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難免一戰

6月15日晚間,中印邊防軍在一個叫做加勒萬河谷(Galwan valley)的地方發生暴力衝突六個小時,結果造成幾十人傷亡,引起世界的關注。

加勒萬河谷位於喜馬拉雅山脈的兩國爭議邊界上,這條邊界史稱「馬繼業-竇訥樂」線。1962年的中印戰爭產生了一條切割加勒萬河谷的實際控制線,一邊是中國控制的阿克賽欽地區,而另一邊是印度控制的拉達克地區。

自今年5月初開始,大批解放軍進入加勒萬河谷地區,並在三處地點紮營及設立崗哨。引發印度軍方警覺,近一個多月以來,不斷傳來中印邊防軍發生口水仗與肢體衝突。

據報導,6月15日的暴力衝突雙方都未開槍,但印度方面稱,20名印度官兵在衝突中死亡。但中方承認發生了衝突,卻未說明解放軍傷亡情況。美國媒體透露稱中國解放軍或有43人死亡。

中共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指控這起事件是印度部隊「兩次越過邊境線,挑釁和攻擊中方人員」。印度將此次衝突歸咎於中共軍隊闖入印度控制區域進行活動。

據印度軍方16日發布的一份聲明稱,印、中軍隊在發生死亡衝突後,雙方同意部隊各自後撤兩公里。但媒體消息稱,中印雙方都在向邊界區域增派軍隊。

中印上一次的嚴重衝突發生於2017年,原因是中方在中印及不丹三國交界處的洞朗地區修築道路,印度軍隊以「支持不丹主權」越界阻止工程,雙方對峙達73天,最後透過外交管道平息。

外界評論認為,隨着世界各國對中國日益增長的影響力感到擔憂,印度也越來越靠近美國,對中國的崛起感到不安。

儘管雙方都保持克制,40年來為開過一槍,但中印依然難免一戰。

黑暗血腥的六小時

據印度媒體報導說:6月6日中印雙方曾經舉行軍事會談,達成「和平解決爭端」的共識。但不到10天後的6月15日夜間,一支印度軍隊巡邏隊在中印邊境海拔4200多米的加勒萬河谷陡峭山地巡邏時本以為,按6月6日和平協議,中國軍隊已從那裡撤退。但他們卻意外地碰到了一隊中國軍人,雙方爭吵不休後開始動手和搏鬥。

一位印度高級軍事官員告訴BBC,中國軍隊似乎有備而來,「他們用帶刺鐵絲包裹的金屬棍打我方軍人的頭。」 「中方士兵戴頭盔,拿盾牌,有護膝和肘帽,身穿防暴服。」

印度政府消息人士說,中方人數多於印方,印方於是從大約4公里外的一處哨所召喚了援兵,最終約有600人混戰在一起。從15日晚上至16日凌晨,雙方在近乎完全黑暗的環境中戰鬥了長達六個小時。雙方士兵的主要傷亡原因是掉下峽谷或撞在山石上,包括一名印度指揮官也是在被推搡後,從狹窄的山脊上墜入峽谷中死亡。

加勒萬河谷衝突中喪生的士兵satnam singh的葬禮。
加勒萬河谷衝突中喪生的士兵satnam singh的葬禮。(圖片來源:NARINDER NANU/AFP via Getty Images)

一名印度高級軍官告訴《華爾街日報》,一些印度軍人被中方士兵用帶釘子的棍棒毆打致死。他還說,有17名印度士兵在混戰中受傷後,可能最終在高原上的寒夜裡被活活凍死了。

法新社等外媒也引述消息人士指出,此次衝突中沒有人使用槍械射擊,但其中至少有3人是被石頭活活砸死。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說,雙方用「拳頭」、「石塊」和”纏繞鐵絲的棍棒”等原始武器相互攻擊導致很多士兵失足墜落,造成嚴重傷亡。

北京沒有公布傷亡數字,但據印度報章The Time of India報導,從印度政府得到的消息指,衝突中,至少有20名印度軍人及43名中方軍人死亡。

印度總理莫迪在事件發生後的首次公開表態:印度士兵不會「枉死」,印度將捍衛「每一寸領土,每一塊石頭」。

衝突中的土地是誰家的?

是人均明白,當今中印邊界的爭端屬於國家戰略問題,並非為了所謂的「領土完整」。中方在為擴展或稱霸作準備,印方在惶恐地作防禦。

如果一定要知道,到底現在是誰入侵了誰的領土?那就必須從歷史之中找答案。

三段邊境和被忘卻的傳統線

中國和印度有超過2000公里長的共有邊境線,被尼泊爾、不丹及錫金分隔成了四段,其中西段約600公里,中段約450公里,錫金段200餘公里,東段約650公里。目前除了錫金段之外,其餘三段依然存在領土爭議。

在中國數百年的歷史上,從西段的喜馬拉雅山脈到東段的藏人居住地區有一條傳統的國境線,所涉地域很廣。但在大英帝國統治印度之後,強盛的大英帝國向衰落大清帝國作持續挑戰,為了擴張印度國的面積。

