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18日,中國在北京舉辦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此時距上屆峰會已有四年。這段時期,世界發生了劇變:導致全球經濟衰退的Covid-19疫情,俄烏戰爭未完,以巴衝突又起。可以說,這次”一帶一路峰會”是在全球地緣政治發生劇烈變化的狀態下舉辦的,必然要受到影響,所以本次峰會其實是高調下的全線收縮與重點調整。
中伊關係雖然加強,但中東卻成火藥庫
北京的一帶一路峰會的到會元首隻有不到30位,外界將此作為中國影響力下降的標誌之一。其實與其說是中國影響力下降,不如說是深受俄烏戰爭影響的歐盟正陷入經濟衰退,根本沒心思「贊襄盛會」;對中東各國元首來說,更重要的會議是10月21-22日在埃及舉辦的巴勒斯坦問題開羅和平峰會,畢竟撲滅本地區的戰火是優先事項,未來的經濟發展只能退居次要。
對中國來說,今年成功地促進了伊沙外交關係正常化,那條「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進展順利,正如《從俄烏戰爭到巴以衝突,被重塑的全球政治格局》(《紐約時報》,2023年10月19日)一文總結的那樣:「俄羅斯、中國和伊朗已就俄烏戰爭問題正在形成一個新的軸心,三國追求在外交、經濟、戰略甚至意識形態上的合作。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戰爭依靠來自伊朗的武器和來自中國的外交支持。一直遭到孤立的伊朗萬分高興能擁有新的貿易夥伴和一些國際合法性的來源。經濟不景氣的中國從俄伊等受西方制裁的國家進口創紀錄數量的石油,以此節省了數十億美元。……三國以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西方主導的現行國際秩序的名義,在譴責和反對美國上找到了共同的意識形態事業。「 ——正春風得意之時,以巴衝突不期而至,中國原擬促進的以巴和談泡湯了。
中東地區戰亂嚴重影響中國的能源安全
受能源資源稟賦影響,中國石油、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分別高達70%、40%。在10年以前,中國進口石油70%來源於中東地區。中東號稱「世界火藥桶」,屬於政治高風險區。習近平上任以來,時刻念叨「中國的能源安全」,奉行「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裡」的原則,近年來努力拓寬能源進口管道,努力降低來自中東的原油份額,現已從10年前的70%降至50%。俄烏戰爭之後,歐盟減少從俄羅斯進口的能源,中國抓住了這個機會,加大從俄羅斯的能源進口。與此同時,又促進了沙特與伊朗外交關係正常化,用中國官媒話語來說,「從北溪『斷裂』到沙伊「縫合」,有利於中國實現開放條件下能源安全「。
儘管如此努力,在2022年的中國前五大原油進口來源國中,中東仍然占據四席,沙特依然居於首位,伊拉克、阿聯酋、阿曼分別為第三至第五名。與此同時,中國基本為上述各國的第一或第二大出口目的國。如果沒發生以巴衝突,中國本來可以用中立姿態參與中東的地緣政治,保障中國不可或缺的能源需求。但人算不如天算,此次巴以衝突或威脅中國石油進口,直接影響了中國未來的能源安全。
也正因如此,埃及舉辦的巴勒斯坦和平會議邀請中國以觀察員身份出席。無論是美國還是中東國家,算準了中國不希望中東陷入戰亂,希望北京在關鍵時刻能夠發揮作用。
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維持現狀
新亞歐大陸橋由中國東部沿海向西延伸,經中國西北地區和中亞、俄羅斯抵達中東歐。它是連接中國與歐洲經濟圈的核心通道,比西伯利亞大陸橋縮短了路上運距2000-5000公里,比海運距離縮短了上萬公里。中國一直將其作為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互通互惠互聯的重要載體,認為有效地連通了中歐物流的作用。成績看似不俗:截至2023年6月底,中歐班列歷年累計開行超過7.3萬列、690萬標箱,通達歐洲25個國家216個城市。
但這種興旺狀態可能不能維持。歐盟深受俄烏戰爭影響,尤其是歐洲經濟的火車頭德國因為能源價格高昂,「去工業化」進程發生,陷入嚴重的經濟衰退,夏季報告預測,今年德國經濟將同比萎縮0.4%,遠不及春季預測報告中的增長0.2%。歐盟委員會指出,高利率、高通脹、消費不振、出口低迷等是導致德國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這種情況下,對外貿易自然萎縮。數據顯示,歐盟2023年一季度對華貿易下降6.9%。
