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錢線】關於「潤」的那些事

為何要「潤」?

最近一個黑話詞「潤」在中國非常流行。這個「潤」,其實是英文單詞run用漢語拼音讀出來的發音,本意是「跑」。在當代簡中網絡里,往往專指「離開中國」。這個話題的熱度在春天上海封城時開始暴漲,隨後熱度一直不減。除了網絡熱議,也有許多人付諸行動,引發了移民和留學中介行業在百業蕭條中的火爆。各種「跑路信息」甚至成了一門學問,被簡稱為「潤學」,想要「潤」的人則以「潤友」互稱。

很多移民已久的海外華人對「潤」感到費解,不就移個民嗎至於這麼焦慮嗎。確實,對於在中國積極融入全球化的時代出國的人,移民往往只是一種個人尋找更好或者更適合自己的發展的選擇,「拉力」遠大於「推力」。而現在移民的「拉力」實事求是地說,已經不如以前那麼大了。一方面中國雖然不像粉紅們口中那樣吊打全世界,但和發達國家生活水平上的差距確實明顯縮小了;另一方面疫情後充滿不確定性的全球局勢,以及各發達國家內部都有不同程度的反移民情緒,相比以前現在並不是最好的移民時機。這種迫不及待要逃離中國的情緒,更多還是因為「推力」——在中國生活越來越難了。

最直接的自然是愈發魔怔的運動式防疫。畢竟這是一種對最普通的日常生活的衝擊,你就算身家豐厚還特別宅從不出門惹禍,照樣能有大白上門來把你的小日子砸成一地雞毛。其次是越來越強烈的不安全感。這種感覺一方面存在於那些積累了一定財富的人,雖然在中國積累的財富搬到外面去並不見得會升值——說實話以現在的全球經濟形勢,不縮水算是很好的了——但畢竟這些以房地產為主的財富價值目前現在還在山頂上,先離開天降偉人的鐵拳保住本是正經。一方面也存在於許多相對弱勢群體身上,某些少數民族、性少數群體這種已經是物理賤民的就不要說了,現在連中國的女性地位也在徐州和唐山的事情上充分體現出來了,「潤出去嫁人」甚至成了一門顯學。

當然最根本的拉力,還是在於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階段已經毫無疑義、無可挽回地結束了。這本來也不是世界末日,隔壁日本已經躺平一代人之久了。但對於中國人,這確實有點末日的意思了,因為以中國社會氛圍之壓抑、生存競爭之內卷、社保兜底之欠缺,那些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996的極限工作,掏空六個錢包買房,背一屁股債創業,真正支撐的就是那個「美好」的明天。你現在告訴他們,房價不會漲了,工資不降就不錯了,創業是註定要失敗的請進體制。這確實有信仰崩塌的效果…此地既然已經毫無留戀的價值,那隨便去哪開始一段新生活總歸是要比現在好的。「潤」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移民潮,而更像是另一種形式的「躺平表態」,畢竟喊「潤」的在當前中國人出國越來越難的背景下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如願的。

當然,即使是對於確實已經難以忍受的人,「潤」依然不是一件可以草率的事情。作為成年人在國內搬去新的城市就已經是巨大的挑戰,何況是在各方面環境都全然不同的地方重新開始。更重要的是,中國社會給每個人都按照其出身、學歷、年齡等打上了一系列標籤,每個人都被認為「應該」按照標籤定義的去生活。移民意味着相當程度的推倒重來,相當於拋棄所有這些標籤讓成年人重新成長一次,這中間面臨的挑戰相當之大,幾乎是一次重生。在想「潤」的中國人心目中的「國外」也就是發達國家,地板確實比中國高很多。但除非你本身已經是谷愛凌式的全球精英,否則作為新移民,即使經濟上沒有壓力,也必須要做好自己要在社會的「地板」上趴一段時間的準備。很多人「出國後更愛國」,其實也就是心理上這一關沒過去的結果。

「潤」去哪?怎樣「潤」?

