤以為歷史對比。

此外,2018年南北韓舉辦高峰會,一場晚宴上主辦方提供與會者一塊慕斯,慕斯上有一片巧克力薄片,薄片上有南北韓地圖,還附帶點上了日韓爭議島嶼「獨島」(日本稱竹島),遭到日本抗議。杜登則說,這(抗議)看起來很無聊,就像「地圖上的台灣」(應該是指被標示為中國領土),它真的會影響你作為台灣人的生活嗎?更何況1895年日本學童教科書不也把台灣劃為日本領土,1910年日本併吞朝鮮時,不也是做一樣的事。然後,對中國不斷向多個跨國企業施壓,要把台灣名稱冠上中國的一省,杜登會說,大多數航空公司實際上已經屈服這個需求,因為市場比某些歷史概念更重要,這也是中國測試自己能力的方式之一。

總之,論即安倍,她會從過去的日本軍國主義史對今日的世界發出警訊,一旦提到中國,她就認為「歷史已是一個不完美的指南」,因為今天的中國在某些方面完全沒有先例可循,中國歷史上也沒有任何可供對照習近平的人。意思是中國變化仍有觀察空間,現在就批判習近平帶起的中國帝國主義還言之過早。她曾說過,將美國和中國視為雅典和斯巴達,這種所謂「修昔底德陷阱」的類比經不起推敲,因為當代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已無法藉古希臘戰爭作為模板。問題是,當安倍面對「當代地緣政治(東亞)的緊張局勢」,還能僅以日本過去軍國主義史觀之嗎?我們暫時還找不到杜登的答案。

這一類型美國學者或許多自詡「超然中立」,無論如何,其觀點縱然不乏脫離現實,卻也是美國學術自由風氣的表現,只是對台灣來說,當下所面臨的國際處境挑戰,很多時候便是來自西方國家諸如此類「精通東亞的學者」論述發酵使然,他們經常嚴以對美、日,寬以對中國,因為他們所認知的中共模式可能還在書寫,但這只是他們身為大國學者的專利,很多正直接和中國硬碰硬的國家和人民,則早已處在歷史的關鍵點。

(※作者為《上報》主筆,全文轉自上報)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