1)東段: 20世紀初,英國殖民者加強了北進行動,私自與西藏代表劃定了一條「麥克馬洪線」,該線將原來的650公里國境線變成了1100公里,並將中國控制的9萬平方公里藏南地區劃給了印度。目前這個區域在印度的控制之下。

2)西段:與此同時,英國殖民者還並劃了一條「約翰遜線」,將阿克賽欽全部劃入英屬印度控制的克什米爾地區。但在之後與沙俄爭奪新疆地域時,英國殖民者為了獲得大清帝國的支持,主動劃出「馬繼業-竇訥樂線」,將阿克賽欽分割還給了中國。

3)中段:英軍曾越過傳統分界線向西藏挺進,控制了多個地區,這些地區至今在印度的控制之下。

4)錫金段:2003年,江澤民以政治為目的,希望在自己任內解決一切邊界糾紛,與印度達成協議,印度承認「西藏屬於中國的一部分」「不再插手西藏問題」,中共認同「錫金王國」歸屬印度,這樣一來,原屬於西藏的錫金王國領土全部交給了印度。

無論是三條英國制定的分界線,還是英國宣稱印度擁有主權的西藏土地,從大清帝國到中華民國,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前期均未正式承認,但到了近期,中印邊界格局發生了變化。

1947年印度宣布獨立後,印度當局認為自己繼承了大英帝國在印度的遺產,「約翰遜線」以西和「麥克馬洪線」以南中國控制地區都屬於印度,一直是中國非法占領的地方。

由於土地爭端,導致了1962年的中印戰爭。

但事實上,中共當局已經承認了「馬繼業-竇訥樂線」,在印度與巴基斯坦的第一次戰爭結束後,印巴將克什米爾一分為二分別控制。克什米爾與阿克賽欽相連。巴國曾提出以「馬繼業-竇訥樂線」的劃分與中國解決土地爭議,結果得到了中共當局的認可。

中共希望印度學習巴基斯坦,以「馬繼業-竇訥樂線」結束西段的土地爭端,條件是放棄東段的藏南地區。卻遭到印度的拒絕,印度堅持「約翰遜線」與「麥克馬洪線」都要,一點都不能少。

歷史上的中印邊界戰爭

1962年10月20日至11月21日,在中國和印度之間的爭議地區發生了的一場邊境戰爭,歷史稱其為第一次中印武裝衝突,印度稱之為「瓦弄戰爭」(Battle of Walong)。

中國與印度的邊界約2000公里,分西、中、東三段。這場戰爭在西段和東段同時進行,又以東段的藏南地區為主戰場。由於戰場處於高海拔地區,環境惡劣,雙方都有後勤補給困難的問題。戰爭結果是中國獲勝,卻又拱手讓印度重新占領絕大部分地區。

戰爭起因

1951年,中共通過軍事行動全面控制西藏。1959年達賴喇嘛流亡印度,成立西藏流亡政府。中共軍隊為了阻止西藏難民進入印度,以及消滅反政府的西藏武裝人員,一路追殺到有爭議的中印邊境地區,試圖控制喜馬拉雅山山口的通道。但中共的軍事行動,遭到印度政府的抗議,並以武力干涉,意在保護西藏難民。

1962年6月起,在印度總理尼赫魯的授意下,印軍越過「麥克馬洪線」,進入西藏山南的扯冬地區,並要求中共軍隊撤離西藏,停止對藏人的屠殺。

1962年9月22日,中國《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是可忍,孰不可忍》社論,警告印度尼赫魯政府,立即從邊境撤軍,否則中方將使用武力。

在雙方僵持不下的情況下,10月20日黎明前,中共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和新疆軍區司令員何家產發布了攻擊印軍的命令,戰爭立即在中印邊境東段和西段打響。

戰爭結果

據維基資料,印軍參與作戰的主要是陸軍第四師,約22000人。中共出兵的是藏字419部隊,總兵力約8,000人。

戰火分為二個階段,歷時一個月,中共軍隊一路勝利,收復了許多被印軍占領的鄉鎮與據點,一直追擊到中印邊界傳統習慣線附近。而印軍節節敗退,損失慘重。

至11月22日,中國政府通過最高軍事指揮部宣布單方面停火,並主動從實控線後撤20公里與印軍脫離接觸,戰爭基本結束。另外還單方面將繳獲的武器、軍車和軍用物資交還印方。

據中方統計,一個月的戰爭,印軍戰死與被俘人員共計7000餘人,而中方傷亡2400餘人,其中700多人陣亡。

一月之後,中共軍方總參謀部下達了在中印邊境建立檢查站的命令。對山口、要道、居民點等進行巡邏、嚴控跨越邊境的人員。

單方面撤退原因

外界分析,中國政府突然單方面宣布停火,有給養困難、美蘇的壓力等多方面原因,美國當時曾警告若中國再不停火則會派遣軍隊支援印度。

在這場戰爭中,國際社會一面倒地站在印度一方,尤其美蘇兩大強權在當時意外地同時支持印度,並向印度提供武器、物資援助及國際輿論的支援。認為中國發動戰爭,武裝入侵印度。而中國僅得到北越、朝鮮、緬甸等七個國家的聲援。

