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稿】生活瑣記

一.煮茶

立冬那日,收到網購的蒸汽煮茶器。飲了幾十年的茶,一直飲的都是綠茶:一個雙層玻璃杯,撮一小撮細如松針的茶葉,倒入杯中,用開過的沸水一衝,不一會,一枚枚細細的嫩芽便在杯中舒展開來,仿佛芳魂附體,隨後便有一股悠悠的清香瀰漫着從杯口溢出。捧一杯碧綠的茶水,尤如手捧着整個春天,足以令人精神振奮。

親人、朋友知我愛茶,時常送些茶葉與我,平日自購極少。親朋所送,有綠茶,也有紅茶。因自己平日偏好綠茶,這多年來,家中便存下些紅茶:有普洱、金駿眉、鐵觀音……一日看書,知冬天飲紅茶有諸多益處,便陡生飲紅茶的興趣。

飲茶,首選是器具。紅茶不比綠茶泡製簡單,尤其是餅茶,杯泡與壺煮,其味大相徑庭;還有鐵觀音,放幾粒杯中,一泡便滿滿一杯茶葉,飲起來既不便也不雅。況且,一人獨飲,又不能太繁瑣,於是,網購了一蒸汽煮茶器,自備了小瓷杯,清潔用的小盆、小刷……忙乎了一陣,便獨自在家中試着煮起紅茶來。

貨到那日,便給自己煮了第一壺茶。要說這蒸汽煮茶器,還真是既快捷,又便利,只稍許,箱中的水化為汽,蒸汽浸泡濾網中茶葉,茶汁便聚到壺中,茶水分離,飲用極便。茶畢,捧一小杯熱汽騰騰的茶水,赤中泛金黃,嗅一嗅,自有一股曼妙的香氣,讓人仿佛置身於古老的傳說中;淺淺品一口,又覺邂逅故人,驚喜中帶有幾分熱情,熱情中又有幾分驚喜。頭一日飲了普洱,次日改用金駿眉,又一日,飲鐵觀音……一日一變換,一日一企盼,一日給自己一驚喜。

和煦的陽光,照透書房,這個冬天,我便一人獨坐暖陽中,每天給自己煮一壺濃濃的茶湯,一邊慢慢品着,一邊靜靜翻閱賈平凹新作《諸神充滿》,仿佛一切都屬於自己,又一切與己無關。不知不覺,冬日西沉,又感嘆時光倏快,仿佛一生之匆忙也就在一壺茶中,想一想,早該停下腳步,放慢心情,靜靜煮一壺屬於自己的茶。

二.鹹菜當家

妹妹送來一大捆自種的白蘿蔔,妻子用白胖胖的蘿蔔煲了骨頭湯,我卻留下茵子,做了道清脆可口的鹹菜。

先除去茵子周邊的老徑葉,將嫩嫩的菜心放在冬日下曬了兩天,洗淨晾乾,切成碎斷,撒上鹽、姜蒜末,揉出菜汁,擠干裝進瓦罐中。一周後,開罐炒了一盤,滿屋都散發濃濃的蘿蔔菜清香。

在老家,這樣的鹹菜,自製起來極便。住城裡時,時常想吃鹹菜,又總擔心不衛生,更不知醃製鹹菜的原料和鹽是何物,就更不敢常買。可從小養成的生活習慣,每餐吃飯,總少不了要咂兩口鹹菜。人上了年紀,尤其如此。大魚大肉可以沒有,可一日沒鹹菜,總覺吃飯不香。

回到鄉下,自己便學着做各種各樣的鹹菜,有泡酸豆角、泡酸辣蘿蔔、糖醋蒜,也做過腐乳。每日有自製的鹹菜置於飯桌,吃起來既可口,又放心。

用蘿蔔菜炒飯,更有獨特的味道。在鄉下,每天要自做早餐,炒剩飯當早餐也是常事。而用蘿蔔菜炒飯,就更加清香爽口。

炒米飯,還是用早稻米煮的飯為好。早稻米少黏性,蒸的飯顆粒鬆散。先在鍋中煎枚雞蛋,用筷子搗碎,將頭天剩下的米飯倒入鍋中炒透,再加入蛋末和少許的鹹菜(最好是剩菜)炒出香味,最後撒上雞精、胡椒粉和蔥花,一碗香噴噴、脆爽爽的蘿蔔菜炒飯就做好了,再沖一小碗自製米酒,一份不錯的早餐就完成了。

生活其實很簡單,一日三餐,葷素可有可無,唯有一盤自製的鹹菜,足以!

