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洪水接連而來 三峽大壩是否出現位移變形引發質疑

中國長江沿線各省市江河湖泊目前都已超過最高防洪水位,三峽水庫水位已超過警戒水位15米,長江、洞庭湖、鄱陽、太湖構成的「一江三湖」防汛形勢異常嚴峻,中國公眾對三峽大壩是否加劇長江流域洪災提出質疑,官方有關三峽大壩出現位移變形的解釋也引發疑問。 

根據中國媒體報道,長江2020年第二號洪水18日入庫流量達到每秒6.1萬立方米,是今年抵達三峽的最大洪水,三峽水庫水位達到160.17米,超出警戒水位15米多,出庫流量每秒33000立方米,截至19日8時,三峽入庫流量每秒58000立方米,意味着洪峰通過庫區,但是三峽大壩出庫流量反而高達每秒36000立方米。意味着三峽水庫在加大泄洪。 

為控制三峽庫區水位上漲幅度,應付上游新一波大洪水,長江委已下發調令將三峽水庫的下泄流量由每秒3.3萬立方米提升至每秒3.7萬立方米。根據中國三峽集團三峽梯調中心預測,21日左右三峽水庫可能迎來新一輪大洪水。 

當年三峽大壩建成後,官方曾形容可抵禦「萬年一遇」的洪災,這一說法後來消失了,引起更多的關於三峽大壩是否「固若金湯」的爭議。新華社7月18日報道說:三峽樞紐運行部門檢測記錄顯示,三峽大壩發生「位移、滲流、變形等」,不過,新華社報道並未給出位移、滲流、變形的數據,而是強調「主要參數都在正常範圍內」,「大壩擋水建築物各項安全指標穩定」。 

是否建造三峽大壩,當初反對聲不斷,但在李鵬一手推動下上馬,從建造前期到大壩修成直至現在,各種疑問揮之不去,除了對大壩的牢固程度,如此嚴重汛情也再度引發輿論對三峽大壩蓄洪能力的質疑,中國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副總工程師陳桂亞接受官媒新華社專訪,試圖化解疑問。關於為什麼有了三峽工程,長江防汛還這麼緊張,他的解釋是三峽工程是長江防汛體系中的骨幹工程,但無法「包打天下」。 

民間普遍懷疑三峽大壩不斷泄洪加大長江中下游壓力,加重洪澇。官媒新華社18日報道也從側面證實:三峽水庫加大出庫流量,對洞庭湖產生頂托作用,洞庭湖出湖控制站——城陵磯站水位出現復漲。洞庭湖區目前有16個水文站水位超警戒,81個堤垸、1,771.6公里堤防水位超警戒,防汛形勢比較嚴峻。江西鄱陽湖,江蘇太湖以及安徽都面臨著巨大的防汛壓力, 

一些中國公眾質疑三峽水庫是否加劇了重慶、武漢等上下游的洪災,英國廣播公司引述中國工程院院士、水文學與水資源學家王浩表示,三峽水庫只能保長江中下游主流河道的防洪安全,不能解決支流洪水的問題,支流的洪水只能靠支流上的水庫來調控。此外,長江中下游很多地區的嚴重內澇,暴露出自身的排澇系統跟不上,不能歸咎於三峽大壩。 

陳桂亞辯護說,「三峽水庫等控制性水工程已經為減輕中下游防洪壓力發揮了巨大作用。」他稱,「截至18日18時,三峽水庫已攔蓄洪水近100億立方米,相當於700多個西湖的水量」。 

不過,他從另外一個角度表示:「有了三峽工程並不意味着長江中下游防汛就可以高枕無憂」,他表示,三峽水庫本身防洪庫容為221.5億立方米,汛期長江上游來水多年平均有3000億立方米,因此一方面要攔蓄洪水,一方面要「下泄騰庫」。 

陳桂亞還表示,由於長江流域將進入「七上八下」的防汛關鍵期,預計此波洪水退去後,三峽水庫將承受另一波洪水,因此要「擇機泄洪」,以應對來自長江上游的另一波更大洪水。 

當初建造三峽大壩時,淹沒了無數古蹟,遷居了百多萬人民,人文損失無以估量,然而這一被稱作」千年大計「能抵禦「萬年一遇」洪災的畫時代工程,自完工以來,每次遇到大洪水,其蓄洪防洪能力都引起嚴重質疑。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