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防疫「新十條」上路一周後,港府終於取消限制港人出入的「安心出行」和「黃碼」,但出入指定處所仍須出示疫苗通行證。專家批評港府後知後覺,也反映港府從政治經濟到民生防疫,都須考慮中央決策的權威性。
取消「安心出行」 保留「疫苗通行證」
綜合媒體報導,港府13日宣布,市民14日起不需掃瞄「安心出行」,但進入食肆、酒吧、戲院、卡拉OK等指定場所時,仍須出示疫苗通行證;並針對從海外及台灣抵港人士撤銷3天的黃碼限制,只要在機場核酸檢測呈陰性,便可自由進出場所。
評論:港府考慮北京權威性
時事評論員劉銳紹告訴中央社,港府今次放寬的防疫措施,是此前很多專家的建議,質疑「為何之前香港專家的建議都沒有被接納,現在卻說是回應疫情形勢轉變,是後知後覺」。
他認為,香港政策要緊貼北京中央的程度及範圍,已從政治性政策,伸延至經濟性政策,如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及北部都會區等,再擴展至民生議題及疫情防控,港府都要顧及北京中央的具體政策及未來方向,要與北京中央的決策權威性掛鈎。
劉銳紹指出,中港兩地需要恢復通關以促進經濟,但中國突然鬆綁疫情會否引發香港新一波的危機,以及中國官方口徑已轉為COVID-19形同季節性流感,香港在防守疫情上會否顧此失彼,值得關注。
經濟學者:錯失黃金時間 很難與新加坡競爭
對於香港未來經濟能否反彈,中大商學院名譽教研學人李兆波表示悲觀。他向自由亞洲電台表示,今次港府放寬的防疫措施「來得太遲」,僅能為餐飲和零售業「止些血」。
李兆波認為,香港沒有在11月舉行金融峰會時做「0+0」,錯過了黃金時間,想要與提早一年全面復常的新加坡競爭「難度很大」。
他說,接種過幾針疫苗就能免檢測最好,「有人說現在是『0+0』,我認為不是,連檢測都不用做才是『0+0』。」
李兆波補充,入境旅客仍須在機場等待核酸檢測,加上仍有口罩令、限聚令等,距離國際社會的復常步伐落後太多,以及與美元掛鈎的港元保持強勢,物價較鄰近東南亞地區貴,吸引力亦打折扣。
港媒:中港初步確定下月9日通關
中國放寬防疫限制後,香港各界十分關注兩地何時免檢疫通關。
香港網媒「01」報導,從廣東省衛健委相關部門獲得的消息,兩地通關最快在明年1月初。目前提出的「吉日」是1月9日,屆時會採取「0+3」模式,即入境人士只須3天家居監察。
另據香港《文匯報》報導,接連香港的深圳福田口岸最近時常在晚上亮燈,口岸保安和地鐵相關人員都表示,目前口岸正在測試燈光等設備,以迎接兩地重新恢復通關。
本文由看新聞網原創、編譯或首發,並保留版權。轉載必須保持文本完整,聲明文章出自看新聞網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
本文網址:https://vct.news/zh-hant/news/06102ce8-2db8-4026-9353-fd2c92cc3aaf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