三.劉嫂賣菜

妻子見我整天呆在家裡,便叫我陪她去菜市場賣菜。家附近的菜市場不大,新裝修的大廳,燈光明亮,堆放整齊的時令蔬菜,光澤鮮嫩,看在眼裡便有一種購買的欲望。

一進菜場,門口賣菜的大嫂便熱情地笑道:「大哥大姐,買菜來了?」我以為賣菜的是熟人,便問妻子。妻子說,他們都這樣,見面熟。我見人家熱心快腸,叫妻子就近採購,可妻子拉着我,徑直朝市場裡面的一個攤位走去。這攤位靠菜市場最北角,賣菜的是一位四十來歲普普通通的一農村婦女,大家都叫她劉嫂。她話不多,朝每一位前來賣菜的只微笑着點點頭,就忙她的生意。我看不出她與別的賣菜的有什麼不同,可不知何故,她的生意總比別人要好許多。一次,我問妻子,何故每次買菜都要找劉嫂,妻子只簡單說了句:「買她的菜舒服。」買菜怎麼同舒服連在一起了?這不禁引起我想了解其中奧密的興趣。

這幾天,一吃完早餐,我便主動要陪妻子去菜市場。經過幾天細心的觀察,我終於探明劉嫂生意好的奧密所在。原來,她賣的菜價格並不比別人便宜,質量也說不上比別人好,而且攤位還靠菜場裡面,較別人少了許多地利,所吸引人的,除了劉嫂待人真誠熱情,更重要的是在她賣菜的細節:她的電子稱永遠面對顧客,買她的菜,不僅稱給得足,在裝袋時,她習慣似地從攤位上抓一點同類菜塞進菜袋裡。顯然,這最後放進菜袋裡的是她白送的,同樣的菜,自然就比別人便宜了。若是買蕃茄、瓜果之類,裝袋時她還忘不了帶幾根香蔥。她知道,顧客買這樣的菜,不論燒制還是做湯,幾根香蔥總是少不了的。在別人攤位上,香蔥都是兩毛錢一堆。有時家裡來了客人,買了魚肉,香蔥不夠用,找她要,她也毫不吝惜抓一小把給你,即使你當日不買她的菜,她也同樣如此。每天她一大堆香蔥,就這麼白白送了人。

待人真誠,為他人着想,又不斤斤計較,這是一種做人的大度,更是一種境界。正因為劉嫂平日肯舍,才贏得了大家的敬重與回報。

做生意做人都一樣!

四.我的故鄉,我的親人

2003年盛夏,老家兩位在村里工作的房下侄子突然來到我位於漢口的新居,見他們滿頭大汗,我忙去冰箱裡拿出冷藏的西瓜。他們看了我的新居,眼裡充滿了羨慕。我以為他們來漢辦事,順便來我這裡看看,便同他們聊起灣子裡的情況。過了會,年小的侄子突然對我說:「叔,我們今天來是給您添麻煩的。」我問何事。他說:「鄉里正在搞村村通工程,我們灣里在鄉政府的支持下,由南至北修一條兩公里長的水泥路,因資金不足,村里商量,想找灣里出來的人化點緣。請叔給予支持!」提到進灣的那條路,我便想起兩年前同單位領導一起回鄉看望一位患重病的老工人,當時正是雨季,進灣時一路泥濘,車子幾次險些滑到水溝。我當時就希望村里能把這條路修修。沒想到,我這想法還真要實現了。想到這,我便滿口答應,轉身回房拿出家中僅有的一千元錢說:「今天你們來,我很高興,你們也看了我這新居,按說條件尚可。」我放慢聲說:「可做叔的說來有些慚愧,這幾年,我也正在為難……這是一千元錢,希望你們不要嫌少。」兩位侄子忙站起來道:「哪會呢!叔,我們知道您是個爽快人。」他們收下錢說:「待灣里路修好,我們再來接您回去參加剪彩。」我說:「有些形式能省就省,儘量把路修好!」他們滿口答應,說罷連午飯都不肯吃便告辭了。

晚上妻子回來,見我悶悶不樂,問我有什麼心事。我便將白天的事同她講了。妻子說:「那是留給兒子的學費!」她埋怨了幾句,過了會,她又來寬慰我:「別人找上門,是看得起你,灣里要修路,哪能不給幾個。再說,父母兄嫂都在灣里,不也是為他們爭個臉。」妻子明理,並未消除我心憂之事。我犯愁的,不是兒子開學後的學費怎麼籌齊,正是家鄉的親人我該如何面對?我們為購置這新居,找父母兄妹都借了不少錢,他們知道我們目前困難,家裡大小事都不讓我出面,逢年過節回鄉,都是他們招待我們,可灣里修路,我們竟然……

沒過幾天,兄嫂突然來了。大熱天,兄長從鄉下背來一大袋新米,嫂子提着一壺油和裝有南瓜、干豆角的大袋子。我見他們汗流浹背的樣子,埋怨他們這大熱天不該送這此東西來。兄長說:「這是家裡剛打的新米,送你嘗嘗。豆角、南瓜是父母種的,他們知道你給灣里修路捐了款,叫你們生活不要太苦了。」嫂子也在一旁說:「二老知道你們捐了一千元,比灣里有的老闆都捐得多,還誇你們呢……」聽着聽着,我雙眼不禁一陣發熱。我沒想到,我為灣里修路捐款,不僅沒引起他們絲毫誤會和埋怨,反而給他們帶來這麼多的心慰和自豪。我還想說什麼,可一句話也沒說出。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