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選:比拼台海議題

在台灣的總統大選投票進入最後一個月之際,三位候選人在台海議題上各自表達立場。在軍事外交方面,三者沒有大的區別,都是持續深化與美國的軍事交流,作好與對岸作戰的可能性。區別在於,藍營希望同時與中共及美國搞好關係,減少台海風險。但綠營認為,中共一心傾吞台灣,與誰執政沒有關係。

侯友宜:續發展台灣的不對稱戰力

侯友宜
國民黨的總統候選人侯友宜(圖:中央社)

國民黨的總統候選人侯友宜12月11日召開國防與外交政策發布會,在中國武力威脅持續升高下,侯友宜主張,台灣應持續深化與美國的軍事交流,他會將台美軍事交流列為他的國防政見重點,並協助台灣廠商進入美國防工業的供應鏈。他說,自己對中國沒有不切實際的幻想,若入主總統府,將持續發展台灣的不對稱戰力,務實準備兩岸進入地面作戰的可能性。

侯友宜提出四大國防主張,其中最受矚目的是為維繫台海安定與印太區域穩定,提出了「嚇阻」、「對話」與「降低風險」的「3D戰略」,以此作為國防、外交與兩岸政策的指導方針。他還承諾,就職後十個月內將公布《國家安全戰略》報告。

侯友宜指出,兩岸之間沒有對話也無降低風險,近期看到共艦擾台,軍機越過海峽中線層出不窮。他指責民進黨執政「仇中」,不斷挑釁,與中國大陸互別苗頭,這是非常危險的動作。

侯友宜強調,現階段採取的策略是降溫、把風險降到最低,強化預警機制,提升自我偵測能力。

 賴清德:我當選 兩岸戰爭機率最小

賴清德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圖:中央社)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日前接受台灣政論節目《新聞面對面》專訪。主持人問道,賴清德如何告訴台灣選民,他當選不會有戰爭?賴清德說:「如果我當選總統,兩岸戰爭的機率是最小的」。他說,原因很簡單,因為中國要併吞台灣,不會因為民進黨或賴清德或任何一個人的某種主張才有,也不會因為在野黨任何一項主張就阻止了。

賴清德指出,和平是大家都想要的,和平無價,戰爭沒有贏家。台灣人民熱愛和平,台灣人民也是與人為善的社會:「可是國民黨或是民眾黨謀求和平之道,緣木求魚。」

賴清德表示,在野黨接受「九二共識」,然而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中共20大已經重新講得更清楚:「九二共識」就是「一個中國」原則,就是「一國兩制」。賴清德說:「如果在國家的定位上接受『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如果哪一天中國翻臉了,連國際社會都沒有辦法幫助台灣。」

他提到,中國介入台灣的選舉與往常相同,但此次更激烈。連美國總統拜登都不得不在與習近平會面時親自提醒,不要介入台灣的總統大選,要尊重台灣人民的意志。

賴清德還說,中共企圖用戰爭威嚇台灣人民,影響台灣人民的選舉,卻還定位這場選舉「和平跟戰爭」的選擇,他們就想希望建立一個親中的政權。

賴清德批評在野黨跟著中國的大外宣一起起舞,這對民主社會是有傷害的,台灣人民在每一次投票的時候,接受中國的指指點點,中國要誰,那就支持誰,中國不要誰,就不要支持誰,台灣的民主精神就蕩然無存了。

 柯文哲:外交軍事按照「小英路線」

柯文哲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圖:中央社)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日前提出「外交軍事按照蔡英文路線」,引起熱議。有人炮轟稱,既然直言遵循蔡英文路線,那就應該支持正版的賴清德。

柯文哲對表示,在外交上,蔡英文致力於與其他盟友的關係,強化台灣軍事自主,這個部分他肯定也會延續:「但是在兩岸方面,不需要搞成今天的僵局。總統需要有智慧,中國對台灣當然有領土的野心或想法,但是台灣也要有能力應對。」

柯文哲在其臉書上稱,他不贊同蔡英文的兩岸關係和內政處理,2024的領導人要能維持台灣自主,要與中國、美國都能溝通,過去蔡英文扛著民進黨的包袱,想做都做不到,何況是「台獨金孫」賴清德?

柯文哲以美國為例表示,2018年美中對抗後,美國的國家戰略從「脫鈎」(decoupling)改變為風險管理(de-risking):「台灣對中國大陸也是一樣,完全脫鈎不可能。目前完全不來往、不講話一定不對,在交往過程還是要有風險管理的概念。」

評論稱:三大政黨的國防概念基本一致

在民進黨主政下,台灣近年的建軍方向大致依循美國所建議的「不對稱作戰」方針,而近年來美國對台的軍售項目也集中於不對稱武器,包括刺針飛彈、標槍飛彈、「魚叉」反艦飛彈、MQ-9B無人機、高機動性多管火箭系統,即俗稱的「海馬斯(HIMARS)」等品項。

位於台北的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分析稱,侯友宜的國防主張和蔡英文政府現行的政策相去不遠,大體上都是遵循「不對稱作戰」的方針來建軍,反映出國防政策的延續性。

蘇紫雲說,藍綠兩陣營比較明顯的差異在於,侯友宜較着重發展台灣的短程火力,而蔡英文政府則更強調源頭打擊。

對於侯友宜拋出的最新國防外交政策,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競選總部發言人趙怡翔12月11日以「模仿就是最誠摯的恭維」形容,他透過書面聲明表示,幾乎侯友宜提出的所有政策都是蔡英文政府已經在做,或是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早已宣布的方針。