中國政府當時實施大躍進的激進經濟政策,處於三年困難時期,國民經濟嚴重困難,中國無力維持長期戰爭。

中國採取軍事行動本身是為了嚇阻印度,並以戰爭手段維護西段邊境穩定,同時穩住中國對西藏的控制。

同時,由於毛澤東在大饑荒之後本人政治權威受到了劉少奇的挑戰,也促使毛不願意承擔戰爭失敗的風險,進而選擇全勝後與印軍脫離接觸,並徹底回歸「麥克馬洪線」北側。

中印之爭,誰輸誰贏?

在1962年的中印戰爭後,直至今日,人們依然在探討,究竟是誰贏得了那場戰爭?

東段,中共軍隊曾越過「麥克馬洪線」擊敗了印軍北方主力,並控制了藏南地區。但在占領兩個月後,中共軍隊主動宣布停火,並全部撤走。西段,中共軍隊在戰爭後對加勒萬河谷的控制區域基本沒有變。

印度雖在戰事上失利,但在中國退兵後仍然得以繼續保有雙方爭議的藏南和達旺領土。1986年印度議會設立了阿魯納恰爾邦,其中包括了藏南大部地區。

其實,藏民一直心系印度,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西方記者內維爾•馬克斯韋爾在《印華戰爭》一書中寫道,「當中國軍隊取得重大勝利的時候,中國政府突然宣布單方面無條件撤軍,這與其說讓全世界都鬆了一口氣,不如說是讓全世界都目瞪口呆。世界戰爭史上還從沒有過這樣的事情,勝利的一方在失敗者還沒有任何承諾的情況下,就單方面無條件撤軍,實際上也就是讓自己付出巨大代價來之不易的勝利成果化為烏有。」

中國軍旅作家金輝在其散文《西藏墨脫的誘惑》中,也對那段歷史作了結論,「勝利者和失敗者是十分明確的。但是,結果卻完全是另一種情況了——勝利者除了沒有失敗的名義,卻具備了失敗者的一切;失敗者除了沒有勝利的名義,卻得到了勝利者的一切。勝利者因為勝利的飄飄然,以至連對勝利成果的徹底喪失和巨大的屈辱都無動於衷。失敗者因為唯獨還沒有得到勝利者的虛名,所以一直在摩拳擦掌,發誓要報一箭之仇。」

洞朗之爭端

2017年,中印軍隊在爭議地區洞朗的軍事對峙了一個多月,雙方互不相讓,建造公路被擱置,卻不斷增兵做出備戰姿態。印度更在邊境線部署了十多萬人的精銳山地部隊,緊張的火藥味曾令世界為之擔憂,最終和平解決。

洞朗(Doklam),是中國、不丹和印度三國交界處的狹長高原。其重要地位被稱之為「咽喉地帶」,誰占據它,誰就擁有在軍事上進退有餘的主控權。洞朗地區距中印邊境乃堆拉山口約15公里,它是西藏春丕河谷的一部分。在茫茫喜馬拉雅山的山谷中,乃堆拉山是唯一一個連接西藏和印度錫金的山口。這一20公里寬的咽喉地帶是印度本土和7個東北邦的連接走廊。

依照中印兩國的協議,印度信徒可以通過乃堆拉山口進入西藏的瑪旁錯雍(Manas Sarovar Lake)朝聖,這個聖湖是印度教的聖地。

印度軍事專家稱,錫金地區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是印度唯一能對中國入侵作出進攻性反擊的區域,其原因是,印度軍隊在這一喜馬拉雅山脈前線地區擁有地勢和戰略上的優勢。中國軍隊的陣地則處於印度和不丹的擠壓之中。

2017年6月,中國以發展「一帶一路」為名,試圖修建一條從亞東縣到洞朗地區的道路後,印度就處於驚恐之中,他們認為中共造路的目的是要消滅掉印度在那裡的優勢,用軍事力量控制這個地區,無論對印度國土,還是對信徒朝聖,都相當不利。

《印度經濟時報》則稱,中國修建的道路能夠極大地威脅到印度西里古里走廊。該走廊戰略位置極為重要,一旦被切斷,印度在東北部的兵力將會被分割包圍。所以,無論北京怎麼警告,印度都將會強硬對待。

印度外交部也明確表示,這一修路行為「旨在改變現狀,將為印度帶來嚴重的安全隱患」。

而不丹也態度鮮明,稱中國的修路行為「違背了兩國之間的協議」。因為中國與不丹在邊界的劃分上有許多爭議地段,雖然在行政管轄權上各自有了默認,但都維持一種無軍事區域。在1998年,中國和不丹簽署書面協議達成一致,同意維護洞朗等地區的和平與現狀。

洞朗地界位於中國與不丹之間,不丹抗議中共以造路為名試圖改變現狀,印度乘機介入。這就是衝突的全部內容。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