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軍近期徵用1.6萬噸的民間滾裝船演習對台登陸作戰,用該船隻運送部隊、武器及車輛等,顯示未來在入侵台灣的軍事行動中,可能將會利用民船進行跨越台灣海峽的兩棲作戰。台灣軍事專家分析指,民船投入首波搶灘作戰的機率較低,研判共軍此舉意在檢驗「軍民融合」成效;台灣可善用既有潛艦及將來成軍的國造潛艦,組成「沉默的艦隊」,嚇阻共軍不敢冒進。
香港親中媒體、英文《南華早報》近日報導,中國官媒央視播出共軍最近一次對台登陸作戰演習,徵用渤海輪渡集團一艘1.6萬噸的「渤海珍珠號」滾裝船,與駐紮在福建廈門的73集團軍兩棲作戰旅,共同進行「對台登陸演習」,演練民船裝載自行火炮、兩棲裝甲車和軍車等,實行兩棲登陸作戰。
報導稱,73集團軍的一位軍官說,這是他們第一次使用排水量超過萬噸的民船,而過去主要是以更小的、只有幾千噸的民船來承擔裝載裝備任務。
福斯(FOX)分析表示,共軍要進攻和占領台灣可能需要多達200萬大軍跨海登陸,而這遠遠超出共軍11艘新型兩棲登陸艦的運載能力。因此,北京肯定需要徵用數以千計的民船協助海軍作戰。為達此目的,2017年實施的國防交通法規定,中國所有的交通基礎設施,包括船隻,必須服從軍事徵用。而一些關鍵的滾裝船也在進行改裝,採用特別加固的坡道,使它們更適用於運載重型軍事裝備。
台軍事專家:中共檢驗「軍民融合」成效
據信傳媒報導,台灣知名軍事專家、中山大學亞太事務英語碩士學位學程兼任助理教授林穎佑分析,中共此次演習主要應是在檢驗「軍民融合」成效。
他說,若定義登陸作戰是首波搶灘攻勢,由於滾裝船依然要透過港口裝卸,一旦共軍選定的搶灘地點不是港口,而是沙灘、礁岸等天然地形,滾裝船便無用武之處;再者,滾裝船防禦能力薄弱,在尚未完全掃除周遭威脅的首波搶灘攻勢中,恐怕凶多吉少。
林穎佑指出,滾裝船能派上用場的情境有兩個時機點:第一是,共軍完成首波搶灘攻勢,周邊威脅均悉數掃除,搭起了堅固的灘頭堡後,民船才能放心上場;第二是,在發起對台作戰之前,透過民船進行軍人與裝備的運補,但此時就只是單純的領海內運補任務,不算兩棲登陸作戰。
如何嚇阻共軍冒進?林穎佑表示,若善用國軍既有潛艦,加上未來國造潛艦成軍,在台灣周邊海域組成「沉默的艦隊」,共軍礙於潛艦威脅,就不敢貿然用民船進行輸送任務,「尤其民間船隻的『損害管制』不像正規軍那麼好,一旦受到攻擊,損失就會非常大。」
國防部列出共軍犯台七大可能時機
面對中共迄今仍未放棄武力犯台,台灣國防部8月31日提交給立法院的「110年中共軍力報告書」指,「統一台灣」是中共根本利益與不變使命,中共犯台有七大可能時機:台灣宣布獨立、明確朝向獨立、內部動盪不安、獲得核子武器、兩岸和平統一對話延遲、外國勢力介入島內事務、外國兵力進駐等,但中共目前尚未完全具備全面犯台之正規作戰能力。
國防部認為,「統一台灣」是中共根本利益與不變使命,在「文攻武嚇」方略指導下,積極運用「和、戰」兩手策略,以「文攻」(包括批判、拉攏、和談)及「武嚇」(包括軍事威懾、實戰演訓)等手段,企圖達到最終「統一」之目標。
國防部強調,共軍雖加強實戰化訓練、建構新型作戰力量、發展新興軍工科技與占據研發,但對台戰術戰法運用,仍受限於台海天然地理環境、登陸載具與後勤能力不足等因素,尚未完全具備全面犯台之正規作戰能力。
國防部說,共軍目前仍以對台進行聯合軍事威懾、聯合封鎖及聯合火力打擊為主要選項,然為達成「徹底解決台灣問題」,將持續強化「聯合登島作戰」之綜合保障與跨海登入作戰整備,其戰力增長及對台威脅值得關注。
本文由看新聞網原創、編譯或首發,並保留版權。轉載必須保持文本完整,聲明文章出自看新聞網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
本文網址:https://vct.news/zh-hant/news/1ed7c955-a1cb-4e2d-b475-09dc77549e41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