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消費不振 新基建能否挽救中國經濟?

這是3月18日深圳鹽田港的現狀,視頻中可以看出,堆積如山的空集裝箱到處都是。大量空載的卡車在停車場整齊的排列著,昔日繁忙的景象再也看不到了。

浙江海寧八方布業,是長三角地區最具規模及影響力的牛仔布企業,也是當地出口創匯的大戶。現在由於缺少訂單,機器設備停止運轉,工人被辭退。

江蘇崑山非常知名的的台企六合集團,近日也傳出搬遷至越南的消息。這是一家以機械製造為中心的中低端製造公司,旗下6家工廠為崑山提供了數千個就業崗位。

3月16日,台資企業廣州聯茂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搬遷,因沒有補償,大量員工聚集在廠區內維權。

出口、投資、消費被稱為拉動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但是從目前中國的總體經濟形勢來看,這三駕馬車似乎都缺乏動力。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出口,從中國各大港口目前堆積的大量空集裝箱也可以看出,中國商品出口呈現了斷崖式下跌。3月7日,中國海關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今年1至2月的出口比去年同期下降了6.8%。其中,對美國出口下降達15.2%;對歐盟出口則下跌了5%。

與此同時,包括台資企業在內的大量外資企業加快了撤離的步伐。幾乎每天都可以看到外企撤離中國的消息。這些以出口為主的外資企業,不僅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同時也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他們的持續撤離,對中國進經濟及就業的打擊還會越演越烈。所以,中國再想以出口來拉動經濟似乎已不可能了。

我們再來看一下消費,中國人消費的核心一直是房產。房地產匯聚建築、家電、服務等行業,也是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我們之前的視頻中也談到,2月份的房地產銷售數據,16個主要城市交易量同比下降了7.6%。中國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的1-2月經濟數據也顯示,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了5.7%。另外,數據顯示,中國百強房企2022年累計銷售金額更是平均下滑了42.6%。

按照中國統計年鑑,2021年房地產業占全國GDP比重為6.8%,建築業占比7%,廣義的房地產占GDP比重近14%。如果再加上相關的能源及金融行業,房地產對經濟的貢獻可以占到中國GDP的17%以上。

因此,房地產行業的蕭條對經濟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並且短時間內不會有哪個行業能夠填補這個的空缺。

那麼能否利用政策刺激國內其它消費來提振經濟呢?近日,我們也看到中國的汽車市場開啟了史上最強的降價潮,部分車型降價幅度高達50%。這次由政府聯合車企的促銷活動,或許能夠一時拉動經濟,但是這種方式畢竟是不可持續的。並且,我們也可以預測到,經歷這一波瘋狂的降價潮之後,中國汽車市場可能會步入一個停滯期。

中國的實體經濟更是一片蕭條。三年疫情下來,再加上產業鏈的轉移的連帶效應,造成大量的中小民營企業破產倒閉。數據顯示,這些民營企業提供了80%的城鎮就業崗位,吸納了70%以上的農村轉移勞動力,並且新增就業90%在民營企業。所以這些企業的倒閉,又造成大量的失業人口。

所以,很多人在失去了工作或是賴以生存的產業之後,他們的消費能力就可想而知了。

在出口和消費均陷入困境的背景下,中共政府可以依賴的就只有投資了,這裡主要指的是基礎設施等固定資產的投資。從中國目前制定的政策也可以看出,當局已經把增加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俗稱新基建)」(New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作為刺激經濟的解決方案。

所謂新基建,是在2018年12月由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它其實是脫胎於中共當局於2015年提出來的總投資達3000億美元「中國製造2025」計畫。由於「中國製造2025」引發美國對保護知識產權各方面的擔憂,甚至被認為是2018年爆發的美中貿易戰的導火索。隨後北京當局逐漸降低了聲調,並將「中國製造2025」改頭換面為新基建。

相對於傳統意義上的交通、水利、電力等公共設施基本建設投資,新基建聚焦的主要有七大領域:1)5G基建;2)特高壓;3)城市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4)新能源汽車充電樁;5)大數據中心;6)人工智慧;7)工業網際網路。此外還涉及諸多產業鏈。

為配合該領域的發展,3月10日,中共人大會議推出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中共國家數據局將正式組建。方案聲稱,中共國家數據局負責推進數據基礎制度建設,統籌數字中國、數字經濟、數字社會規劃和建設等。

3月6日,中共黨媒「新華網」刊文稱,傳統基建與新基建雙擎驅動、協同發力,新基建投資將持續擴大,投資增速達兩位數,在基建投資中的占比將逐步提高到15%∼20%。

2月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聲稱,數字經濟是新基建的核心,數字新基建的投資建設將成為穩住投資的重要渠道。

