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持續更新有一個好處,這讓我的所有文章形成了一個討論庫。隨着時間推移,無論此時此刻發生了什麼,都可以在歷史文章里找到很早之前的討論。比如說,這幾天人們正在關注的校園霸凌問題,在2019年5月28日的《珠峰大堵車》一文最後,我在禪定時刻里寫過這樣一段話:
「在微博上看校園霸凌的討論,許多人把問題歸結為一對一小孩之間的衝突,我覺得非常沮喪。人這種動物真的很奇妙,長大之後就會完全忘記小時候的經歷和處境,失去了對孩子感同身受的能力。
因為專業的關係,我對人際關係網絡的建立和運行很有興趣。幾年前,我在一家餐廳等位,等位期間我看到幾個小學生在餐廳提供的電腦上玩網頁版小遊戲。此後,我多次在各種休息區見到了類似的一幕。為此我還專門去查看了電腦瀏覽器,發現並沒有首頁導航一類的東西。很明顯,這些孩子是知道小遊戲的網址,自己直接輸入的。同時,那些遊戲都是單機版,不存在需要加入遊戲網絡和朋友一起玩的問題。
也就是說,孩子們之間一定存在某種社交網絡,他們通過這種社會化網絡,傳遞小遊戲的網址,小遊戲的選擇,小遊戲的玩法。因此,他們都知道網址和玩法。而且,這是一種他們社交網絡內部的潮流,否則我不會在幾個不同市政區劃的不同休息區里都看到相同的行為、相同的遊戲和相同的網址。
這讓我想起了諸多童年往事。一個孩子去上學,不是去一個叫學校的地方,而是去加入一個叫「我們學校」或者「我們班」的社會化人際網絡。這個網絡有它獨有的文化,比如說打架打輸了告老師請家長是可恥的;也有這個社會所共有的文化,比如說對強者的尊敬和服從,對弱者的嘲笑和打擊。
遭到校園霸凌,最大的傷害來自於學校人際網絡。如果在霸凌一開始,沒有得到同學的幫助,也沒有得到來自老師的阻止,那麼,遭受霸凌的人就會陷入雙重困境—一方面向父母老師求助,那麼就相當於破壞了人際關係網絡的規則,邀請外力介入,會受到人際網絡所有成員的孤立和排擠;另一方面,持續不斷的霸凌會讓自己在人際關係網絡中的地位不斷下降,於是會有更多人加入進來,最終會落到人際網絡的最底層,被噩夢一般的打擊、嘲笑、霸凌、排擠所籠罩。
所以,校園霸凌根本不是一個孩子和另外一個孩子之間的問題。而是由於校方的失職和家長的不作為,沒有及時消弭校園人際網絡中那些依仗暴力的人占據社交等級上的高階位置,對其餘的學生造成了壓制,他們越過校方在班級里實現了基於自身暴力的有效管理。人際關係網的建立,本來可以有多種路徑,基於親疏,基於興趣,基於學習能力等等。但是,只要容許基於暴力的人際關係網絡存在,那麼遲早其他的人際關係網絡都會不復存在。」
在更早的2016年12月11日,我寫過一篇《校園霸凌的應對方式》,討論家長在校園霸凌中的兩難境地。4天後,針對需要面對校園霸凌的當事人—孩子,我寫了一篇《給小朋友:有人在學校欺負你該怎麼辦》,向小朋友們介紹了可能的應對方式。
現在是2024年,對比一下此刻網上對校園霸凌的討論,我個人感覺很複雜。一方面我認為討論在退化,焦點集中在應該把明正典刑的年齡降低到幾歲才好。一方面我也承認,我自己在今天也不大願意做過去那種討論了。因為這些討論都是建構性的,討論各方可以做點什麼,如何改善學生在校園裡的生存環境。如今大家都只想要一個針對問題的結果,至於說問題如何產生,如何消彌,沒多少人感興趣。有些時候,人們還會認為這種討論是一種對霸凌者的刻意開脫,因此產生相當程度的憤怒與惡意。
校園霸凌最輕的形式是起綽號,然後是造謠言,言辭羞辱,再然後是排擠和冷落,接下來是毆打和凌辱,最嚴重的形式是攻擊直至死亡。從起綽號到死亡,中間有很廣闊的中間地帶,意味着中間有很多機會進行干預,強行中止,避免事態一步步升級,避免校園環境一步步惡化,人們可以做的事情相當多,可以動用的手段也相當豐富。在最糟糕的結果發生時,討論如何處置最糟糕的結果,我認為意義有限。
這就像是每次空難發生之後,一堆人寫「在空難發生時逃生的十條建議」一樣。作為曾經的民航從業者,我學到的常識是應該儘量避免事故的發生,應該針對事故徵候進行及時調查和整改,把事故苗頭在第一時間消除。至於說逃生建議,應該由從飛機殘骸里成功爬出來的人去寫。即便去掉了這句話的嘲諷意味,最起碼逃生技巧也不應該是大家關注的重點,和逃生技巧相比,定期檢查、查找安全隱患能夠挽救更多生命,也更有效率。
網上討論不需要遵從這樣的常識。空難發生之後,最熱鬧的討論永遠是為什麼航空公司不肯給民航機安裝大型降落傘,或者在每個座位下給乘客一人一個降落傘包?類似的,高層建築為什麼不安裝速降索,學校門口人行道邊為什麼不安放拒馬,明正典刑的下限年齡為什麼不是8歲或者10歲?
在解決最終症狀的時候,人人都是名醫,恨不得自己親自下手。對於病源和病因,則完全是另外一種態度,仿佛症狀即病因,可以一併解決再無後患。那我的確認為沒有什麼值得討論的必要,今天是春分,不如大家各自回家豎雞蛋來得更好。然後,此時此刻長在校園裡遭受霸凌的小朋友,他們還在默默承受。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槽邊往事
本文由看新聞網轉載發布,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看新聞網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文章或有適當刪改。
本文網址:https://vct.news/zh-hant/news/1704de9a-ed9f-4e2c-b504-6a0811d6e199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