雖說牆內網民經常喜歡互相祝福下輩子轉世北歐或者美國,但如果要把「潤」這件事情付諸實施,就必須要充分考慮自己的情況,充分了解並選擇「潤」的目標。收入高、福利好、文化包容的地方誰都想去,但也不是人人都去得了的。

首先對於現在最具有「潤」的條件的那部分人,也就是一二線城市的上中產而言,最好的目標當然是那幾個「國家制度層面鼓勵吸納移民的高收入國家」,在現實中主要是指「英語五眼」中的美加澳紐。這幾個由移民建立且地廣人稀的國家從立國之初就把吸收移民當作維持競爭力的關鍵納入國家的基本制度設計層面,相關法規健全,與之伴生的也有多元包容的文化。發達的經濟也能提供許多就業和投資機會,像加拿大等國家的移民主要通道就是吸收各類技術工作人員。這幾個國家甚至本身就已經形成了規模龐大的華語社區,甚至能讓產生很多人「感覺沒出國」的錯覺,比如我所在的大洛杉磯東部地區,這其實是新移民非常理想的最初落腳點。

當然如果是感覺自己已經賺夠純粹為了防範可能到來的未知風險,甚至一段時間肉身還要留在牆內只為萬一有事跑路方便的話,上述國家漫長的移民周期和高昂的所得稅率未必能滿足這些人的需要。以我認識的國內一些朋友的情況來看,這些人往往手持加勒比海免稅島國,或是葡萄牙希臘等國的第二本護照,以備不時之需。我朋友圈裡就頗有那麼幾位在上海封城之際偷渡一樣逃離上海的成功前輩,現在天天在朋友圈秀地中海陽光的。不過現在世界的加速速度過快,有可能真正的「緩急」之事發生時,你會發現你已經無處可去。

以上說的是「能潤」的人,但對於「想潤」的最廣大群體即現在絕望躺平的年輕人來說,很多人只是想「潤」去找一個沒有那麼「卷」的生活和工作環境。那麼還要更重要考慮的其實是:你「潤」去的地方是否能給你提供足夠的飯碗。這裡先不討論金三角特種行業,柬埔寨菲律賓「菠菜」之類偏門,就對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而言,我個人的推薦是:美日坡IT和其他技術行業,英聯邦專業服務如護士教師等。30歲以下的人,確實還是應該考慮自己未來可能的「天花板」多一些,去平均收入更高、工作機會更多的國家自然是最佳選擇。

最後還有一類發展中國家,收入水平未必比中國高,但政局相對穩定、生活較為閒適,而且對於「內卷」的中國人也確實存在不少掙錢機會,比如泰國、馬來西亞或南美的一些國家。「潤」去這種地方要麼是類似於西方退休老人的狀態,靠積蓄或遠程經營在中國的生意,利用當地較低的生活成本提高生活質量,要麼就是做服務中國人或是販賣中國商品的生意。當然後一種「創業」的方式可能只適合來自那些有出國傳統,在國外同鄉網發達的「僑鄉」地區的人。

當然至於怎麼「潤」這個問題就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想要了解可以詢問任何一個你認識的移民中介。這裡只需要說一點:其實不論學歷、財力甚至外語能力,如果你真的想「潤」的話都有最適合你的方法。但去國只是起點,真正的挑戰在你到達你心中的「彼岸」之後。

「潤」了以後怎麼辦?——個人生活與文化融入

不論你「潤」到哪裡,需要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都是:你怎樣真正在新的地方落地生根開始生活。有些人去的地方可能身邊都是講華語的人,有些人甚至可能是方圓幾十里唯一的東亞人。大部分人去到一個新的地方都難免孤獨寂寞,需要面對各種各樣生活上的問題,而且有一個問題最核心:作為一個外來者,你如何在一個自己是少數人的地方調整心態待下去。這對於在十幾億講着相同或相似語言的人中間長大的現代中國人來講,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心理挑戰。

