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幹部,正在用形式主義對抗官僚主義

上周某家權威媒體報道一件事,湖北某縣村民在申請低保通不過,才發現自己名下有營業執照,顯然這不是她註冊的,而這並非個例。在這個村,有134位村民被人「熱心」註冊了個體工商戶執照。

村民們發出疑問,到底是誰用我們的身份信息註冊了這些空殼執照?

後面查明了是鎮工商所註冊員通過鎮政府工作人員獲取部分村民信息,違規辦理的。

再深究一下為什麼他們要這麼幹,是為了完成市場主體增量指標任務。

文章裡面提到,這個鎮現任市場監管所負責人拿到的市場主體增量指標任務是由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原縣工商局)下達。

2023年,他在上級單位開會時,接到表格形式的任務指標,數量是420個左右。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每年為這個事都搞得頭痛,排名、通報、點名批評!他和一些基層一線人員已經「要被逼瘋了」。

市場主體,通俗點講就是在市場上從事經濟活動的單位和個人,有5萬員工的集團公司和有5人員工的小公司都是市場主體,哪怕開個店鋪賣包子也是市場主體。

市場主體是衡量一個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一般來說,市場主體越多,說明這個地方經濟活躍程度高。市場主體多,就會有營收,自然帶動地方稅收。

所以很多省份都會下發開展市場主體增量行動的方案,從省、市區,到縣、鎮,指標逐級向下安排,各級按照方案指標完成任務。

當然最終任務是攤派到社區、村支書們,他們為了完成任務四處「拉人頭」,找親朋好友完成登記註冊,自己的名下掛了幾十個經營主體。

這是不是形式主義?

肯定是。這種工作方法簡單粗暴,把市場主體培育發展簡單理解為註冊即培育,僅僅是為了完成衝量任務。

註冊後的經營主體空掛着,沒有實質性經營活動,對經濟沒有任何貢獻,反而會抬高「水位」,讓基層每年拼命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難度一年比一年高。

從市場主體增量到政務新聞宣傳、法院的庭前調解等等,體制內很多工作都要下任務,下指標。

應該說這些任務和指標出現之初的目的是好的,讓基層工作目標明確,無疑是推動工作開展的主要的、重要的方式,能夠讓基層工作有的放矢,為基層找到一條事半功倍的捷徑。

但後面一些領導和單位為了自己的政績,不切實際地提出任務和指標,把任務一股腦兒地扔到基層,只圖自己乾淨利索,不顧基層承擔能力,消化情況。

有時為了體現重視程度和工作力度,甚至反覆給下級發通知、提要求,還動輒排名通報,把壓力傳給下面,極大地挫傷幹部努力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大大增加了他們的負擔,以至於基層幹部們用形式主義來抵抗這種官僚主義。

難道一個地方治安穩不穩定,是靠群眾掃碼評價維護的?一個APP必須要強制下載打卡,不看幹部們自身需要嗎?群眾不接受庭前調解,法院非要纏着調解,這到底是是維護群眾的權益還是損害公平公正?

如果下任務的人繼續「想當然」,坐在辦公室里拍腦袋想,然後大筆一揮做下任務分解就攤派給基層,換來的肯定是基層的抱怨、注水的政績和群眾的差評。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人生參考答案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