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召回駐華大使 北京能否避免骨牌效應

率先抵制中國與中東歐17+1的歐盟國家立陶宛,因決定與台灣互設代表處遭致北京報復,立陶宛3日在中方施壓後召回駐華大使,歐盟成員國大使北京合照以示支持,北京擔心立陶宛挺台引發骨牌效應以及更多歐盟國家退出「17+1機制」。

目前為止,台灣在歐洲地區和美國的外交代表機構均以「台北」為名,未曾使用「台灣」二字,台灣獲允將以「台灣」名義在立陶宛首都設立代表處,引發中國不滿,8月10日,台灣宣布將在立陶宛設立外交代表機構後,北京當即召回駐立國大使,並要求立陶宛召回駐中國大使。立陶宛當局雖對北京此舉表示遺憾,但與台灣發展互惠關係的堅定立場不變。 

立陶宛當局9月3日表示,已召回駐北京大使戴安娜-米克維西恩,預訂4日返抵立陶宛,但立陶宛外交部表示,駐中國大使館將依舊正常運作。 

歐盟各國駐中國大使在戴安娜-米克維西恩離境前聚會並發布合照,展現歐盟各國面對北京壓力團結一致的決心。歐盟駐中國代表團副團長何雲騰(Tim Harrington)3日發推表示,歐盟各國駐華大使與戴安娜-米克維西恩會面,表達對她的支持,期待她能儘快返回中國。 

立陶宛挺台遭北京施壓後,美國、英國、捷克、烏克蘭、荷蘭等多國國會外交委員會主席27日發布共同聲明譴責中國干預立陶宛內政,呼籲各國全面支持立陶宛。 

立陶宛外長藍斯伯吉斯3日再次呼籲歐盟和北約團結一致應對中國,與印太地區理念相近國家協調對中政策。 

北京為何不惜祭出召回大使的外交大動作,不成比例地採取報復,分析人士認為北京擔心發生骨牌效應,其他歐洲國家仿效立陶宛與台灣發展關係,北京尤其擔心更多中東歐國家諸如拉脫維亞、愛沙尼亞、捷克和斯洛伐克不滿中國合作承諾屢屢落空,追隨立陶宛退出中國-中東歐互動機制。 

立陶宛對中國一直持有獨立立場,年初,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持召開17+1中國中東歐峰會,立陶宛領導人缺席,5月份,立陶宛正式宣布退出17+1機制,立陶宛表示,此舉是為了防止中國利用17+1分化歐洲,歐盟27個成員國應以27+1機制團結一致應對中國。 

中國打壓立陶宛,卻在歐盟內部引發反彈,歐洲議會9月1日通過首份『歐盟-台灣政治關係與合作』報告,報告指台灣是歐盟在印太地區的重要合作夥伴和民主盟友,主張歐盟在一個中國政策下與台灣建立更加密切和堅強的夥伴關係。歐洲議會外委會同日還通過修正案,建議歐盟將駐台機構「歐洲經貿辦事處」更名為「歐盟駐台灣辦事處」。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