根據賽迪智庫電子信息研究所發布的《新基建發展白皮書》預計,到2025年,新基建直接投資將達10萬億元(1.45 trillion USD)左右,帶動相關投資累積可達近20萬億元。

據新浪網旗下的財經頻道2月16日報導,今年1月份全國各地陸續發布大基建開工的項目,投資額及目標增速都超過預期,不少省市是兩位數的增長目標,各地的投資額也都是萬億級別的。根據廣發宏觀的統計,新基建占比為15%。

但不可否認的是,被中共當局極力推崇的新基建存在諸多的困難和風險。

首先是技術風險。我們看到新基建項目中所屬的數字科技,對算力服務都有較高的要求。而運算能力主要取決於芯片,數據中心伺服器更是需要很多高性能計算芯片。而目前美國對中國的芯片禁令不斷升級,中國很多企業已經面臨無法獲得高端晶元的艱難處境。因此,無法獲得核心的芯片,即便是基礎設施建起來,一些項目也很可能因缺少晶元而無法正常運行,甚至爛尾。

其次是融資問題。由於新基建屬於發展初期,商業模式、應用場景和投資盈利模式尚未清晰,因而目前很多社會資本對「新基建」項目參與度不高。同時,新基建投資規模大、投資期限長、短期回報有限,也導致「新基建」項目投融資困境凸顯。但如此巨大的投資,對於已經負債纍纍的地方政府來說,已經無力承擔。

據陸媒報導,新基建的資金來源是依靠中共的財政資金和專項債券。但是這種由政府主導的非市場化投資很可能會造成過度投資或盲目擴張,帶來生產過剩、資源浪費等問題,其實這種現象已經初現端倪。

中國數據中心產業發展聯盟發布調研報告稱,中國中西部的數據中心資源相對過剩,西部的數據中心整體空置率在50%以上,部分區域上架率不足10%。這種空置的現象不僅出現在中西部地區,甚至在一線城市也有發生。

數字產業領域的專業諮詢機構科智諮詢發布的《2020-2021年上海及周邊地區IDC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上海地區IDC機房平均空置率為16.4%,部分數據中心空置率超過了40%。

據諮詢機構ICTresearch預測稱,中國數據中心面積到2025年將快速增長到6,000萬平方米。

另外,陸媒報導稱中國5G基站總量占全球60%以上,2022年基站總數突破200萬個。但是據我們調查到的實際情況是,大量的5G基站只是擺設,很多人所謂的5G手機實際使用的還是4G網路。由於缺少晶元,華為的5G手機已停止更新。

第四,還有電力的問題。數字經濟高度依賴數字設備,幾乎所有數字基礎設施均由電力驅動,且需24小時不間斷運行,5G基站、數據中心、邊緣計算伺服器等消耗的電量遠大於日常電子消費品。在能源價格飛漲的當前,中國的電力供應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據業內人士測算,一個數據中心從建成到退役的全生命周期成本中,能耗成本占據40%∼50%。新基建的建設和運營會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如能源消耗過大、污染物排放等。

另外,據中國的業內人士表示:從新基建的投資重點領域看,多地布局數字經濟領域基礎設施帶有明顯的超前投資和結構調整效應,因此很難立即見到收益。

有人說中國目前的狀況和2008年很相像。2008年下半年受金融危機影響,中國出口急轉直下,工業生產大幅下滑,大量中小出口企業關閉,沿海地區出現失業潮等。2008年11月中國政府為穩定經濟提出了一系列的財政,貨幣等政策,總規模約4萬億元人民幣,約合5860億美元。

但是當局打著基礎設施投資的名號,卻以房地產消費為核心,以重化重工上游產業為依託的強行擴表、加槓桿,形成中國國內以債務擴張拉動經濟的結構與體系。貨幣泛濫造成產能過剩、通貨膨脹、房價飆漲、巨額地方債務、銀行壞賬、生產率水平下降、低效投資和嚴重的資源浪費等一系列負面效果,飽受許多經濟學家的批評。另外由地方政府主導的大規模投資還存在重複投資、低效投資、無效投資乃至權力尋租以及豆腐渣工程,嚴重浪費了中國資源。

如果說2008年的4萬億讓中國的房價一飛沖天,讓全社會陷入債務黑洞,那麼這一次,由中共政府主導的「新基建」投資,能否挽救中國經濟,是否會催生另一個經濟怪胎,讓我們拭目以待。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