火車頭馬力不足,歐盟對「共襄盛會」自然缺少興趣,幾乎沒有派代表參加今年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意大利雖然派人出席,但前不久剛宣布準備退出「一帶一路」。匈牙利總理歐爾班(Viktor Orban)是唯一出席今年論壇的歐盟成員國領導人,但相關報道給人的感覺是他參會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會見俄羅斯總統普京,因為在別的場合,北約成員國領導人不宜與敵對國元首會談。
根據歐盟委員會的分析,歐盟仍然面臨多重經濟逆風,高利率、高通脹、烏克蘭危機的持續影響以及極端天氣事件等因素將繼續對歐盟經濟構成下行風險。這種情況下,作為六大經濟走廊之一的「新亞歐大陸橋」能夠維持現狀就是最佳狀態。
2023年峰會的最大成果:蒙古的合作
新絲綢之路的正式名稱為「一帶一路」,英文縮寫為BRI,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本次一帶一路峰會上最大的成果就是中蒙俄經濟走廊的相關協議。為什麼說這是重大成果?乃因蒙古一度想「投奔」美國。
近幾年,中俄關係日趨密切,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中俄天然氣合用,為此專門修建了一條管道,管道一期工程建成後,每年將向中國輸送10億立方米天然氣。由於該管道必須穿越蒙古國邊境,蒙古的合作非常重要。而蒙古從去年開始,成為美國頻頻示好的中國鄰國。
在冷戰時期,由於蒙古非常親蘇,美蒙兩國並無來往,在蒙古加入聯合國的表決會上,美國也投了棄權票。冷戰結束之後,蒙古民眾對美國的觀感日漸改善。根據一份2010年的蓋洛普調查,蒙古人喜歡美國人的比例超過中國和印度,其中有58%的蒙古人表示喜歡美國,僅有5%的蒙古人表示不喜歡;2012年美國全球領導力報告顯示,44%的蒙古人贊成美國領導層,6%的蒙古人不贊成。2019年7月,時任美國總統川普在白宮會見蒙古國總統哈勒特馬·巴特圖勒嘎,雙方同意將美蒙關係提升到戰略夥伴級別,加強兩國貿易關係,兩國邦交自此才算正常化。2023年8月2日,蒙古國總理奧雲額爾登首次訪問美國。訪問美國,在會晤美國副總統哈里斯時,雙方宣布,將加強兩國聯盟和夥伴關係,並簽署「開放天空」民用航空協議。此外,蒙美兩國將發表戰略第三鄰國夥伴關係聯合聲明,並將簽署經濟合作路線圖。蒙古國與美國在稀土和關鍵礦產方面的合作已經開始,並將根據雙方6月簽署的諒解備忘錄進一步深化——這些情況,中方媒體視之為「蒙古投奔美國」。
由於歷史原因,中蒙關係並不好。俄烏戰爭之後,中俄關係升溫,估計普京做了不少工作,蒙古現在對中美兩國持中立態度,表示中美之間的「新冷戰」將損害全球經濟。
理清中美蒙之間關係的來龍去脈,就知道中蒙俄中蒙俄經濟走廊的相關合作來之不易。在峰會期間,普京專門會見了蒙古總統,希望蒙方能夠消除中俄能源合作的障礙,防止西方過多介入,破壞三國合作的基礎。蒙古國身處中俄兩國之間,但考慮到自身長遠利益,自然不能「遠交近疏」。
許多因參與一帶一路項目而背負巨債的國家,例如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肯尼亞總統都參會,希望能夠減免債務。這種姿態應該會得到一些回報,但會議期間並不能達成協議,只能等會後雙方慢慢磋商。
作為一個無論是資源還是產品都高度依賴國際市場的龐大經濟體,建設一帶一路這樣一個全球網絡需要投入巨大資本,更需要國際環境的相對穩定。中美交惡之後,美國內政外交政策均發生巨變,兩場戰爭也讓地緣政治發生劇烈變動,中國顯然已對一帶一路項目的內容做了調整,算是有所為有所不為。
(全文轉自自由亞洲電台)
本文由看新聞網轉載發布,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看新聞網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文章或有適當刪改。
本文網址:https://vct.news/zh-hant/news/28c9a059-4e4e-4f8c-b4b8-7d7865d5473b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