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大城市正在走向衰落

上海作為中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城市,現在已經今非昔比。曾經繁華的商場如今人去樓空,視頻中這位男士拍到的畫面顯示,商場裡的店鋪幾乎全軍覆沒,美容、美發、餐飲店等都關門了。

近日一位大陸民眾實地走訪了上海的商鋪,她感概地說,她剛剛在所有衣服店轉了一圈,基本上都是沒有什麼人的。下午5點多,她又去了另一家商場,發現裡面除了導購員和售貨員之外,沒有客人來買商品,直言現在的生意不好做,快絕望了!

一位上海居民介紹說,現在上海晚上越來越冷清了,曾經的熱鬧繁華一去不復返。原先的上海晚上很熱鬧的,特別是沿街的商鋪有很多,有的吃有的喝有的逛,現在經常過了8點半,商場就準備要打烊了,變得非常的冷清。

她還透露,一位餐飲店老闆告訴她,今年中國新年過後,很多離開上海的人就再也沒有回來,這種情況在過去的十幾年裡都是非常罕見的。

中國的大城市正在衰落。三年疫情已經導致了大量中小企業倒閉;再加上外資加速撤離,裁員潮、失業潮在那些曾經繁華的大城市不斷上演,特別是經濟最有影響力的4座一線城市:上海、北京、深圳和廣州,今年以來都首次出現了人口減少的現象。

截至2022年末,北京市人口減少4.3萬人,上海市人口減少13.54萬人,此次是上海近5年來首次負增長,流失常住人口數量也是一線城市中最多的。

5月12日,廣州市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廣州市常住人口為1873.41萬人,對比上年末數據,減少7.65萬人。

深圳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22年末,深圳市常住人口為1766.18萬人,而2021年末,深圳全市常住人口為1768.16萬人,一年時間減少1.98萬人,這也是自1979年建市以來常住人口首次出現下降趨勢。

這也意味着,截至2022年末,這4大城市的總人口減少了近28萬人。

中國一線城市一直受到打工人青睞,四座一線城市集體出現人口負增長的情況實屬罕見。

廣州市統計局表示,2022年末,在全國人口負增長85萬人的背景下,廣州遭受抗疫以來最嚴峻的疫情,疊加春節因素的影響,大量市外務工人員選擇離開廣州,提前返鄉。

同時,人口數量驟降總體上與經濟環境有關。製造業供應鏈從中國開始撤出,再加上外需萎縮,出口訂單大幅下滑,工廠也大量減產和倒閉,就業機會減少,失去工作的外地人只好離開一線城市。

一位外地男子在深圳工作10年,他透露,2011年,他23歲時來到深圳打工,被騰訊裁員後,他終於鼓起勇氣告別這座加班率最高的寫作樓,離開了深圳。

廣州火車站也爆發返鄉潮,進站的人潮洶湧。拍攝視頻的男士說,現在很多工廠宣告破產或停產,找工作特別困難,再加上廣州工資偏低,許多人選擇離開廣州。

這位男士還說:真心酸!看得我眼淚都快流出來了,很多人真的是不容易。

大批東莞打工人找不到工作,準備乘坐大巴返鄉。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中文網財經主編徐瑾認為,一線城市是中國夢想的絕佳映射,可說是中國經濟引擎,一旦經濟陷入疲態,最早傳遞出寒意的自然是一線城市。

此外,有輿論認為,中國大批社會菁英在經歷三年「清零」政策之後,設法移民或暫時移居他國,也是造成一線城市人口減少的原因。

人口減少無疑是樓市最大的利空因素,這也意味着中國一線樓市的未來走勢很有可能進入不可逆的下行周期。

近日,微信公眾號「子非魚」發文稱中國一線樓市全面下滑。而作為樓市風向標、被視作抗跌能力最強的一線城市,4月份樓市不論是新房還是二手房,成交量均集體轉跌。而首都北京的樓市跌幅更是「比誰都大」。

目前,上海市針對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全國幾十所重點大學的碩士生發出了到上海落戶的邀請,並承諾為這些人才提供戶籍,希望吸引人才在上海定居併購買房產,以振興當地的房地產市場。