趙怡翔強調,賴清德將延續蔡英文總統的穩健路線,透過「和平四大支柱」,持續強化台灣的國防戰力,並開拓更多民主國家間的合作與交流。

而對於民眾黨的柯文哲,他一坦言「外交軍事將按照蔡英文路線。」 

美國對台灣選舉不持立場

BBC發表評論稱,台灣總統大選 是「兩強爭霸」籠罩下的「三雄演義」,柯文哲的「等距論」,侯友宜的民國版「九二共識」,賴清德的「維持現狀」,都已在傳遞台灣三大候選人對於中美兩國的微妙態度差異。這一方面會為他們爭取態度不同的選民,同時也是在謀求兩個主要夥伴的支持。

未來台灣新任總統的施政,將直接影響到美中關係及印太區域安全。譬如,若大選由民進黨賴清德勝出,他該如何處理冰凍多年的兩岸關係?北京會釋出善意嗎?若台灣再次政黨輪替,侯友宜如何重新以「九二共識」與北京談判?台灣民眾能夠接受?如果柯文哲勝出,他提到的台灣與美中「保持等距」實務上能夠順利操作嗎?

在回應相關問題時,前白宮國安會亞洲事務副資深主任簡以榮(Ivan Kanapathy)接受BBC中文採訪時認為,大選後中美關係估計不會有太大變化。

他分析稱,若民進黨獲勝,北京預計將歸咎於外國勢力的「黑手」影響了選舉,但若國民黨獲勝,「北京將歸功於台灣同胞的智慧。」

更具體而言,簡以榮告訴記者說,賴清德若勝出,作為回應,北京可能會在短期內再拿走台灣另一個友邦,或透過取消ECFA來提高關稅,增加軍事繞台動作等;若國民黨獲勝,在短暫的兩岸蜜月期之後,國民黨也將不得不做出一些讓步,以避免同樣的命運。

評論認為,在激烈的大國角力背景下,台灣總統大選一直是被認為探測美中關係及區域政治的溫度計,因為任何一黨獲勝,都將影響兩岸關係甚或美中各自的台灣政策,進而牽動其亞太戰略。

中國與美國在台灣大選中的角色,直接凸顯了台灣地緣政治複雜及重要性,全球兩大強權在台灣問題的角力空前激烈。但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處長、美駐香港前總領事楊蘇棣(Stephen M. Young)向BBC強調,美國對台灣選舉不持立場,並尊重選舉過程,「但美國會密切觀察以評估選舉過程的公正性。」

 王滬寧主導「對台介選」 

台灣2024總統大選逼近,中共介入、干擾台灣選舉也展開新動作。據自由時報報導稱,中共12月初在北京召開對台工作會議,由王滬寧親自主持,針對國際情勢與台灣內部政情變化,調整對台策略。會中就台灣選戰最後一個多月,在介選操作方面,將從由上而下、系統性大規模,全面改為所謂「化整為零」的態勢。

王滬寧
中共第四號人物王滬寧(圖:Getty Images)

會議重點在處理美中「拜習會」以來,北京一方面必須維持願意緩和區域形勢的面貌,一方面要能確保對台灣大選各項「工作」的有效性與協調性,不讓外界找到並指責中共「介選」的藉口。消息稱,這場會議參與機關涵蓋中共中宣部、國安部、國台辦、國防部等,顯示在台灣大選的最後階段,中共將加大力道介選。

中央社報導稱,根據台灣內部一份安全報告匯整,主要工作方面包括由中宣部透過旗下網信辦,以及多家對台媒體系統的福州311基地(負責認知作戰)等,影響公眾輿論。

國台辦、統戰部則負責誘拉台灣基層,例如選擇統戰物件交流、針對性提供優惠旅遊、為台商提供返台折扣機票等。國安人士觀察,不同以往的大規模,今年是一家一家找、一組一組進行,包括村里長的廉價旅遊等都屬於這類操作手法。

國安人士說,最近很多人舉報,檢方也辦理不少相關案件,有的去對岸玩一玩後,會有人告訴你票要投給誰、補助旅費或退傭,這便構成期約賄選,若是回台進行組織運作,則違反《反滲透法》。

報告並指出,中共對台心理戰的主軸將持續操作「和平與戰爭抉擇論」。該說法主張,若民進黨繼續執政,可能會與中國發生戰爭。這與中國官媒央視多次宣稱「台獨意味着戰爭」相呼應。

再就是以多議題、多渠道、多目標進行,包括不限政治或選舉議題,讓台灣防不勝防。最近攻擊印度移工來台案,就在極短時間內釋放出假訊息,以及近日出現所謂政府的監聽名單,則是以匿名帳號先把以假亂真的資料丟在暗網與爆料公社後,再有主要媒體接手,且在未先經查證即先刊出以擴大效應。

事實上,早在今年5月,王滬寧在主持今年度「中共中央對台工作會議」時便聲稱,必須「牢牢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和主動權」,力求「與台灣各階層人士交朋友」,以貫徹所謂反台獨的工作目標。當時會議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主持,中央黨政軍群有關部門和各地有關負責人均出席,被視為中共因應台灣大選年的誓師會議。

澳洲智庫羅伊國際政策研究院東亞資深研究員麥葛瑞格(Richard McGregor)指出,中共干預台灣選舉不是新鮮事,但大多數的努力都失敗了,「他們給胡蘿蔔或是棒子並不重要,因為台灣選舉是由選民投票決定結果的。」

駐澳洲代表徐佑典則表示,台灣政府密切關注外國勢力試圖干預選舉的情事,例如透過假訊息傳播等,政府會確保選舉如往常公平與透明地進行。

(來源:美國之音、自由亞洲電台、風傳媒)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