作為一個來美時間不長的「潤學」後輩,我其實經常會跟朋友談到這個問題:我們算是融入美國社會了嗎?雖然我所在的公司算是國際大企業,工作環境自然是講英語的,但也不過是各路新移民的南腔北調。和許多本科畢業後甚至工作後才出國的人一樣,我的朋友圈大部分也都依然是講華語的人,主要的生活圈也是亞洲移民為主的區域。說起「我們美國怎樣怎樣」常常有種底氣不足感,因為總有人會提醒你「這才是』真正的』美國」。當然待久了你也會發現,在移民國家這種狀態本來也是一種常態。我的印度同事和拉美鄰居一樣主要和他們的同鄉來往,經常去印度餐廳墨西哥餐廳吃飯。像美國這樣的國家如果非要認定一個所謂的「主流社會」去拼命融入,那反而是一種非常典型的「中國式思維」,認定了所有人都應該有個「靠攏」的標準對象。事實上移民國家本身就是「第一代人的披薩餅,第二代人的大熔爐」,下一代自然會融入,而第一代移民也很難成功抹除掉自己的文化背景。對於大多數新移民來說,更重要的其實是了解和適應移民目的地國超越族群的那些共有價值觀,培養對新祖國的歸屬感。至於自己的文化符號,那不過是「多元文化」獨特的點綴,不必敝帚自珍,但也不必深惡痛絕。

當然另一個極端,是很大部分出國後就一直生活在華人圈裡的人。很多人一直只用微信,獲取信息都來自於微信公眾號,娛樂還得去b站愛奇藝看芒果台中國藍。甚至最好玩的:許多人居然還一直使用「老外」「外國人」這種口語,完全意識不到「老外」其實是自己。而且這種模式跟外語能力區別並不大,很多在美國讀書多年的人依然如此。這種「事實上沒出國」的生活,且不說給所在國其他族裔造成的觀感如何,最嚴重和直接的影響就是讓你實際上生活在了一個人口遠小於國內城市——即使紐約洛杉磯這種大都市的普通話社區也就幾十萬人規模,在國內算個小城市——的中國城市裡,那難免會忽略你外面廣闊的世界,時刻覺得自己好像活在一個落伍的縣城裡。這也就引入一個更嚴重的問題——華人新移民的認同問題。許多「出國後更愛國」的人,往往就是在這些「海外縣城」里封閉出來的。

「潤」了以後怎麼辦?——公共事務與職業發展

人總是要吃飯,對於新移民來說更是如此,大家「潤」出來就是為了更好的生活。除了一小部分在中國積累的財富多到已經足夠自己在海外純靠投資生活的成功人士,大部分人「潤」出來還是要一個飯碗的。對於在發達國家的新移民,找到一份工作糊口以至於過上當地平均水平的生活並不很難。關鍵還在於是否能夠接受某種「階級地位相對下降」感。很多人出國以後從事在中國被各種鄙夷的體力勞動,雖然收入未必少但總覺得低人一等。即使是自己讀了書從事IT、律師等行業,因為對當地社會環境的陌生往往也不能上升到自己認定的「在國內同條件的人能達到的高度」雖然這其實是種純純的幻覺。最後還是回到和上面一樣的結論:「潤」了以後過上好生活的關鍵,是擺脫之前中國社會給自己腦子裡打的那些標籤,學會以平等和開放的心態對待自己和他人。

這最後就要引出一個非常要命的問題:移民的認同問題。和很多覺得自己身邊「粉紅泛濫」的人不同,我倒不覺得「海外棄民」能真有多少人發自內心地效忠那個已經被自己用腳投票離開的「祖國」。「離岸愛國」本質上還是中國融入全球化時代很多人「兩頭吃」的產物,讓它變得刺眼的不是這個行為本身——實際上大多數移民社區都在「離岸愛國」——而是「祖國」自己已經變得越來越讓人討厭。這種時候身在海外的人,除了用自己的實際表態和行動去站隊,也確實別無選擇。對於那些本身已經非常討厭中國的現狀而「潤」出來的人,更重要的是讓自己在新的家園裡加入某個社區,雖然未必是所謂「主流」。

(全文轉自自由亞洲電台)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