不過,中國4月份的樓市成交量大幅下跌,與3月相比總的成交額減少1,156億元。這反映消費的CPI增速也創下26個月來新低,已逼近臨界點。

央行披露,中國住戶貸款4月份減少2,411億元,其中中長期貸款減少1,156億元。通常情況下,中長期貸款基本都是房貸,這意味消費者對中國樓市復甦的信心不足。

關注中國人口狀況的北京獨立評論人士吳強認為,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北京、上海、廣州及深圳經濟取得了高速發展,成為中國最有吸引力的城市,可是這四大城市的優勢已不復存在。

吳強強調,4個大城市人口減少其實是在表明中國與全球化的脫鈎,這種漸行漸遠所造成中國大城市的衰落,特別是深圳,它在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吸引了眾多的年輕人和菁英人口,吸引了資本。現在意味着中國的大城市已經陷入死亡,中國和全球化脫鈎已經開始。

人口問題始終是中國面臨的長期性問題,同時生育率低和人口老齡化開始加速,中國總人口的「少子老齡化」將成常態。

2022年人口數據顯示,現在人口為14.118億人,比2021年末減少85萬人。這是中國政府自1961年以來首次承認人口下降。這標誌着中國已經進入「人口負增長時代」,已實施兩年的「三孩」政策效果不彰。

出生人口與死亡人口的交匯,在人口統計中被描繪為「死亡交叉」。這一交叉,日本與韓國分別於2007年和2020年出現。由此,中國也成為繼日本之後第二個出現人口負增長的億級人口大國。

這一歷史性的轉折具有重大意義,預計中國將迎來人口數字的長期下降,這對其經濟、對世界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4月19日,聯合國公布的數據顯示,印度已超過中國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到2023年年中,印度人口將比中國人口多出近300萬。

同時,聯合國去年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是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國家之一,每位婦女一生平均生育1.2 胎,遠低於維持穩定人口所需的2.1。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北京分社社長任大偉(David Rennie)最近走訪了中國位置最東、最北的省份黑龍江省的一個城市—伊春市。他預言說,今天百業凋零的伊春,就是中國悽慘的未來。

人口普查顯示,2021年,伊春市僅有2321名嬰兒出生,而有8817人去世。而在2000年,伊春市的總人口比當今多約30%,當年宜春市出生了超過17000名嬰兒,是現在的8倍多。

伊春市比人口流失還要嚴重的是人口的年齡構成。在伊春市87.9萬居民中,只有7.4%是14歲以下兒童。相比之下,同樣年齡段的兒童在全中國人口中占近18%。

伊春市處於一個即將襲來的人口危機的前沿,這種危機很快將在整個國家爆發。中國人口的萎縮將考驗中國以增長為導向的政治體系。

5月5日,習近平在主持中央財經委員會會議時,發出了對這一挑戰的新現實主義信號。官員們被告知要專注於教育,建設一個「嬰兒友好型社會」,並幫助老年人過上積極的生活。

有輿論嘲諷道:以前 「人們想要孩子但不被允許,現在他們允許了,但人們已經養不起孩子了。」

外交關係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中國研究高級研究員、福特漢姆法學院(Fordham Law School)教授卡爾·明茲納(Carl Minzner)認為,中國將在未來幾十年保持人口下降趨勢,同時中位年齡將從2020年的38歲穩步攀升至50歲左右。

習近平無法應對老齡化的中國,中國政府正走在窮途末路上。日益專制的中國政府特別不適合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因為這涉及到延長退休年齡、削減退休福利等和城市精英利益有關的措施。如果中國像其它國家一樣提高退休年齡,就會動搖統治的根基。當面對可能轉化為集體抵抗的大規模不滿情緒時,執著於穩定的領導人會本能地退縮。

中共的僵硬政策只會導致社會壓力向更黑暗、更地下的方向發展,如人口販賣等。卡爾寫道:「這不是在提升世界統治地位,更不是社會長期穩定的良方。相反,中國迅速老齡化的人口和日益僵化的專制政治制度將嚴重阻礙這個國家在21世紀中葉蹣跚前行。」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